農村醫療保障問題論文

時間:2022-06-19 05:10:00

導語:農村醫療保障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醫療保障問題論文

摘要:針對農村居民在醫療保障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議:加強對農村的醫療衛生投入和農村公共預防保健工作,完善合作醫療,以及其他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形式。

關鍵詞:農村;醫療保障;合作醫療

目前,農民增收困難伴隨著一系列負面影響,尤其是醫療保障方面顯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絕境的現象。本文擬從農村居民醫療保障的興衰、原因及政策性建議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對目前現狀的改善有些幫助。

1農村合作醫療的興衰

建國后,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村衛生工作,農村逐步建立了三級(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室)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了農村“缺醫少藥”問題。另外,從50年代中期開始,部分農村開展了合作醫療。合作醫療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共同籌資,為農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療和預防的一種社區型醫療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和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相互配合,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問題。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歲,①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為占總人口80%的農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功不可沒。然而,從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村醫療保障發生了嚴重的衰退。隨著集體經濟的削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國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銳減到5%左右。②絕大部分農民失去了醫療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村級衛生所、室或不復存在,或者轉化為私人診所。

2合作醫療衰退的原因

合作醫療大幅度滑坡以及恢復起來相當困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弱化。時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社、生產隊)不僅僅是經濟組織,它們還擁有各項政治、社會、文化權力,直接掌握和控制農村的各項資源的分配,集體經濟組織的強大控制力量是組織,推動和資金支持合作醫療發展的十分重要的條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農民經營自主權越來越大,原來的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生產、資源分配上的權力大大弱化。組織能力的弱化和只擁有十分有限的資源,挨家挨戶收費又比較困難,使得集體經濟組織難以一如既往地組織和支持合作醫療。

3農村醫療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合作醫療的衰退和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消亡或市場化,導致農民醫療費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從1990年至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686.31元增至2210.34元,增長了3.20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增長了6.20倍、5.10倍,醫療費用的增長大大超過農民收入的增長。在農村最貧困的農戶(占4%)中,有一半屬于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

3.2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衛生費用為587.20元,其中用于農村的92.50億元。僅占政府投入的15.90%。政府投入不足不僅導致農村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市場化和服務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預防保健機構的能力。因為投入不足,使衛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機構把主要精力用于門診、住院等有償服務的開展,預防保健服務有所削弱。

4發展農村醫療保障的建議

4.1真正增加政府對農村的衛生投入,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醫療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衛生服務質量。

4.2加強農村公共預防保健工作。公共預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優點。必須改變目前基層政府忽視預防保健的現狀,要明確公共預防保健是政府的職能,政府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財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預防保健尤其重要。

4.3繼續發展和完善合作醫療。①地方政府,基層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組織和資金支持的責任。沒有基層政府出面組織,合作醫療就會失去組織基礎;政府的適當(根據財政支付能力)資金支持能夠對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產生很大的引導和激勵作用。②強化管理,規范合作醫療基金的使用和監督。一方面要杜絕基金的被挪用,另一方面要維護基金使用的公開、公平和公正,避免出現干部與群眾之間在交納費用、享受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③規范醫療服務行為,降低藥品價格,合理確定補償(報銷)比例,保證合作醫療基金的收支平衡。④目前許多國有上市企業減持國有股,所得部分資金應用于合作醫療基金,因為過去靠工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使國企,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才得以很快發展起來,在這過程中,農民是作了很大犧牲的。

4.4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形式。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合作醫療迅速衰退的同時,部分農村地區也出現了其他形式的醫療保障。1998年,除合作醫療外,享受其它形式的醫療保障農村人口占6.06%,約500萬人。實踐證明,農村醫療保障不必堅持“一種模式”,而應多種模式并存,畢竟中國地理廣闊,各地農村情況大不一樣。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因地制宜,確定適合本地農民需要的醫療保障形式。力求切合當地實際情況,也要符合農民的承受能力,并使農民得到有效的醫療保障服務。如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城郊農村,可以將農村的醫療保障納入城市醫療保險體系,取消城鄉之間的界限,這樣可以拓寬醫療保障基金的來源,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面,降低運營的費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0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870).

[2]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J]1999年4期(48-53).

[3]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J].2001年3期(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