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抗菌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1 05:19:00

導語:馬齒莧抗菌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齒莧抗菌作用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從馬齒莧煎煮液在治療消化道急、慢性感染中的臨床實效,分析馬齒莧煎煮液治療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原理。方法將馬齒莧煎煮液,直接應用于多種腸道致病菌所引起的消化道急、慢性感染病例。結果馬齒莧煎煮濾液口服治療急性腸道感染,不僅對致菌有直接殺滅或抑制作用,而且有胃腸道黏膜損傷的修復和調整功能,同時還補充了因腹瀉導致的水與電解質失衡。結論在未經輸液和其他處理的條件下,僅服用馬齒莧煎煮液,治愈了急性腸道感染,證明馬齒莧是一種理想的腸道生物“抗生素”。

【關鍵詞】馬齒莧;煎煮濾出液;急性胃腸道感染

馬齒莧是我國一種古老的藥食兼用植物,在千百年中國醫學的臨床應用中證實對多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并有生物“抗生素”之稱的美譽,但其抗菌原理仍不明確,需要我們研究與證實。筆者將馬齒莧的煎煮劑長期應用于因各種腸道致病菌所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的治療中,收到十分明顯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典型病例報道

男,56歲,進食過夜變質的雞蛋炒飯后30min腹痛,頻繁嘔吐、腹瀉,嘔吐初為胃內容物,繼為膽汁;腹瀉物初為清粥樣便,繼為洗肉水樣物,6h內嘔吐、腹瀉數10次,皮膚黏膜呈嚴重脫水,眼睛明顯凹陷,從發病開始,在家自用黃連素0.3g,痢特靈0.2g,維生素C,維生素B6等口服,每次服后約十余分鐘,均又因嘔吐被吐出,6h內共用藥3次,為防止脫水,吐瀉間隙,共服用糖、鹽溫開水約3000ml,雖經上述處理,但6h內無小便,癥狀、體征均無明顯好轉,并出現心律加快、脈壓差縮小等休克早期臨床表現。

根據其病史及細菌學檢查診斷為沙門氏菌屬急性胃腸炎。隨后用本地產新鮮馬齒莧250g洗凈,用冷水約1000ml急火煎開后,再用文火煎煮10min,取其濾出液約800ml,涼至約30℃口服,服后再未嘔吐,約1h后,患者大便1次,瀉出物為含有馬齒莧殘葉的果漿樣清稀便。并按上述方法將原馬齒莧再煎煮1次,1h后再口服。此后,患者腹痛逐漸緩解,且無吐、瀉,并于第1次口服馬齒莧煎煮濾出液后約1.5h,患者進行發病后的第1次小便。第2天,早餐進稀粥約500ml,同時按前法,再用馬齒莧煎煮劑維持應用1d。患者基本康復。

筆者長期用純馬齒莧煎煮劑,治療因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胃腸道感染性疾病收到明顯療效,但用于如此嚴重沙門氏菌屬急性胃腸炎治療為數不多。此類典型病例的有效治療,可進一步證實馬齒莧煎煮濾出液用于胃腸道感染性疾病治療的有效性。

2急性胃腸炎腸壁黏膜的病理生理

痢疾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屬均為革蘭氏染色陰性桿菌,其對人體產生破壞作用,是菌體分解后產生的強烈的內毒素,可導致全身性內皮細胞活化,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釋放,而引起明顯的全身反應。

有研究證明腸道致病菌在堿性環境的腸液中繁殖最甚,菌體裂解后釋放出的內毒素,被吸收入血可引起全身毒血癥和腸壁的炎癥反應,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充血水腫,粘液分泌亢進,黏膜表面常有炎癥滲出物,黏膜上皮形成較淺的糜爛[1]。胃腸道炎癥存在,腸管蠕動亢進,并伴有痙攣而出現腹痛和腹瀉,如腹瀉為稀水樣便則病變見于小腸或血管活性腸肽分泌增多;若炎癥刺激直腸腸壁內的神經末梢及肛門括約肌,則不斷引起排便反射致使患者出現里急后重反復排便[2]。

由于嚴重的嘔吐和腹瀉導致大量的胃腸液嚴重的丟失,引起水、鈉、鉀、鈣、等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

3馬齒莧化學構成的探討

馬齒莧含有左旋去甲腎上腺素,鮮草含量為250mg%,含有鈣、磷、鐵鹽及多種鉀鹽,含有維生素A、B1、B2、PP、C等多種物質。全草含有豐富的蘋果酸、枸鹽酸、氨基酸、并含生物堿、強心苷等類化合物[3]。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它富含ω3脂肪酸等化學成分,為馬齒莧煎煮濾出液在用于胃腸道感染性疾病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4臨床分析

急性胃腸道感染性疾病導致胃腸道黏膜損傷,嘔吐和腹瀉導致胃腸液大量的丟失,引起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用急火煎開后,再用文火煎煮10min的馬齒莧煎煮濾出液800ml口服,因馬齒莧含有左旋去甲腎上腺素,鮮草含量為250mg%,含有鈣、磷、鐵鹽及多種鉀鹽,含有維生素A,B1,B2,PP,C等。全草含有豐富的蘋果酸、ω3脂肪酸等化學成分,不僅達到補充因嘔吐和腹瀉導致大量丟失胃腸液的并對嘔吐引起的水、鈉、鉀、鈣等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起到良好的調整作用,同時也充分利用了馬齒莧富含維生素A樣物質,能促進上皮細胞功能趨于正常化,并達到促使損傷的胃腸道黏膜有效愈合的目的[5]。

馬齒莧的抗菌作用早在中國南北朝《名醫別錄》,唐代《食療本草》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均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止痢”功效的記載。

對馬齒莧的抗菌作用的藥理實驗證明,馬齒莧汁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我用馬齒莧煎煮濾出液,口服治療急性胃腸道感染性疾病不僅對致病菌有直接殺傷或抑制作用,而且直接補充和糾正了因嘔吐和腹瀉所引起的胃腸液大量丟失及酸堿失衡。

馬齒莧的抗菌作用及補充和糾正水和電質的原理是否如此,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武漢醫學院.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1:292.

[2]馬家驥,劉遠厚,王庸晉,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2.

[3]《全國中草藥匯編》組.全國中草藥匯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5:77.

[4]張國秀.馬齒莧用途[J].中國林副特產,1993,8(5):45.

[5]鄭華艷,王戩.馬齒莧開發利用[J].農牧產品開發,2000,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