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肝內膽管擴張病例
時間:2022-04-01 05:26:00
導語:探索肝內膽管擴張病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癥(Caroli病)主要表現為肝內膽管囊樣擴張,病變嚴重者可出現腹痛、寒戰高燒、黃疸三聯征。從病機上看本病多為虛實夾雜,虛為元氣虛或是氣血虛;實則是濕熱壅盛或水濕潴留,或是邪侵少陽、樞機不利,所以治療上多以攻補兼施、和解樞機為主。據筆者經驗,不同的患者主癥各不相同,或以右上腹、右肩背痛為主,或以高燒為主,或以黃疸為主。而臨床表現不同則治法方藥各異,萬不可試圖以一方統治該癥。茲通過三則較為典型的病例試說明之。
1、以疼痛為主案
姜X,女,30歲,遼寧營口人,患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癥4年,于2007年11月18日來診。
患者4年前因生氣引起“心口痛”,漸放射至右側肩背部,并伴嘔吐,注射杜冷丁后暫時緩解,后滴注青霉素7天,疼痛逐漸消失。此后每隔半月左右即發作一次,均以右上腹及右肩背痛為主,且伴嘔吐,持續5-7天方可緩解。
2007初于301醫院檢查,肝硬化、脾大(脾門厚71mm)、血小板減少(31)、白細胞減少(1.3)、建議肝移植。
刻診:面色痿黃黧黑、右肩背痛較著、小臂、小腿有多處瘀斑。月經已兩月未行,納食尚可,大便日2-3次、尚成形,但大便前常先腹痛,便后緩解。舌淡苔白略厚、脈弱沉取略有弦象。
此肝木克土、膽失疏泄伴元氣大虧之征耳,予白術芍藥散合小柴胡湯為散劑,每日9克,分為3次沖服,另配拙擬渙膈4號(口服液,中午服,功能大補元氣)、膽擴合劑(口服液,早晚服,功能補肝益胃、收縮膽管)。自開始服藥即未再出現疼痛,也未再嘔吐,一月后體質大為改善。治療5個月后MRI提示,肝內膽管的囊性病變較前縮小一半以上,肝功和血常規均在正常范圍。在初診的基礎上又調整治療4個月,諸癥消失,遂停藥。2009年初隨訪,體健。
2、以便血為主案
楊XX,男,4歲,河南洛陽人,因黑便月余,于河南多家醫院診為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癥,2008年年1月27日來診。
影像學檢查提示:肝右葉肝內膽管彌漫性擴張、肝硬化、脾大、食管下段和胃底靜脈曲張,血RT:HGB4.2WBC5.0PLT100
患兒面黃、眼瞼色淡、情緒略顯煩躁。納少、時有腹痛、大便黑而頻(日3-5行)不稀。舌淡嫩胖、苔薄白(家長謂此前曾有剝脫苔)、脈浮取略弦沉取弱。
證屬肝木克土、脾不統血、氣陰大傷。予痛泄要方合黃土湯加減,另配渙膈4號(中午服)、益陰合劑(口服液,早晚服,功能益氣養陰、收縮膽管)。
治療兩周,黑便消失,納食好轉,面色轉紅潤,一月后去黃土湯,合以參苓白術散,繼服四個月,影像學及血常規檢查均大為好轉。前后共服藥11個月,諸癥消失,影像學檢查提示無異常,2009年3月隨訪身體健康。
3、疼痛、高燒、黃疸三聯征案
黃XX,女,27歲,上海閔杭人,因上腹痛、發熱、全身黃染3個月,于上海、北京等地診為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并脾大,2003年3月26日來診。
患者于2003年元旦出現上腹痛、寒戰發熱,初按膽囊炎治療,癥狀稍減,半個月后癥狀突然加重,并眼球發黃,繼之全身黃染,并出現少量腹水,予頭孢、阿奇等可暫時控制體溫。
刻診:體溫38.20度,目睛黃、面色黃暗,痛苦貌,自言上腹攻沖作痛,右肩背腰痠痛,口苦干而不欲飲,乏力胸悶、全身沉困、納差、大便頻而量少;舌淡紅,苔薄白而少津,脈弦數,沉取弱.
往來寒熱、脈弦數,少陽證也;上腹肩背疼痛,膽失疏泄也;沉取脈弱而胸悶困倦,中氣下陷也。宜和解少陽以疏利肝膽;升提中氣以甘溫除熱。全身黃染、腹水,濕熱之征也,又當佐以清熱利濕。得之于產后動氣,隱含血虛氣郁之機矣。
疏方:1、小柴胡湯合補中益氣湯加茵陳、赤小豆、蟲草、車前草、坤草。
2、渙膈4號(中午服1包)。
3、膽擴合劑(早晚各服1包)。
服藥一周,體溫漸降,下午兩點前后最高達37.8度。一月后體溫正常、總黃疸指數28(治療前為76),血小板101(治療前為33)、白細胞5.2(治療前為2.1),腹水、腹痛、肩背痛基本消失。原方案1方去車前草、坤草,2、3方原方繼用。
三個月后黃疸消失,影像學檢查肝內膽管囊性擴張部分大幅好轉,脾門厚51(治療前為72)。
前后共服藥15個月,諸癥消失,影像學檢查除脾大外(脾門厚47)其它無異常,2009年3月隨訪身體健康。
- 上一篇:剖析國債發行對貨幣政策的正負面影響
- 下一篇:探析不同環境下推銷語言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