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濁與帶下病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02 09:16:00

導語:痰濁與帶下病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痰濁與帶下病分析論文

【關鍵詞】痰濁機理帶下

痰濁是與多種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致病因素。痰隨氣升,阻礙經脈氣血運行,阻滯氣機升降出入,可導致多種痰證發生,其證候復雜多變,痰證臨床常見痰火、痰濕、痰氣、痰淤、風痰5種類型。中醫痰病學說是研究人體內痰濁致病的一門學說。必須了解痰濁致病的廣泛性及其所致病證的特殊性、復雜性,掌握痰證的辨證要點,靈活地遣方用藥。痰濁不僅能引起內外各科疾患,而且也能引起許多婦科病變,本文從痰證來探討痰濁導致帶下病機理。

1痰濁的概念

痰:是體內津液代謝紊亂所形成的稠濁而黏滯的病理產物,又是一種有形的致病因子,臟腑氣化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均可停津留飲,釀痰為害,故歷代就有積水成飲,飲凝成痰之說,但凡人身之津液,化得其正則為奉生之資,化失其正則為致病之因。如張景岳云:“痰,非病也,痰非人身素有之物。痰者,身之津液也。氣滯血凝,則津液化而為痰,是痰因病而生者也”。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危害極廣的致病因素。中醫認為,痰有“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指視之可見,聞之有聲,觸之可及,有形質的痰液,如咳出可見的痰液,喉間可聞的痰鳴,體表可觸及之痰核;“無形之痰”指無物可征,無形可見,為非實質性,卻能引起某些特殊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的致病因子。痰邪能阻滯氣血,流竄經絡,影響臟腑功能,因而致病多端,臨床多種疾病均與痰邪相關,《雜病源流犀燭》云:“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痰有狹義和廣義之別。狹義的痰一般是指肺部滲出物和呼吸道分泌物,多嘔惡而出,故有人將狹義的痰稱為外痰。廣義的痰則是臟腑氣血失和,水濕津液凝聚變化而成的致病因素,有人稱其為內痰。狹義痰病是廣義痰病在某些臟腑或局部的具體表現,廣義的痰病則是許多疑難雜病的綜合表現。痰飲水濕既是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廣泛的病理因素,是導致多種病證的罪魁禍首。李時珍曰:“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涎為涕為癖,李木延《醫學入門》:“痰乃津血所成”。由于婦女具有特殊的生理,經、孕、產、乳皆以血為本,故經言“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導致了女性陰血易虧的病理特點,陰血虧虛,則脈外津液滲入脈中,以補償脈內血容量的不足,這樣勢必造成津液亦虧,津枯血燥則津液和血液運行澀滯,積留而成痰濁和淤血,最終導致痰淤同病,正如清·徐靈胎所云:“婦人之痰,與男子無異,惟經帶胎產之病不同”。正如《醫學入門》所謂:“人知氣血為病者多也,而不知痰為病尤多?!惫视小鞍俨〖嫣怠敝f,這是前賢對痰是廣泛的致病因素的概括。在婦科領域中,可涉及到經、帶、胎、產四大類疾病中的諸多證候,因而研究與探討由痰所致的婦科疾病,對于指導婦科臨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我們只討論痰(飲、水、濕、津、血)與帶下的關系。

2痰濁的源流梗概

中醫的痰病痰證學說源遠流長,起源于周、秦時期,誕生于漢、隋時期,形成于唐、宋、元、明、清時期,發展于現代,許多醫家學者已對其進行了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基礎實驗研究。但痰濁理論的成熟還有待于我們繼續對其各方面進行系列研究。

痰證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古無“痰”字,借“淡”為之,“淡”與“澹”通,是水液搖動之謂?!墩f文解字》:“澹,水搖也”,故丹波元堅《雜病廣要》“痰涎”謂:“痰本作淡,淡,澹動也:故水走腸間各為淡飲;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

《黃帝內經》中初步奠定了痰證學說的理論基礎,論述了水液代謝的基本規律;《靈樞·刺節真邪》中“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相當于后世痰氣互結之說;《素問·評熱病論》:“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其中“涕”即后世所說“有形之痰”;《靈樞·痹論》的“真心痛”不能僅看作是淤血病,其中不少是痰阻胸陽之候。其它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描述季節、氣候環境導致痰飲病的發生及其癥狀?!秲冉洝愤€提出了痰證的治則、方藥。

東漢末年,張仲景于《傷寒雜病論》首創“痰飲”之說,但詳于飲而略于痰,一說其所論之“痰”為“飲”的修飾語,形容飲的狀態。晉唐時期,痰證記載明顯增多,痰證理論也逐步形成,代表文獻一是《名醫別錄》記載了多種痰病的藥物;二是《諸病源候論》首論痰病證候的病因病機,提出“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觀點,創立了中醫痰證的專門學說;并列“痰飲候”、“諸痰候”,對痰與飲加以區分,是最早的痰飲分類。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人之有痰飲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本驼J識到痰濁與水谷精微的密切關系。

金元時代的朱丹溪在其代表著作《丹溪心法》《金匱鉤玄》《局方發揮》都列有痰并探討其理法方藥,特別提出痰濁致病的廣泛性,在治療上提出“治痰之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之原則,在“痰挾淤血,遂成窠囊”的論述開后世探討痰淤同病理論之先河。元代王隱君對痰火諸證研究尤為精辟。

明代龔信于《古今醫鑒》中指出“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六淫、七情、飲食所傷為痰邪的致病因素,病理變化關鍵是肺、脾、腎三臟。明代有部分以痰論為主的專著出現,如明朝梁學孟的《痰火顓(專)門》(又名《國醫宗旨》)中認為“人身之病,約之無非氣、血、痰三者”;龔居正的《痰火點雪》(又名《紅爐點雪》)中論述痰火、痰病之證的內容十分豐富,是中醫痰火證治中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文獻,書中分痰火證治、痰火辨惑,對痰火諸證、痰火雜證、痰火諸方、痰病戒忌、痰火死證,論述極其詳盡,豐富充實了中醫痰病學說。李中梓于《醫宗必讀》中指出“惟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淤而成痰。”《東醫寶鑒》中輯錄了明以前痰飲證只及風痰、寒痰、濕痰、熱痰、郁痰、氣痰、食痰、酒痰、驚痰等多種痰證的病因病理及其證候特點。張介賓在痰病學中強調元氣虛衰生痰及治痰力求治本的見解:“(痰)即津血之所化也,果使營衛調和,則津自津,血自血”,“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將不治而自去矣?!逼湟娊鈱λ伢w虛弱或因痰致虛的治療,給予補元氣法。

李時珍在《瀕湖脈訣》提出“痰生百病、食生災”的學術見解,在《本草綱目》中輯錄治痰方藥就有三百余首是該書中按病輯方最多者。

清代醫家注重對痰證治療的探討,田宗漢所著《痰飲治效方》是一部痰飲治療方藥專著,選方八十三首,立九十九法分述痰飲的病因證治,內容頗為實用。喻昌提出實脾、燥濕、降火、行氣為其治療大法,并制定了吐禁十二則,藥禁十二則,律三條,更加全面地概括了對于痰病的認識與治療。南海名醫何夢瑤對廣義痰病提出標本緩急、攻補兼施的治則,痰病患者要注意飲食調攝,以保脾胃之氣。葉桂提出“見痰休治痰”的學術見解,因為痰首先是病理產物,然后才成為致病因素,所以應“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則不消痰而痰自消也”。其它溫病學家吳瑭、薛雪、王孟英等采取上下分消、清熱滌痰、開竅辟穢等大法。唐宗海在《血證論》指出:“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進一步提出淤血、痰水相互膠結為害的病理機制。

朱曾柏根據前人的論述總結歸納,創造性地提出痰病痰證帶規律性的臨床體征和癥狀特點[1]。侯天印——八綱辨證和審因辨證為基礎,把痰病證候定性為虛、實、寒、熱、風、濕、燥、火、郁、食痰作為痰病辨證的基本方法,同時又進行痰證五臟定位[2]。中西醫結合,并利用現代多學科手段與現代化儀器,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協作攻關研究痰的本質及痰病證治,“是一門很有希望的新興學科”,研究內容如痰濁與血液流變學異常的關系,痰濁與糖、脂調節等能量代謝障礙(如胰島素抵抗)的關系,痰與細胞生物學、微量元素、自由基代謝、機體免疫功能失調、黏附分子及基因表達等有密切關系[3~7]。

3痰濁形成的病因病機

3.1痰證病因痰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有其存在的實體,根據中醫學的病因學說,不外乎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方面,《證治匯補》:“人之氣道,貴乎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為風、暑、燥、濕之侵,內為驚、怒、憂、思之擾,飲食勞倦,酒色無結,榮衛不清,氣血濁敗,熏蒸津液,痰乃生焉”說明了痰之成因。

3.1.1外感生痰《內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風為陽邪,為百病之長首襲肺臟,肺清肅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濁;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盛陽虛,水液失于溫運,凝滯成痰;冒雨涉水、坐臥濕地,氣候潮濕,均可外感濕邪,濕聚久生痰,濕郁化熱,煉液為痰,濕邪困脾,脾生痰;暑為火熱所化,易耗傷津液,煉液為痰;燥為秋季主氣,多從口鼻而入,最易傷肺,津液燥干為痰?;馃岢S筛惺軠責嵝皻庵瑸闊o形之邪,依附有形之痰致病更甚。汪昂有云:“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火借氣于五臟,痰借液于五臟,氣有余則為火,液有余則為痰”,《景岳全書》:“風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內襲于肺,……乃至生痰……”,《癥因脈治》:“濕痰之因,或坐臥濕地,……病起于上而成積,……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濕痰之因也”,諸醫家關于外感生痰的論述頗多。

3.1.2內傷生痰七情失調飲食勞倦均能直接導致臟腑功能發生紊亂而產生痰證:七情內傷可使氣機發生紊亂氣機失調則水液停聚而成痰,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為痰為積本七情”;根據《景岳全書》所論,飲食生痰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飲食之痰、亦自不同,有因寒者,有因熱者,有因肥甘過度者,凡此皆能生痰”。

3.1.3跌仆閃挫、蚊蟲叮咬等不內外因均可導致痰證發生,局部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先為淤血停留,久則成為痰核。

總之,陰陽失調、氣機失調、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代謝障礙而形成痰證。

3.2痰證病機痰證的發生不僅取決于前面的諸多因素,更主要取決于機體對致病因素的反映性。

3.2.1陰陽失調與痰證的發生陽邪致?。ㄍ飧酗L、熱、暑、燥,內傷七情,五志化火,酒食積熱)火熱煎熬津液,釀成痰證;陰邪致病(外感寒濕,內傷水飲),寒水凝滯日久生成痰濁;陽虛體質,陽不制陰水泛為痰;陰虛體質,虛火內擾,相煎成痰。

3.2.2升降失調與痰證的關系升降失調主要包括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臟腑之間的上升下降內外出入的功能失常。七情內傷是氣機失調的常見因素,“氣能行津,津能載氣”“氣行則水行”,何夢瑤:“談本吾身之津液,隨氣運化,氣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潤澤,何致成痰為病?若氣失其清肅而過于熱,則津液受邪火煎熬,轉為稠濁……斯成痰為病矣。”《醫學入門》:“痰源于腎,動于脾,客于肺,水火升降,脾胃調和,痰從何生?!闭f明升降失調可導致痰證。

3.2.3臟腑功能紊亂與痰證五臟六腑在水液代謝中均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內經》:“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概括了水液正常代謝過程?!捌馍⒕逼⒅鬟\化水谷水濕,運化功能減弱則聚而為痰。朱丹溪云:“脾氣者,人身健運之陽氣,如天之有日也,陰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理脾則如烈日當空,痰濁陰凝自散。”認為脾健則痰濁自消,治痰應先健運脾陽。肺主氣通調水道,外邪襲肺,肺失宣降,津液凝聚則變生外感痰證;肺氣不足水濕津液失于宣化,痰濁戀肺;肺陰不足,虛火煎熬津液,發為內傷燥痰之證。腎主水液主納氣,氣化失職開合不利,水液輸布調節失常,聚水以生痰;腎虛氣不歸元則積,積聚則痰生;命門火衰,陽不制陰,水反乘脾,脾失溫運,濕聚生痰;腎陰不足,水煉為痰。肝藏血、體陰而用陽、肝主疏泄:肝疏泄氣機失調導致水液代謝障礙;肝火旺盛郁蒸為痰,肝陰不足煎津液而生痰濁,張景岳:“痰涎皆本氣血”。心主血脈,津液是血液的組成部分,痰濁是津液代謝障礙的產物?!叭拐?,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痹诤笫馈稘健罚骸叭羧箽馊?,脈道壅閉,則水液停聚,不能宣通,聚而成痰飲,為病多端”。

正邪斗爭的結果是痰濁發生的關鍵。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方面的病變均可引起全身的臟腑功能紊亂、氣血津液失調變生痰濁。

4痰濁導致帶下病的機理

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癥狀者,稱為帶下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

《臨證指南醫案》曰:“帶下者,由濕痰流注帶脈,而下濁液,故曰帶下。”帶下一病論述頗多,有說五臟主五帶者,有說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為患者,有說七情內傷所致者?!吨T病源候論》云:“帶下者,由勞傷過度,損傷經血,致令體虛受風冷,風冷入于胞絡,搏其血之所成也”。《婦科撮要》:“婦人帶下,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厚味,或服燥劑所致,脾氣損傷,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結而成”??梢妿鲁梢虿煌夂跬庖?、內因不內外因三個范圍,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邪正斗爭的結果導致濕(痰)的機理,也就是帶下形成的機理,綜合各醫家帶下病的成因主要是“濕”;主要涉及的臟腑是“肝、脾、腎”;病位主要在前陰、胞宮;任脈損傷,帶脈失約是帶下病的核心機理。

痰致帶下病,痰與濕均屬陰邪,其性黏膩下行,易于阻遏陽氣,濕與寒并則成寒濕;濕邪郁積日久,轉化為熱,則為濕熱;濕聚成痰,運化不利,則為痰濕,其成因或因久居潮濕之地,冒雨涉水,外感濕邪而致;或因飲食不節,水液不化而生,或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以致脾失健運,脾虛運化失司,水濕聚而成痰;或腎陽(陰)虛衰,陰陽失調,開闔失常,水濕停聚為痰;或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津液失布,氣郁痰凝等,痰形成后隨氣行無處不到,若痰濕流注下焦,聚于帶脈或帶脈失固,或經期、產后,血室正開,外邪乘虛侵入,影響津液的正常輸布,水濕停聚為痰,壅塞胞宮,傷及任帶脈等,均可產生帶下病。

在痰濁形成的過程中,如痰飲水濕流注下焦,傷及任帶,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而致帶下,萬氏認為,帶下之病婦女多有之,赤者屬熱,白者屬濕,而久多兼痰,而第一次提出兼痰為帶則首推萬氏。痰濕與濕濁雖都是人體內水液代謝的產物,實是有別的。因濕為痰之因,痰為濕之果;濕為痰之漸,痰為濕之極,只有水濕內聚過久才能凝結成痰,二者在病變程度上是不同的。故治痰濕較單純水濕為難。一般地說,帶為津液之所變,如為病理狀態,則津化為痰,津停則為水,彌漫則為濕,寒凝則為飲,熱煎則為痰,葉天士說:“津液凝滯,不能輸布……,水之清者悉變為濁,水積陰則為飲,飲凝陽則為痰”。痰飲水濕既同出一源均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津液不歸正化而成[8]。

5討論

本文從痰證來探討痰濁導致帶下病機理。一般認為,婦女經、孕、產、乳均以血為本,以血為用,故婦科疾病多血證。然而臨床中發現,婦科疾病屬痰證者也為數不少。趙獻可曰:“痰也、血也、水也、一物也”。中醫痰病的臨床學科分布涉及內外婦兒各科,如婦科痰濁閉塞胞宮不孕(不孕癥)、痰涎阻礙胞宮(妊娠嘔吐)、月經病、帶下病、妊娠惡阻、滑胎等,可見帶下病只是痰病的臨床表現之一。我們今后進一步要將文獻、臨床、實驗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擴展研究范圍,使痰濁理論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朱曾柏.中醫痰病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8.

[2]侯天印,王春華.痰證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9:43.

[3]王劍,嚴燦,鄧中炎,等.從粘附分子代謝失常探討痰證機理[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4):296.

[4]李小兵,林昌松,駱怡然,等.心腦血管病痰證患者免疫功能特點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7,3(6):50.

[5]愈亞琴,郭兮華.從血液流變學探討高脂血癥的痰濕改變[J].遼寧中醫雜志,1995,22(6):241.

[6]程小曲.痰濁型冠心病與血脂、脂蛋白、載脂蛋白的關系及痰濁形成機理探討[J].新中醫,1994,26(3):7.

[7]李以義.百病皆生于痰-怪病從痰論治[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31.

[8]唐瑜之.析痰飲水濕異同及其臨床意義[J].光明中醫,2006,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