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診斷中不合理用藥現狀探索
時間:2022-01-10 08:16:00
導語:自我診斷中不合理用藥現狀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物具有雙重性,既有治療作用,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由于知識不足導致諸多的不合理用藥,其危害在于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損害健康,浪費金錢,甚至延誤治療,引發進一步的嚴重后果(1-2)。
1用藥不對癥
肚子痛用什么藥?是止痛藥、止瀉藥、消炎藥還是胃藥,其實擅自用哪一種都可能是錯誤的選擇。要知道,腹痛的原因有數十種,缺乏醫學專業知識的普通百姓,不會判斷自己腹痛的病因,不能做到對癥用藥。同理,有些人僅憑一知半解或“久病成醫”,或聽別人的用藥“經驗”,不經診斷,未弄清楚病因和藥物的適應癥時就隨意用藥。這種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最高,對健康的危害也最大。要知道許多癥狀可能相同或相似,其病因卻不相同,治療方法也更是迥然不同。用藥不對癥,不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還會延誤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療,甚至會因為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增添藥源性疾病。
2用藥時機不對
從大的方面來看,首先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治療手段,以乙肝治療為例,許多人認為,一旦感染了肝病毒,就應立即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但有研究表明,過早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乙肝,效果并不好(3)。其原因:①體內沒有病毒復制時,使用抗病毒藥是無效的。②體內免疫細胞處于麻痹狀態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較差。③不考慮病情,過早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往往可增強乙肝病毒對藥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發生變異。④過早地使用抗病毒藥物,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臟發生纖維化的作用。可見,用藥時機要正確掌握,不能想當然,在遵醫囑或者閱讀藥品說明書的基礎上,若有疑問,應主動咨詢醫師和藥師。
3隨意增減藥物劑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認為藥吃得越多,病好的快,便隨便加大劑量;有的人又經常忘服、漏服藥,問其原因,回答是病情有好轉,就不把吃藥放在心上了。
眾所周知,藥物服用的劑量是通過長期臨床試驗和可靠的理論依據制定的,此類隨便用藥行為不僅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往往還會造成不良后果。藥量過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對老人和兒童,是十分危險的;藥量偏小,非但達不到治療效果,反而貽誤病情,甚至產生耐藥性。因此,使用藥物時,應該參照藥品說明書上的規定,嚴格掌握用量和療程,這樣才能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4不按療程服藥,稍有好轉立即停藥或者頻繁換藥
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覺癥狀的好壞來決定的,當您感覺已經正常時,身體機能并未完全恢復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暫時潛伏起來,并未被清除。可見,在對待用藥療程的問題上,要相信醫生,不要被主觀感覺欺騙。以下幾種情況,都是用藥過程中需要杜絕的。①時斷時續:藥物發揮療效主要取決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濃度,如不按時服藥,達不到有效濃度,對控制疾病發展不利。②療程不足:藥物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如細菌感染性疾病需要7-14天才可治愈。若用藥兩三天,癥狀有所緩解就停藥,就可能成為慢性感染。糖尿病的治療中,有時癥狀雖然消失了,但如果不查血糖,可能血糖仍高,此時若自行停藥,可能會導致并發癥。③突然停藥。許多慢性疾病需長期堅持用藥控制病情,鞏固療效,如精神病、抑郁癥、糖尿病、高血壓等,停藥應在醫師指導下逐步進行。不要擅自停藥,否則會舊病復發,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④隨意換藥。有些藥物顯示療效需要一定的時間,如傷寒病程為4周,用藥總療程不少于2周;抗結核病藥需0.5-1年,隨意換藥可使治療復雜化,出現問題難以找出原因及時處理。
5對治療目標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盲目聯合用藥
得了病,大家總想通過一次治療斷根,認為長期服藥就等于自己的病治不好了。這種愿望是人之常情,但也應該看到,到目前為至,除了少數能獲得持久免疫的疾病外,絕大多數疾病是難以通過某種“神奇的治療”而根治的。因此我們對疾病的康復要有一個科學的心理預期,才能避免不合理用藥。還有部分患者認為將數種藥物聯合使用,總有一種是合適的,還可以增強療效。實際上合用的藥物越多,它們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聯合用藥時務必咨詢醫師和藥師。
- 上一篇:網絡經濟發展及策略
- 下一篇:市長在學習實踐活動總結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