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分析

時間:2022-08-14 10:16:14

導語: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分析

[摘要]分析了精品課程的優勢、分類,以及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和不足。以期為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精品課程;中醫院校;教學改革;中藥學專業

近十年來,我國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這些文件體現了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關注,突出了全國中醫藥高校對中藥學專業學生進行培養的目標要求,要求高校培養的學生既能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對學生進行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主要體現在課程建設上,因此,我國的中醫藥高校在課程建設上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而精品課程的建設則是最好的改革方式之一。

1精品課程的優勢

精品課程是指具備專業教師團隊、教學提綱、教學方法、書目和課程管理等規范性示范課程[1]。精品課程主要具有4方面的優點:(1)能夠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全國的中醫藥學類專業的精品課程均上傳到自己學校官網的網址上,為全國有學習相關知識的人提供了共享平臺,大大提高了學習上的便利。(2)能夠反復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難懂或者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反復的學習,從而達到加深對理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3)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受益。為了能夠更好的學習和掌握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多個精品課程的網址進行學習,因為每個精品課程的網址的講解教師都有不同方面的特點和優點,通過對多個網址的學習,可以將不同教師的不同的特點和優點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教師來講,可以通過觀看不同網址上相關領域的精品課程彌補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從而提高在相關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上的理解能力,從而促進教師能夠更加全面的傳授相關方面的知識。以滿足學生能夠高效的學習和掌握。對于學生來講,從而拓寬在中藥學領域的視野,能夠更好的打開多元的中醫藥思維。特別是在各個民族的特色的學習和了解上是具有深遠的意義的。(4)學習的時間不受限制。由于精品課程主要通過計算機進行學習,所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自由度和靈活性。精品課程的建設,能夠不斷的良性循環的提高對相關理論基礎知識的理解。

2精品課程的分類

為了能夠優化精品課程的質量,國家、省、市以及高校會對精品課程進行評價,所以精品課程按照評價結果分為4級:國家級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市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

3中藥學專業的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

由于現代中藥學學科具有的向化學-生物學-管理相結合的新模式轉變的特征[1],所以,中藥學專業開設了相應的課程。藥學專業國家標準規定的核心課程有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生藥學和藥事管理6門課程[2]。而中藥學專業的精品課程也主要圍繞這些核心課程進行建設。主要包括:《中藥化學》、《中藥藥劑學》、《中藥藥理學》、《藥物的波譜分析》、《生藥學》和《中藥制劑分析和藥事管理》。而且,《藥用植物學》、《中藥炮制學》、《方劑學》、《中藥資源學》、《中藥鑒定學》、《有機化學》和《儀器分析》等也是精品課程建設中主要建設的課程。在全國大約20多個中醫藥高校的中藥學專業的精品課程建設中,以上這些課程均是高校建設的重點。同時,將能夠與中藥學和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進行結合,也是中藥學精品課程建設的趨勢。但從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目前建設的情況來看,參差不齊,且各中醫藥高校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因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的不足

4.1不夠系統。由于精品課程的建設主要是以知識“點”或“面”的形式進行,所以,對于知識的理解不夠系統,所以,在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還是需要按照教材進行系統的學習。4.2缺乏趣味性。精品課程最大問題是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率,所以很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精品課程如何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是未來的精品課程建設中的一個挑戰。4.3課程建設單一。精品課程現在大部分是只針對一門課程進行建設,而忽視了課程之間的聯系,從而導致對中藥學學科的理解不夠深入。

5結語

中藥學專業精品課程的建設,是符合中藥學專業培養發展實際的。在中藥學專業課程建設中,可以將精品課程群的建設作為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可將由緊密聯系的課程,比如《藥用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和《中藥化學》進行整合進行精品課程群的建設。這需要授課教師和學校通力合作,根據各中醫藥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應該如何進行課程群的建設,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袁月梅,黃志紓,徐月紅,等.中山大學藥學院藥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2-73.

[2]魯茜,呂冬梅,李成林,等.醫學院校藥學專業“一體兩翼”課程體系的構建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11):967-969

作者:馬洪娜 檀龍顏 單位:貴州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