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蘆薈品種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6 04:36:00
導語:藥用蘆薈品種栽培技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蘆薈是具藥用、食用和觀賞價值的一類重要植物。本文介紹了適于作藥用栽培的蘆薈品種,描述了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和藥用價值,并對蘆薈的無公害栽培技術包括環境條件、繁殖方式、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進行了敘述和探討。
[關鍵詞]藥用蘆薈;品種;無公害;栽培
蘆薈是百合科蘆薈屬(AloeL.)多年生常綠肉質植物。蘆薈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據考證,最早把蘆薈用于醫治人類疾病的是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德國籍的古埃及學者耶比魯斯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木乃伊棺里,發現的紙莎草古書中就記載著蘆薈的藥效,這是人類發現的最早的有關蘆薈記載的文字。隋末唐初中國始有蘆薈的文字記載。據《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書記載,中國古代的醫藥學家們把蘆薈當作一種可“明目鎮心”的清熱寒藥來用。現代醫學證明蘆薈對糖尿病、胃腸病、氣管炎、消化系統出血、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肝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保健作用,另外對潰瘍病尤其是口腔潰瘍的治療,對燒傷、燙傷、毒蟲咬傷的治療,效果亦佳[1]。本文對一些具有藥用價值的品種進行了介紹,并簡要敘述了無公害栽培技術,以期為蘆薈品種的合理利用和安全、優質生產提供一定的參考。
1具有藥用價值的品種
全世界有野生蘆薈約300多種,另外,還有變種和雜交種約200多種。品種不同,其藥效成分和含量也不同。眾多種類的蘆薈中,可供藥用的約有10余種,可食用的有6種,其余用于觀賞[2,3]。
1.1開普蘆薈(AloeferoMil1)又稱青鱷蘆薈、好望角蘆薈、非洲蘆薈,原產南非。株形很大,葉色深綠,葉緣有紅褐色角質齒,30片~50片葉簇生于莖頂。莖粗而長,株高3m~6m。初春在葉腋中抽出總狀花序,花色橙黃色,結蒴果,靠種子繁殖。在《希臘本草》、《德國藥典》等書中記載的藥用蘆薈就是開普蘆薈,因此又叫藥典蘆薈。從葉子的切口中收集滴落的汁液,起初為黃色,以后變成褐色,經日曬干燥后成塊,粉碎后就是藥典中記載的“蘆薈末”。采割葉片時,有豐富的深黃色汁液,收集此液,蒸發濃縮,冷卻凝固,即得“肝色蘆薈”干膠。將汁液用狂火煮沸濃縮,冷卻凝固,可得“光亮蘆薈”干膠。富含蘆薈大黃素和β蘆薈甙。該品種主要用于生產蘆薈干膠。
1.2樹蘆薈(AloearboresensMil1)又稱日本蘆薈、木劍式蘆薈、木立蘆薈,在我國民間稱為龍角蘆薈。原產南非,主要產于日本。葉片灰綠色細長,葉肉厚實,背部突出,兩邊呈鋸齒狀,主干莖部不斷長出側枝,可用作插枝繁殖,冬天抽穗開花,花像紡錘形,紅色。含較多的蘆薈大黃素,備受人們喜愛,已形成商業化生產,適合于加工成干粉,保健品,鮮葉可食用和藥用。
1.3庫拉索蘆薈(AloebarbadensisMil1)俗稱美國蘆薈。又名巴巴多斯蘆薈、翠葉蘆薈、沙漠蘆薈、真蘆薈等。原產中美洲的巴巴多斯島和庫拉索島。莖短,葉呈螺旋狀或輪生排列,披針狀,葉長30cm~70cm,先端漸尖,基部寬4cm~15cm,邊緣有小齒。葉灰綠色或藍綠色,上有白色斑點,隨葉片生長白色斑點逐漸消失。花黃色但不結籽,靠側枝分枝繁殖。是目前利用最廣泛的品種。含有豐富的凝膠,可加工成干粉、凝膠,鮮葉可直接食用、美容、藥用。美洲大量栽培,中國也有栽培。
1.4元江蘆薈(AloeyuanjiangensisXiongZhengsp.nov.)別名亞哈菲、逼火丹、碧合草、火煉丹等。在我國云南干熱河谷、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廣西、臺灣以及緬甸、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分布。須根發達,具粗壯根狀莖,長者可達1m多。株型較松散,高1m以上。葉簇生于基部,直立,葉在苗期呈螺旋狀排列或輪生排列兩種,到成株期呈螺旋狀排列。葉肥厚汁多,狹披針形,皮壁較薄,葉片在生長過程中出現不規則的扭曲,兩面平滑,先端漸尖。葉呈淺綠色,上有白色斑點,隨葉片生長白色斑點逐漸消失。葉緣上有鈍硬齒。被認為是早先引入的庫拉索蘆薈變種。
1.5中華蘆薈(AloeveraL.Varchinesis(Haw.)aberg)又名斑紋蘆薈、中國蘆薈、象鼻草、羅緯草、油蔥等。主要生長在云南紅河流域,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異品種,其形態酷似庫拉索蘆薈,但葉尖更尖,葉色呈淺綠色,有明顯的白色斑紋,花粉紅色或黃色,繁殖力強,靠分枝繁殖。鮮葉含豐富的水和凝膠,主要用于美容、食用、藥用,可加工成飲料等。
1.6皂質蘆薈(Aloesaponaria)又稱皂角蘆薈,幾乎無莖,葉子表面具有斑紋,葉簇生基部,呈螺旋狀排列,葉有半直立和平行狀兩種類型。葉肥厚,狹披扁平,有美麗的白色斑點斑紋,葉長20cm~70cm,寬3cm~10cm,葉先端漸尖,葉緣有刺狀小齒。皂質蘆薈由于其葉片上美麗的斑紋,最具觀賞價值。葉片中幾乎不含蘆薈大黃素。藥效平穩,對外傷、皮膚病、美容效果好,對潰瘍病治療效果明顯。
2栽培技術
2.1蘆薈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蘆薈喜暖、喜光、不耐寒、耐干旱、忌積水。要求通風良好,防止氣溫過高、濕度過大。地勢宜高不宜低,以利排水。土壤以沙質壤土為佳,以保證良好的透性和保水力,過粘的土壤植株矮小,分蘗少[2]。當氣溫高于38℃或低于5℃時停止生長,0℃即發生凍害。此外,為保證蘆薈產品的衛生安全性,生產基地的選擇應遠離有污染的工礦企業和交通干道。
2.2栽培方式露地栽培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3省(區)和福建、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區可進行露地栽培。要注意防止栽培地積水,引起蘆薈爛根死亡和斑病問題。塑料大棚栽培:我國亞熱帶偏北的長江流域,福建西北部地區等用塑料大棚技術可以保證蘆薈安全過冬,同時還可避免梅雨季節和夏季高溫曝曬等不良氣候的影響。溫室栽培: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溫帶地區應以溫室栽培,在嚴冬時有加溫條件,可確保蘆薈安全過冬。家庭盆栽:不僅可美化居室,而且可隨時采摘新鮮的蘆薈葉片供家庭保健使用。
2.3繁殖方法和種植時間多數品種采用無性繁殖方式[4]。分株:從植株周圍的地下莖會長出許多嫩芽,一株2a生的蘆薈,在1年內能分蘗10個~15個,當分蘗長到4片~5片小葉和3條~5條小根時,可從母株上分離,定植于大田。蘆薈產生分芽主要在春夏秋3季,最佳的分蘗期是4月~6月。扦插:蘆薈長高后,可從莖的頂部10cm~12cm處切斷,或從葉腋處切取長10cm~15cm的幼芽,再將其倒掛在蔭涼處1周,使切口收縮干燥,然后扦入搭蓋蔭棚的苗床中,插后約20d生根。扦插苗生根3條~5條時,就可移栽大田。春季(3月~5月)和秋季(9月~11月)為最佳移栽時期,尤以春分至清明期間定植為好,不但容易成活,而且可以延長營養生長期,有利于提高葉片產量。
2.4定植及田間管理園地種植前要求翻耕深度為15cm~20cm,結合整地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30t~37.5t、氮磷鉀復合肥20kg~30kg。畦長15m~20m、寬100cm、畦高15cm~20cm、畦間距40cm。一般每畦2行,株行距為40cm×50cm;栽時不宜太深,以覆蓋底下葉片基部為適,栽苗后要將苗4周的松土按實,然后澆水,并及時遮蔭。蘆薈的全年管理分為3個階段。4月~5月蘆薈生長旺盛,需要肥水量大,結合澆水進行1次~2次追肥;7月~8月要注意通風遮蔭和澆水,有條件的可用遮陽網覆蓋,以保證蘆薈不休眠;12月~2月不再澆水,加強中耕、保墑、保溫的管理。
3病蟲害防治
蘆薈葉表皮具有角質層,很少受害蟲危害。病害主要有蘆薈炭疽病、褐斑病和軟腐病。一般發病率為10%~15%重者可達20%~30%[5]。
3.1選用抗病品種栽培中盡量選用抗病性較強的品種。一般皂質蘆薈最為抗病,其次是庫拉索蘆薈。
3.2加強栽培管理溫室大棚應特別注意保持蘆薈生長所需的適宜溫度(15℃~35℃)及濕度(75%~85%)。若冬季室內溫度低于8℃時應采取增溫措施并注意通風換氣。在高溫炎熱強光照的夏季應適當遮蔭,可選50%的遮陽網。春夏灌水要勤且量大,秋季逐漸減少次數和用量,每次都要灌透,避免從上部淋澆。雨后應特別注意防止雨水倒灌,以免導致炭疽病和褐斑病的發生或流行。肥料管理也要隨季節更替而改變,春秋是蘆薈生長旺季,施肥量偏多而勤,夏季量小次數少;冬季則更少。
3.3化學防治目前常用的預防藥劑主要有7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6.7%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喹枯靈、施寶克等。可在發病前每隔1周左右噴1次,連續3次~5次后即可達到明顯的預防效果,上述藥劑對早期的炭疽病和褐斑病還有治療作用。對蘆薈軟腐病還可在發病初期向植株基部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或4000倍農用鏈霉索,連續2次~3次,每次間隔7d左右。總之,為了在蘆薈整個生長過程中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通過利用抗病品種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在早期消滅病原物及控制它們的繁殖和擴散,同時嚴禁從發病區調運種苗,以確保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鄧陽勇,扈鳳平.蘆薈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24(6):6264.
[2]呂林,何聰芬,劉家熙,等.蘆薈的生物學特性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4,20(6):8992,127.
[3]鐵軍,金山,白海艷,等.六種蘆薈屬(AloeL)植物的形態特征及植物學特性描述[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21(5):710.
[4]傅術琳,程智慧,周新民.蘆葦薈大田快速繁殖的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2,11(1):8283.
[5]蔣文澤.木立蘆薈無公害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05,5:34.
- 上一篇:農村黨支部書記意識交流材料
- 下一篇:組織黨建創建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