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淺析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

時間:2022-09-24 03:22:00

導語:獨家原創:淺析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淺析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

摘要:一個國家醫療衛生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出國家的綜合勢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醫療衛生工作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基礎工作,在我國社會事業版塊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不斷提高,同時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衛生投入機制已難以滿足人民的需求,使得我國醫患矛盾嚴重,整體醫療衛生水平不高。面對當前問題,我國加大了對衛生工作的財政投入力度,采取了一些保障性的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但我國的醫療衛生工作要不斷發展,要上新的臺階,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衛生投入機制。

關鍵詞:政府衛生投入機制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醫療衛生需求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衛生投入,明確了各級地方政府都要增加衛生投入,并且明確了中央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將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使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和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有效減輕居民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衛生投入總體不足的問題,但是要使我國的投入與衛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還需要根據我國衛生發展的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才能實現政府衛生投入與效益的最大化。

一、政府衛生投入機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衛生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看病貴問題十分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醫療設備換代升級加快,大量新型藥物的研究和使用使得我國醫療水平大幅提高,加上我國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公費醫療制度,醫療費用個人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大幅上升,人民在享受科技發展成果的同時,所負擔的醫療費用大幅上升,看病貴問題十分突出。據統計,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民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不到20倍,但所負擔的醫療費用卻增長了133倍。與此同時,居民個人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60%。沉重的醫療負擔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生不起病”,更“醫不起病”,使得我國目前的衛生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不利于經濟社會和諧全面發展。

(二)對農村縣級以下醫療機構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投入不夠,導致廣大人民群眾看病難問題突出

近年來我國在衛生投入方面作了一些大膽的改革和嘗試。在農村,加快了鄉鎮衛生院和地名衛生院的改革步伐,加大了財政投入力度,人才引進政策對農村衛生系統有所傾斜,加上新農合的全面推開,以及新農合在報銷政策上向基層衛生院的傾斜,農村衛生院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在城市,加大了對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培養全科醫生,居民看病有了更加便宜和便捷的場所,在解決居民看病難問題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城市盡管我國現在已建近3萬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是老百姓看病還是往大醫院跑。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社區衛生機構的建設達不到居民的就醫要求,培育的全科醫生隊伍太年輕,不能擔負起保障居民身體健康的重任;在農村,雖然加快建設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將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全面覆蓋,但是離使農村居民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服務標準還很遠,農村縣醫院的建設力度遠遠不能適應衛生發展的需求。因此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

(三)我國政府在衛生支出中,重治療輕預防,疾病預防機構不得不靠“創收”維持,疾病防控能力差

從公共衛生效益看,我國預防支出中只注重常見疾病的控制,而缺乏完善的疾病預防體系和應對流行病突發的能力。近年來,我國居民衛生需求的不斷增長沒有帶來國民健康水平的增長,在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方面也有退步跡象,這說明衛生領域的市場化不僅沒有促使醫療機構提高效率,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公平原則。由于投入不足,導致一些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偏向開展有償服務項目,影響了疾病預防的功能。而由于重治療而輕預防,老百姓都是拖成大病才去就醫,加重了疾病負擔。因此加大衛生防預投入力度,確保疾病防控落到實處是解輕廣大人民醫療負擔的關鍵。

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基本醫療保險“擴面提標”力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看病貴問題

近日公布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確定了我國將在三年內投入8500億元推進五項醫改重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三年內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一年平均工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這組數據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擴大基本醫保的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這將提高群眾的就醫支付能力,減輕群眾個人醫藥費用負擔,增加群眾看病的“底氣”。隨著政府投入比重的增加,居民個人支出比重將有所下降,按當前城鎮收入水平來計算,城鎮居民以后的醫保報銷上額將達到10萬元左右;就農村來講,我國已有8.15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1.5%,參合面逐步覆蓋全體農民,從參合面上來講已經基本上達到了要求,今后的投入重點應該是逐步提高新農合的住院報銷比例,同時逐步增加門診統籌,才能盡量減輕農民看病負擔。因此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標準,對解決我國人民群眾看病難問題有重要意義。

(二)加大對縣級以下醫療機構,特別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投入力度,大力培訓全科醫生,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看病難問題

加大政府衛生向農村和社區的投入力度,就是要在農村和社區建設更多的衛生機構或者給與更多的保障,從群眾的角度出發,為群眾解決問題?!秾嵤┓桨浮分忻鞔_提出,三年內中央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建設。2009年,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室。三年內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萬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加快建設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將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全面覆蓋,使農村居民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城市居民不出社區就可以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醫療服務解決人民看病難的問題。

(三)加大衛生服務經費的投入力度,確保衛生防預經費按時足額到位

保障人均經費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措施,是從我國健康國情出發很有針對性的一項制度,也是解決我國公眾健康問題,實現醫保全覆蓋,更需要讓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晚得病的主要方式。據介紹,我國2009年開始投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將主要用于逐步在全國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并實施規范管理。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檢查、為3歲以下嬰幼兒做生長發育檢查、為孕產婦做產前檢查和產后訪視,為高血壓、糖尿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導服務,這將大大提高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對病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提高整個醫療衛生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國衛生經濟》-2006年2期-胡善聯

[2]《經濟研究參考》-2005年94期-劉軍民

[3]《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年4期-衛茂玲,宋儒亮

[4]徐印州,對我國公共衛生事業財政支出問題的思考[J].財政研究,2004(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