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參屬植物的藥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3 08:20:02
導語:手參屬植物的藥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手參屬植物的生藥學特征:
手參屬植物為陸生蘭科植物,具掌狀分裂的塊莖;莖直立,在中部或近基部具3~5葉,基部具數葉鞘;葉數枚,長而尖,莖生;夏天開花,密集總狀花序頂生,呈柱狀,長5~30cm,淡紫、粉紅及白色不等;中萼片與花瓣分離;唇瓣前部3裂,基部具細長的距;蕊柱短;柱頭2,較大,近楔形;花粉塊2,由許多小塊疏松粘合而成,有花粉塊柄與粘盤,子房無柄。
1.2地理分布特征:
手參屬植物多生于高海拔地區,除手參分布范圍(265~4700m)廣外,其余4種均需生長在海拔2800m以上。手參又名手掌參、佛手參、陰陽草,蒙藥名額日和藤乃一嘎日,藏藥名旺拉,始載于藏醫藥書《四部醫典》,有生精壯陽,增生體力,潤肺安神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和陜西;西南手參分布于青海、陜西、湖北等,角距手參產于西藏,是西藏特有品種,短距手參產于西藏、亞東、四川、云南,為中國特有種,西藏藏醫常將它們的塊莖當手參混用;峨眉手參主產四川峨眉山,生于灌叢草地,其藥效同于手參。
1.3栽培技術:
手參屬植物由于生長范圍狹窄,本身繁殖能力的低下,加上人為的濫采濫挖,野生類藥材已非常稀少,現已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定為近危種。因此為了滿足人們的臨床需要,宋曉明等對手參的人工繁育技術進行了研究,楊爽等從微觀角度對手參的組織培養進行了研究,為手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2化學成分的研究
2.1基本化學成分的分離鑒定:
國內外對于手參屬化學成分的研究頗多,但主要還是集中于手參。根據文獻多方面的報道綜合得出手參中主要含有機酸芐酯苷類、二苯乙稀(芪)類和菲類成分,另外還有簡單的芳香性成分,包括酚、酚醛和酚酸類化合物等。我國學者李帥等經95%的乙醇回流提取手參,得乙醚萃取物經硅膠柱層析得到十八烷、丁香酚和β-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經硅膠柱層析分離得到5-羥甲基糠醛、正丁基-吡喃果糖苷、薯蕷皂苷和果糖。李敏等采用柱色譜法從手參塊莖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個化合物,分別為對羥基芐基二硫醚、4,4''''-對羥基芐基亞砜、腺嘌呤核苷、militarine、loroglossin、dactylorhinB、dactylo-rhinA,又于第二年首次分離出了十六烷酸甘油三酯、丁二酸、胡蘿卜苷、coelovirinsB、dactylorhinE、coelovirinsF、coelovi-rinsG。楊帆等采用反相柱色譜等手段從手參正丁醇萃取物中分離并鑒定出了對羥基苯甲醇、香草酸、對甲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對羥基苯甲醛、對羥基苯基芐基β-D-葡萄糖苷、對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蔗糖。岳正剛等通過大孔樹脂、反相閃式快速分離等手段從手參乙醇提取物中鑒定出了34種化合物,如凹舌蘭素、天麻素和各種氨基酸類等。除國內研究外,日本學者也從手參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鑒定出27種化合物,其中包括12種二氫類化合物和10種菲類化合物。
2.2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
手參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近幾年才漸漸興起,有楊蓓蓓等利用HPLC測定藏藥手參旺拉中dactylorhinB,loroglossin,dactylorhinA,militarin四種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測定了24個不同產地樣品的含量,該方法可快速高效的檢測出樣品中4個有效成分的含量,為全面控制藏藥旺拉的質量提供了依據。薛楠等通過HPLC法測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地區藏藥手參中天麻素的含量,結果表明天麻素可以作為手參質量控制的指標。張海先等采用HPLC法對不同產地手參藥材中的天麻素、腺苷、對羥基苯甲醛和對羥基苯甲醇4種活性成分進行測定,并考察了氣候因子對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該方法重復性和準確性都比較良好,可為科學評價手參藥材的品質提供更進一步的參考。張曉紅等從手參干燥塊莖的熱水提取物中醇析分離得到純的手掌參多糖(GCP),GCP的數均分子量為:Mn=3.21×104;糖組分分析顯示GCP葡萄糖和甘露糖摩爾比為1:1.5;結構分析表明GCP是以1→3位和部分1→4位鍵合的糖苷鍵,GCP糖苷鍵為β-吡喃型糖。
3藥理活性的研究
目前對于手參屬植物的藥理活性的研究比較少,更多的是關于手參的報道,綜合近幾年已有的文獻,我們得出手參在藥理方面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3.1促進祖細胞增殖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盧衛紅等對60Co-γ射線照射小鼠紅系祖細胞(CFU-E)的影響實驗中,對于輻射性貧血模型,觀察各組培養皿的細胞灶數,實驗組及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可見手參有促進祖細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HBsAg活性檢測中,通過不同劑量手參液和病毒抗原體的相互作用表明手參有中度的抑制HBsAg的作用,起且效時間較快,一般2h左右即能有抑制作用,作用時間長且穩定。
3.2抗過敏及抗氧化作用:
手參塊莖的甲醇提取物,在用于鼠耳部被動皮膚過敏試驗(PCA)中顯示抗過敏活性,用反相硅膠柱色譜對該提取物進行純化,發現甲醇洗脫流份的效用接近抗過敏藥Tranilast,更能抑制大鼠嗜堿性白血病細胞(RBL-2H3)抗原誘導的B-胺基己糖苷酶釋放,經分析得知該甲醇洗脫流份含有菲類和二氫芪類化合物。李紅兵等利用手參不同的溶劑提取物(pH3水,水,60%乙醇,95%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飽和正丁醇)測試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結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強。
3.3其他藥理作用:
手參提取物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護脂質代謝紊亂造成的肝損傷;蔣靈芝等通過比較不同劑量單味藥手參散劑對急性胃潰瘍模型的治療作用,表明手參對急性胃潰瘍療效顯著;手掌參醇提物能夠明顯抑制矽塵誘導的大鼠肺組織腫瘤壞死因子-α的過度表達,明顯抑制SiO2粉塵致大鼠的肺纖維化,主要是通過提高機體的抗氧化酶活性,減輕肺組織脂質的過氧化損傷;手參可減少小鼠雙前肢的抬舉次數,抑制小鼠的自發活動;能夠明顯增加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誘導小鼠的入睡個數和延長閾上劑量戊巴比妥鈉誘導的小鼠睡眠持續時間,實驗表明手參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3.4分子生物學水平的研究:周建平等成功構建了手掌參的全長cDNA文庫,容量達到8×105個/μgcDNA,全長cDNA比例達到68%,重組率超過96%,為手掌參的遺傳資源保護和功能基因發掘等研究奠定了基礎。隨后通過篩選手掌參cDNA文庫獲得γ-硫素基因,它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抗菌、抑制昆蟲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轉基因、植物病蟲害防治、糧食增產等方面有應用,并在原核系統中獲得了高效表達和純化。
4臨床應用研究
手參屬藥用植物作為我國傳統藥材在藏醫和蒙醫方面較為常用,具有補腎益精、理氣止痛、補脾益肺的功效,主治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止血、療傷、通淋、慢性肝炎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藏藥中,手參和盤龍參皆為藥用正品,而短距手參、角距手參、西南手參等常被當作手參使用,代用、混用現象很多,除此之外還有凹舌蘭、紅門蘭、綬草、角盤蘭等屬的多種植物;在蒙藥中,手參為藥用正品;中醫用作手掌參正品的的還有粗脈手參和長苞凹舌蘭?,F在市場中也出現了很多含有手參的成藥,如復方紅芪顆粒劑,治療因體虛所致的反復發作性疾病以及抗癌輔助藥;手參腎寶膠囊能夠補腎強體;洛布桑膠囊益氣養陰、活血通脈,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蒙藥蘇格木勒-7調經養血、暖宮止帶,蒙醫用于治療心、腎臟“赫依”病,氣滯腰痛等病癥;手掌參三十七味丸用于治療腎寒腎虛、腰酸腿疼、消化不良等;復方手參丸治療失眠,改善睡眠狀況;手參用羊奶和牛奶炮制能增強一定的滋補強壯作用。
5小結與展望
手參屬植物由于其獨特的藥效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到目前為止,其主要的研究方向還是集中于手參,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完善其他藥材的信息的采集;其次,在藥理方面雖然有了更多的研究進展,卻還沒有明確的分離鑒定出其發揮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在抗氧化研究中,雖然表明其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卻不清楚具體是什么成分;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需要我們突破原有的野生采集方式,通過種植或經過組織培養模式來提高產量;此外,藥材的混用、代用這一隱患也影響了傳統生藥的臨床療效。為了解決以上問題,今后工作的方向需致力于手參屬植物有效化學成分的確定、人工繁育等,使臨床用藥更具方向性,可靠性,另外對于手參屬資源的保護、開發和繁殖上需做更多的努力,為手參屬這一類藥材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標準,使用藥更具先進性、規范性、科學性。
作者:張秀艷溫愛平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藥學院
- 上一篇:基于職業能力的應用電子論文
- 下一篇:被子植物的藥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