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8 06:13:00

導語:風濕性關節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風濕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健脾益氣辨證

論文摘要:尪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脾胃關系密切,因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應以健脾益氣,調補后天為主,同時還要結合臨床癥候隨證施治,方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程長,易反復發作,以侵犯四肢關節為主,而又無特殊療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中醫“尪痹”范疇。古代醫家對“痹證”發病機理的認識,認為多由于正氣不足,氣血虧虛,腠理疏松,致使風寒濕等邪氣雜至,而為痹患。大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氣、或補益肝腎、或益氣養血;或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或清熱利濕、疏風通絡等。但縱觀其效果,特別是遠期療效仍不佳。目前國際上亦沒有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認的疑難病癥之一。我跟師三年,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從脾論治略有體會。

1.尪痹(RA)與脾的關系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胃升清散精,在體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脾虛使氣血生化無源,肌肉不豐,四肢關節失養,久則筋骨血脈失去濡養,營衛失去調和,外邪乘虛而入,著于肌肉筋脈則發為風濕痹病。《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中說:“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運化水谷精微,給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同時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輸送至人體的四肢,以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從病因來看,《黃帝內經》很重視脾胃在痹證發病中的作用,認為脾胃虛弱,飲食失調,起居失常,可致氣血不足,衛外不固,或痰濕內生,濕濁為患,復感外邪而為痹。由于脾胃虛弱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療方法在補氣養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藥,如黨參、白術、白扁豆、山藥、黃精、炒麥芽、薏苡仁等,以補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傷正,補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這是提高療效的關鍵。通過察舌、切脈,結合全身與局部的情況則有助于判斷虛實的多寡,以決定攻補的尺度。

2.尪痹(RA)中醫分型與治則

RA雖說是好發的常見病,其癥候、證型不同,治療原則各異,但在各證型的施治中,均必須以健脾益氣為基本法則,方藥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再隨癥協調,靈活用藥。

(1)寒濕痹阻型: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腫脹或重著,痛有定處,觸之不熱,晨僵明顯,關節屈伸不利,遇寒疼痛加劇,局部畏寒怕冷,或見肌膚麻木不仁,舌質淡,苔薄白或白厚,脈象弦緊或浮緩。治療上宜祛風散寒、健脾除濕通絡。若疼痛較劇者,加制川烏10g、制草烏10g、麻黃10g、制附片8g、細辛3g;若肌膚麻木不仁劇烈者,加土鱉蟲8g、蜈蚣2條、雞血藤15g;濕勝者,加地龍10g、牛膝15g;晨僵明顯者,加伸筋草15g、白芍10g、木瓜10g。

(2)濕熱痹阻型:表現為關節紅腫,疼痛劇烈,晨僵,肢體酸楚沉重,關節屈伸不利,或伴發熱、口苦心煩,便干尿赤,食欲欠佳,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治療上宜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通絡止痛。關節腫痛甚者,加忍冬藤15g、木瓜10g、桑枝15g;熱盛者,加生石膏40g、寒水石10g;濕濁甚者,加萆薢15g、土茯苓15g、赤小豆10g。

(3)寒熱錯雜型:表現為寒熱證均不明顯,肢體關節疼痛或腫脹,活動受限,或見惡寒惡風,舌質淡紅,舌苔黃白相兼,脈象弦細。治療上宜祛風散寒,健脾除濕清熱。加用制川烏10g、生石膏30g外散里清而取效。

(4)痰瘀阻絡型:表現為周身關節腫脹僵硬且變形,重滯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疼痛固定,晝輕夜重,肌膚甲錯,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苔白膩,脈細澀。治療上宜以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絡為主。痛劇者,加乳香10g、沒藥10g、桃仁10g、延胡索10g、全蝎8g;腫脹明顯者,加茯苓15g、水蛭8g、澤蘭10g、蜈蚣2條。

(5)肝腎不足型:表現為關節疼痛日久,腰膝酸冷,關節屈伸不利,或見關節畸形。強直,頭暈耳鳴,心悸不寧,肌肉瘦削,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沉。治療上宜補益肝腎,健脾祛風通絡。加用杜仲15g、懷牛膝15g、熟地15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烏梢蛇10g、龜板10g、鱉甲10g。

(6)氣血虧虛型: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僵硬,麻木不仁,入夜尤甚,行動艱難,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精神疲乏,伴有頭暈耳鳴,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療時宜健脾益氣養血、通絡止痛。加用黃芪30g、肉桂6g、白芍10g、桂枝10g、當歸10g、生姜3片、大棗10枚、懷牛膝15g、雞血藤15g。

3.典型病例

韓某,女,56歲,2008年3月10初診。患者周身關節疼痛半年。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周身關節疼痛,尤以雙下肢膝關節疼痛嚴重,雙手指關節屈伸不利,晨僵半小時以上,腫脹,有壓痛。活動時膝關節疼痛加重。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飲,無口苦,食欲欠佳,舌淡苔薄黃,脈弦滑偏數。實驗室檢查示:血沉45mm/hr,類風濕因子960IU/ML。中醫診斷為尪痹,西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治以健脾益氣,養血通絡。處方: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白芍10g、山藥30g、白術10g、薏苡仁30g、蒼術10g、炒麥芽10g、黃芪30g、桂枝15g、懷牛膝15g、續斷10g、炙甘草6g。方中黃芪、白術、山藥、蒼術、薏苡仁、炒麥芽諸藥健脾護胃;熟地黃、生地黃、白芍、桂枝養血通絡。1劑/天,水煎,早晚分服,服藥7劑。同時服甲氨喋呤片,10mg/周,洛索洛芬鈉片,60mg/次,2次/天。1周后,患者自訴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囑繼續服上方藥1個月,諸癥基本消失。

4.小結

以上治法都以健脾益氣為主,中土健旺,利于飲食、藥物的吸收,既可治療疾病,又可化生水谷精微,補腎益精,填髓壯骨,有效控制病情,防止骨質破壞〔1〕。但臨床切忌一味拘泥于此。應做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培補后天除了是治本的方法,也是“見肝之變,當先實脾”這一防治法則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戰頡,何艷華.調理脾胃法治療痹證〔J〕.中國社區醫師,2007,9(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