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配合推拿治療盆腔炎性論文

時間:2022-07-24 09:05:00

導語:中藥配合推拿治療盆腔炎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配合推拿治療盆腔炎性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配合推拿對盆腔炎性包塊的療效。方法:對23例患者采用自擬消散口服,配合推拿治療盆腔炎性包塊。結果:痊愈12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結論:中藥配合推拿治療盆腔炎性包塊療效顯著。

【關鍵詞】中藥;推拿;盆腔炎性包塊

盆腔炎性包塊是慢性盆腔炎發病過程中的一個常見伴發體征,西醫抗生素治療往往效果欠佳或無效,纏綿難愈,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筆者自20007~200512月,采用中藥結合推拿治療盆腔炎性包塊23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觀察23例門診病人,均為已婚婦女。年齡最小24歲,最大46歲,平均34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年。B超提示包塊最大為68cm×48cm×42cm,最小為28cm×14cm×12cm。診斷標準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為依據。患者多有1次或數次急性盆腔炎病史,下腹部墜脹疼痛或腰骶部酸痛,帶下增多,月經不調,有不同程度發熱(體溫≥37℃)。婦科檢查:宮體活動受限,局部壓痛明顯,或在子宮一側或兩側可觸及條索狀物,后穹隆或兩側附件區有炎性包塊(B超探及盆腔炎性包塊,排除癌性包塊)。

12治療方法中藥內服自擬消散,基礎方:川芎12g,赤芍12g,紅花12g,五靈脂12g,鹿角霜10g,杜仲10g,懷牛膝10g,當歸10g,白術10g,路路通10g,荔枝核9g,烏藥9g,苡仁10g,三棱6g,莪術6g,皂角9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2g,制乳香、制沒藥各6g;發熱者加敗醬草、紅藤、連翹各15g;白帶增多者加黃柏、土茯苓、椿根皮各10g。每日煎服1劑,日服2次,14d為1療程。

13推拿治療手法:一指禪推法、彈撥法、魚際揉法、點法、擦法;取穴:關元、中極、子宮、三陰交、足三里、血海、腎俞、腰陽關;操作方法:①患者仰臥,術者坐于其右側,以一指禪推法推關元、中極、子宮、三陰交、足三里、血海10min,繼以魚際順時針揉少腹部5min,彈撥少腹部5min。②患者改為俯臥位,術者用平推法推膀胱經3min,點按腎俞、腰陽關2min,再用掌跟推腎俞及腰骶部,以透熱為度。以上手法1次/d,每次30min,14d為一療程。

14療效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評定療效。痊愈:癥狀體征均消失,婦科檢查恢復正常,B超顯示炎性包塊消失。顯效:癥狀體征均消失,婦科檢查明顯改善,B超顯示炎性包塊明顯縮小(≥2/3)。有效:癥狀體征均有改善,B超顯示炎性包塊縮小(2/3>體積縮小≥1/3)。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無改善,B超顯示炎性包塊無變化。

2結果

21治療結果本組23例中,痊愈12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治療最短療程為2個療程,最長為5個療程。

22典型病例楊某,女,28歲,已婚,干部,于2004年9月8日就診。患者2月前行人工流產后,術后20d小腹疼痛,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伴有發熱。經西醫抗生素治療3d,發熱已退,但仍訴小腹隱痛墜脹,腰骶酸痛,常在勞累或月經前后加重,帶下量多色黃,經人介紹來治,查舌質紅,舌苔黃,脈弦細。婦科檢查:外陰正常,陰道通暢,分泌物明顯增多,色黃有穢臭,子宮后位略較正常大;右側附件可觸及雞蛋大小腫塊,質軟壓痛明顯。B超探查顯示:右側探及6cm×49cm×4cm大小包塊,提示盆腔炎性包塊。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性包塊”中醫辨證為“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補腎健脾,理氣止痛,清熱利濕,用消散結合推拿治療3個療程,諸癥消失,婦科及B超檢查均正常。隨防1年,無復發。

3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之形成,多與體虛及氣血痰濕有關,但終歸于瘀血互結于少腹。而瘀血又多因經期、產后體虛,血室已開,感染邪毒或手術金刃,房事不節(潔)所致。《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多因經脈失于將理,產褥不善調護,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陰陽勞逸,飲食生冷,遂致營衛不輸,新陳千懺,隨經敗濁,淋露凝滯,為為瘕。”故本病以瘀血內結、氣機阻滯和沖任損傷為病理基礎,治以活血理氣補虛消并配以清熱、化痰、溫經、化濕等法辨證施治。消散以川芎、赤芍、紅花、五靈脂、荔枝核、烏藥、路路通、懷牛膝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鹿角霜、杜仲、當歸補脾腎,益精血,調沖任,三棱、莪術破氣消,皂角消散結,苡仁解毒除濕。本病病變的部位主要在任脈,故以該經腧穴關元、中極為主穴。沖脈起于關元,可益精血,養沖任;中極通于胞宮,為血中之氣穴,可調暢胞脈,氣行血暢而病;三陰交為足三陰交會穴,與胃經經穴足三里,可益氣養血、健脾利濕,調生化之源。研究證實,足三里穴有明顯的消炎作用,可使絕大多數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加,并維持3~4d;可使白細胞總數增高,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2]。與關元、中極共調下焦,為婦科要穴;經外奇穴子宮穴能活血通絡,調節沖任,理氣止痛,專治生殖系統疾病;血海調氣活血;揉、彈撥少腹部,在病變局部作用,改善盆腔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滲出物吸收,粘連松解,增厚組織及結節變薄,血腫、包塊消散。腰為腎之府,推膀胱經、腎俞、腰陽關、腰骶,作用面積大,熱力較集中,且滲透力強,可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活血化瘀,較針刺有較好培補經氣作用。通過臨床觀察,中藥內服結合推拿方法內外兼治,可直達病所,有效作用于炎性包塊,能很快發揮作用,消除癥狀,控制病灶,療效可靠。但臨床上發現個別患者由于病程較長,效果差,故對本癥治療,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另外,對炎癥急性期或包塊較大的患者應考慮手術療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7.252254

2余傳霖,葉天星,陸德源,等.現代醫學免疫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306

(1.河北北方學院中醫系,河北張家口075000;2.河北建工學院校醫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3.河北省中醫院推拿科,河北石家莊0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