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干預方式研究
時間:2022-03-19 03:29:02
導語:藥學干預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喹諾酮類藥物應用狀況的藥學干預方式方法,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于2016.4~2017.8期間50例運用喹諾酮類藥物治療患者,按照是否給予藥學干預措施分為A組與B組各25例,比較兩組患者干預效,結果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明顯高于A組72.0%(P<0.05);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耐藥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對藥物相關知識的測評結果優于A組(P<0.05)。結論加強對喹諾酮類藥物臨床用藥狀況的藥學干預,有助于優化疾病臨床治療效果,減少藥物間不良相互作用的發生,維護患者用藥的合理性與安全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喹諾酮類藥物;藥學干預;效果觀察;作用分析
喹諾酮類藥物為疾病臨床治療中一類較為常用的抗感染藥物,具備抗菌活性優良、抗菌譜廣泛、口服吸收效果好、成本相對低廉等優勢。伴隨著制藥技術的發展進步,第一、二、三、四代喹諾酮類藥物陸續研發,且在臨床中應用范疇不斷拓展。其在抗感染治療方面的療效已被肯定,但是還有一些潛在性的不良反應不能完全規避[1]。正因如此,筆者所在醫院在使用喹諾酮類藥物的過程中推行了藥學干預措施,取得的效果較為理想,現做出如下總結與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取2016.4~2017.8期間在我院接受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的50例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對本次研究知情參與,且對研究中所用藥物不過敏。等分為A組與B組各25例,A組中男女比例為14:11;年齡23~69(46.4±1.7)歲;病程6~12(6.7±1.8)d。B組中男女比例為3:2;年齡22~68(46.7±1.4)歲;病程5~14(7.2±2.0)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1.2方法。A組在用藥治療期間不給于藥學干預,即結合患者病情對癥應用喹諾酮類藥物。B組在對癥治療基礎上執行藥物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2.1規定用藥準則:在本品藥治療期間,嚴格依照衛計委推行的指導原則中的相關內容與規定,對臨床用藥過程做出指導。一是在規定用藥準則時,需以本院實況為基點,并結合藥物藥理特征及使用規范,不斷強化用藥準則的合理性與可執行性。二是在規定藥物使用準則時應重點明確如下內容:用藥方法、給藥劑量、注意事項、用藥安全性評估、聯合用藥與用藥后不良反應的闡述。三是醫生在編制用藥準則時,應強化用藥范疇的具體性,同時將用藥準則裝訂成冊,分發至各科室,保證每一醫護人員對其均有所了解與掌握。1.2.2調查分析。結合本品藥物使用情況全面調查,可采用隨機取樣方法,統計本院總處方數目,繼而計算出比例數,全面分析、評估調查結果。1.2.3處方評價。調查結果整理完畢后,可在藥品處方中隨機取樣以評價處方。評價過程需結合患者實況,根據病情與診斷結果,判斷是否實現合理用藥。另外,也要對患者的用藥頻次、用藥劑量、聯合用藥方法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整體評價。1.2.4教育培訓。可結合醫院情況,邀請專家或資質深厚的藥師舉辦用藥講座,對醫護人員進行宣教教育與指導,以強化其臨床用藥的規范性及與相關準則的匹配性。另外,引導醫護人員間積極溝通交流,分享經驗與心得,剖析不合理用藥的病例并提出整改方案,以不斷提升臨床用藥的科學性與有效性。1.2.5搭建咨詢平臺。結合本院設備設施條件,可創設咨詢熱線、網上解答及咨詢處等多種咨詢平臺,全面解答醫生、護士及患者提出的問題。1.2.6連續優化。總結、分析與改進調查結果中不合理用藥情況,同時及時處理各科室中存留的問題,以規避醫患糾紛,促進用藥合理性不斷提升。1.3療效評價標準。結合患者治療后感染狀況消失。身體各項機能恢復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擬定治愈、好轉、無效3階梯評價標準、總有效率為治愈人數與好轉人數之和在總病例中所占百分比。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及耐藥情況。采用我院自編的《藥物相關知識調查問卷》,檢測兩組患者對喹諾酮類藥物相關知識(包括藥理作用、適用證、禁忌證不良反應等)了解情況,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了解得越全面。1.4統計學處理。本次試驗研究選用SPSS16.0軟件包,計量資料以“x±s”表示,率(%)表示計數資料,x2進行檢驗。當false<0.05時,代表數據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療效比較。B組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分別為96.0%、80.0%,對照組分別為72.0%、44.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不良反應及耐藥性發生情況比較。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耐藥率均低于A組(P<0.05),見表2.2.3相關知識測評情況比較。B組對藥物相關知識測評得分為(82.7±4.6)分,A組為(64.1±2.3)分,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561,P=0.002<0.05)
3討論
喹諾酮類藥物為一類新型抗菌藥,距第一種喹諾酮類藥物的產生已有半個世紀的間隔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口服吸收效果優良、半衰期較長、殺菌類型繁多等優勢,促進了喹諾酮類藥物在疾病臨床治療中的發展,當下其已由第一展至第四代[2]。在疾病臨床治療中,喹諾酮類藥物將細菌的氧核糖核酸設為靶點,抑制脫氧核糖核酸回旋酶的生物活性與合成過程,造成細菌的脫氧核糖核酸性能發生不可逆性的損傷,進而實現抗菌的目的。有報道顯示,喹諾酮類藥物耐藥細菌數目與類型不斷增多,因為細菌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抑制藥物作用的靶酶出現了變異反應,進而形成了耐藥性。并且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造成部分患者服用喹諾酮類藥物后產生心律失常、心悸、惡心、嘔吐及紅斑等多種不良反應。此外,部分醫護人員在聯合用藥過程中,因為沒有扎實掌握聯合用藥相關原則、不明確不同藥物間作用機制,進而出現不合理用藥行為方式,以致嚴重影響患者疾病治療效果。由此可見,加強對喹諾酮類藥物的藥學干預具有很大現實意義,可采用強化用藥基本準則規范性、調查與分析用藥處方、對處方進行全面評價、進行教育培訓活動、構建咨詢平臺、持續性改進等。在本次研究中,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鬧妖率低于A組、患者對藥品相關知識測評得分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加強對喹諾酮類藥物臨床用藥狀況的藥學干預,有助于優化疾病臨床治療效果,減少藥物間不良相互作用的發生,維護患者用藥的合理性與安全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華.喹諾酮類藥物使用的臨床藥學干預與可行性評估及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05):97-99.
[2]李冠軍.藥學干預在促進喹諾酮類藥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9):21-23.
作者:邢雪梅 孫亞紅 馬鳳儀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 上一篇:藥劑學實訓教學改革思考
- 下一篇:藥學服務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