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院校外語教學人才培養策略

時間:2022-07-14 11:20:12

導語:中醫藥院校外語教學人才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院校外語教學人才培養策略

【摘要】數字經濟引領了中醫藥行業發展的新動向,對行業人才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數字經濟視域下中醫藥高校外語教學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增設交互式教學方法、貫徹思想規范與人文教育等策略,以促進中醫藥高校的人才輸出,緊跟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步伐。

【關鍵詞】數字經濟;人才培養;中醫藥;外語教學

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發展以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各個領域都在積極搶抓數字經濟發展這一新機遇。其中,數字經濟對于中醫藥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大健康”的理念下,為提高患者就診效率,避免交叉感染,利用數字技術所研發的在線診療、病情診斷數據化、藥類AI智能快檢技術等,呈現了行業發展的新動向以及行業人才素質的新需求。本文對外語教學如何服務于數字時代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旨在為促進數字經濟全面發展,輸送復合型、創新型中醫藥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與借鑒。

一、數字經濟視域下中醫藥院校外語教學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一)單一的紙媒語言層面的教學亟須轉變

在傳統的外語課堂中,致力于單一的紙媒語言學層面的音形意的講解,顯然脫離了數字經濟發展對中醫藥人才的要求。首先,數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單一紙筆教材的媒介演化成多元媒介的數字資源,如網頁界面、視頻、社交媒體、通信方式和數字軟件。學生在日常的外語學習情境中,學習資源已轉變成各種超鏈接構成的語篇綜合體。倘若課堂教學不能打破傳統紙媒語言文字學習的局限性,便會抑制培養對象的外語學習動力。其次,單純的語言學層面的語料分析已不能包羅數字經濟時代呈現的語言信息形式的學習。教學資源需要合理安排多元功能類型的語料學習比例,例如,行業口語、網絡語言、學術語言等不同語境下的語言形式的課程設置。另外,外語通識課程與中醫藥ESP外語教學之間的脫節現象嚴重,“外語”與“專業”的銜接工作則尤為重要。最后,如何運用數字工具對信息進行檢索、處理、管理、分享和創造已成為語言學習負載的關鍵切入點。

(二)被動型、內向型培養對象亟待轉型

中醫藥學有著最為集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型特點,尤其在認知方式上更為強調 “醫者意也”,講求“體悟”,即從靜觀自身、從自身的內向實踐開始而發展、形成起來的世界觀、宇宙觀與方法論。因此,這種學科特點使中醫藥專業學生較之其他專業學生,更為傾向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謙虛、內向的性格表征。雖然內向型文化特點可以算是中醫藥的專業優勢,但倘若沒有進行良好引導的話,培養對象就會產生對新事物的不敏感性,從而阻礙創造力的發展。而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經濟形式意味著它將不可逆轉地走向包容的全球化趨勢。在全球化語境中,數字科技則是一種外向型的產物,強調“信息對話”的時速與效率。有著內向型文化價值的中醫藥專業的學生應該協同外向型數字科技發展,成為信息話語的發起者、對外交流的發動者。因此,外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面對新的經濟模式的敏感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掌握最新動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實現向應用型、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轉型。

(三)學生的主體地位亟須確立

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使現實社會與虛擬空間進行了深度融合,導致了“萬物皆媒”“信息爆炸”“泛娛樂化”的多元復雜的輿論生態與媒體格局。而當今高校學生在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體量以及極快的傳播速度,極易產生注意力碎片化、情緒浮躁化、學習功利化等問題。這就亟須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專業理念的干預與指導,從而確立學生在信息技術中的主體地位。具體來說,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當學生借助數字工具獲得歷史、社會、文化、政治、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信息時,可以通過自身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行批判性分析,成為信息技術的主人,而非信息技術的附庸。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的高校,還應該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注重對學生的職業精神、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感等培養,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去”。

(四)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亟待提高

如前文所述,當今的高校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他們擅用網絡資訊以及通過網絡自學,對數字媒體的交互技術駕輕就熟。然而外語教師隊伍承受著由數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倘若繼續以單純的語言技能講解進行教學,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要做到超越學生對數字技術的熟識,需要自身和院校共同努力,通過培訓與學習,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智慧課堂,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滿足學生對教師的期待。另外,教授通識課程基礎外語的大部分教師多為語言類專業出身,缺乏中醫藥相關的專業知識,致使基礎外語與中醫藥專業外語無法做到有效銜接。而教授專業外語的教師缺乏對人才市場需求的前瞻性眼光。信息時代的發展既需要外語教師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扎實的外語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教師自身還需要具有中醫藥行業與數字經濟相融合的市場前瞻性眼光。

二、數字經濟視域下中醫藥院校外語教學中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數字技術為多模態資源融入外語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物質載體。外語教學可以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與語言文化學習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多模態的學習訓練,最終實現課程資源優化配置。另外,加強外語教師的數字技術融合意識,任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數字工具都可以應用于教學設計;學校也要積極配合與倡導,總結實踐經驗,從外語基礎和專業外語的整體規劃中將數字化教學融入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包括數字工具的使用、信息檢索和處理、在線學習等。例如,在語音方面,可以利用AI語音識別糾音技術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在寫作方面,通過語料庫的創建、搜索、應用,輔佐學生的專業翻譯與學術寫作。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尋找優質的教學資源配合教師課堂教學,拓寬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增設交互式教學方法

數字技術革新了信息傳達的方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都可以經由互聯網虛擬空間互動與交際,從而推動文化與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因此,人才的對外交流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外語教師應該促使中醫藥專業學生的內向型文化優勢與外向型數字科技協同發展,多采用任務協作和意義交流的交互式教學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學生互動,未能從課前、課中、課后等多階段的交互協作加以考量,因此全方位與學生交流協作的教學方法需要大力推進。例如,教師對教學任務的設計要盡可能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多與其進行交流與互動;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對利用數字工具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小組展示和匯報;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增設小組間互評,把學生的交際能力納入形成性評價體系;布置在線合作的互動任務,增加數字技術與合作式教學體驗;課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增設師生間的互動分享環節。

(三)貫徹思想規范與人文教育

數字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復雜的系統。因此,外語教師如何趨利避害,充分合理利用數字技術服務于外語教學,也是中醫藥人才培養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教師需要平衡算法技術的滲透性與學生主體性之間的矛盾,以防范淪為技術附庸的危險。教師應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與應用能力,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批判性思維、人文教育,引導學生對利用搜索工具搜索的海量信息進行有效刪減,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另外,外語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中西方文化,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注重學生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起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民族使命。展望未來,數字經濟視域下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將有助于推動我國人才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使他們能夠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開發等方面響應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徐立然,戴衛.中醫藥產業的數字化轉型[J].人民論壇,2020,670(15):162-164.

[2]李宇明.語言學與“新基建”、數字經濟[J].外語界,2020,199(4):5-6.

[3]孔祥國,葉青,陳鋒.北京中醫藥大學以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與探討[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7,39(7):629-633.

[4]李崇超,王旭東.從內向型文化的特點看中醫學的價值[J].醫學與哲學,2016,37(1):91-93+97.

[5]張軍銳.顛覆與重構——數字交往時代的主體性研究[D].上海大學,2016.

[6]張習濤,何新.“破圈”與“融合”:“Z世代”大學生混合式教學路徑探析[J].公關世界,2020(22):166-167.

[7]張杰.從“差異化” “國際化” “前瞻性”探索外語學科的科研與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6(05):41-46.

[8]王樂,麥陳淑賢.外語課程數位讀寫能力融合:教學模式與需求分析[J].課程研究,2018,13(1):93-109.

作者: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