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教學趨勢探討

時間:2022-09-28 08:35:37

導語:人體解剖學教學趨勢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體解剖學教學趨勢探討

摘要: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學好該門課程對于一個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成長成材十分重要。目前國內高等院校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比較主流的仍然是以教師進行理論講授為主,輔以模型和標本的觀察。近年來關于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改革已有初步的探索,教學方法正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本文就已開展的教學改革的一些方面加以介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教學;發展趨勢;多元化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是一門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屬于形態學范疇。幾乎所有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學習人體解剖學,只有學好人體解剖學,才能在此基礎上理解人體的生理功能,才能區分人體形態結構的正常和異常,從而開展疾病的診治,因此學好該門課程對于一個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成長成材是十分重要的。高等院校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作為教師,理應積極思考現用教學方法的利弊,并根據講授經驗和學生的直接或間接反饋對教學方式作適當的嘗試與改進。目前國內高等院校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比較主流的仍然是以教師進行理論講授為主,輔以模型和標本的觀察,實行班級授課制輔以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近年來關于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改革已有初步的探索,包括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FCM)、微課、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教學方式的摸索,對科學使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以及對實驗標本選擇的探討等,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法正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若能充分了解這些新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互相結合,揚長避短,應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翻轉課堂(FCM)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專門講授書本知識,而是去了解學生的疑惑并進行指導,這種教學模式在國外已得到開展,比如耶魯大學就是采用高度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在課程開始之前就把所有課件都給學生,構建了完善的網絡資源平臺(圖譜、影像資料、練習題等)供學生預習和復習用,而在課堂上教師主要起指導答疑的作用,講解重點難點,并指導學生就某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實驗操作分組開展[1]。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包括課件PPT、圖譜、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等,通過這些資料讓學生熟悉將要學習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點。教學視頻中比較有名的例子是薩爾曼•可汗制作的教學視頻,因為太長時間的教學會使學生疲乏,注意力無法集中,而較短的視頻可以圍繞某一個知識點展開講授,他的講授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注意力能夠很好地集中,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成績。這種視頻是近年流行的微課的核心組成,所謂微課,是指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的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微課無論對于傳統課堂還是翻轉課堂都是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應在對質量嚴格把關的基礎上進行推廣。翻轉課堂可以讓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主動學習,并對學習內容展開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其不足之處在于其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較高,若學生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則很難開展或很難獲得想要的效果,所以需要針對具體的學生群體進行選擇性實施。

二問題導向式學習(PBL)

PBL教學模式是由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或案例,讓學生由問題或案例出發去探究式地學習相關的知識,例如以某男性泌尿系結石引起疼痛為案列,學習泌尿系統器官的結構特點,尿液排出的路徑以及途中會遇到的狹窄部位、診療措施等,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課程整合的醫教改革大趨勢。很多高等院校已經在初步開展PBL教學,本校人體解剖學也進行了此類教學嘗試,無論作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學生的積極性都比較高,對于問題的討論比較積極全面,獲得了不錯的反饋。但是在傳統授課之外廣泛開展PBL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需要在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不斷推進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全面開展。PBL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能熟練掌握本學科的所有知識,也要掌握相關基礎學科和臨床課程的知識,才能具備引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還需培養選拔一批優秀的PBL課程教師隊伍。

三多媒體資源平臺的構建

人體解剖學是一個以形態觀察為主的學科,因此比其他學科要求有更多的直觀性,要求通過多種直觀展示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官認識,幫助學生記憶,而多媒體多樣的展現形式為此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包括圖片,視頻以及3D軟件等等,在網絡上經常能看到醫學學霸們手繪的解剖圖、外科手術圖,科學性和精美度均很高,帶著對這些圖作者技藝的感嘆與崇拜,讓人更愿意去關注,去學習。在信息化普及的現在,學生對一些相對酷炫的展現方式表現出更高的興趣,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盡可能制作或搜集質量高的資源以供學生學習。無論是微課還是課件、圖譜、3D軟件、影像資料和練習題,其質量的優劣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果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醫學生課業繁重,并且對于教學資源的優劣判斷并不成熟,因此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好的學習資源不是有效率的做法,這就要求教師群體共同構建優秀的學習平臺,整合質量高的圖譜、視頻等資源以供學生學習。

四標本的選擇

觀察實體標本,也就是我們尊稱的大體老師,是學生認識人體結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如今尸體資源短缺,制作好的標本在教學過程中被不斷耗損,經常會出現組織結構無法辨認或某些組織缺失的情況,并且在教學過程會發現學生對大體老師并沒有顯示出足夠的尊重與敬意,即使在觀察之前教師會帶著做一些例如獻花、默哀之類的儀式,也并沒有得到很明顯地改善,可能福爾馬林難聞的氣味讓學生沒有辦法敞開心胸泰然地面對是其中一個原因,福爾馬林作為最常用的固定劑,它對人體會造成損害已是所有人都知曉的常識,在這種情況下希望學生毫無芥蒂地湊近去觀察似乎不能得到積極地響應。因此,塑料模具已經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可以比較清晰地觀察組織結構,但是塑料模具有其局限性,制作不夠逼真,或者太過理想化,以至于當學生觀察真正的人體結構時,無法與模具上的結構對應上,存在脫節現象,而近年來時興的3D打印技術則有望解決這個問題。3D打印技術是高科技的產物,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在數字模型文件基礎上使用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其中數字模型文件的獲得可以通過計算機建模,在醫學領域則可以通過CT、MRI掃描等手段獲取。3D打印技術在近20年來已應用于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面,例如,在產前通過對胎兒MRI掃描,三維重建后進行3D打印,對胎兒的顱面部解剖進行評估,以便在圍產期對顱面部發育異常的胎兒進行積極地治療[2];對腫瘤的3D打印可以幫助醫生在不進行有創檢查的情況下評估患者病情,并進行手術預演,以減少真正手術的時間,增加成功率,實現個性化診治[3]。3D打印技術也被應用于醫學教育,莫納什大學的McMenamin教授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4],并且進行了商業化生產,3D打印出來的模具能高度還原實體標本,比一般的塑料模具顯示出明顯的優勢,還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臨床見到的一些異常結構,如室間隔缺損的心臟等,使得學生對這些異常結構有直觀的認識。相信3D打印的解剖學模具未來會在解剖學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五小結

總的來說,多元化教學是人體解剖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在理論教學方面,應合理嘗試翻轉課堂、PBL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評估教學效果,積極改進,但在嘗試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具體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成功經驗;在實驗教學方面,應尋找能盡可能替代實體標本的模具,包括高質量的塑料模具和3D打印模具。我們解剖學教師應該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解剖學知識,為將來成為合格的臨床從業人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何輝 金國華 呂廣明 單位:南通大學 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偉,劉克,李文婷等.耶魯大學與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教學比較[J].協和醫學雜志.2013(3):334-7.

[2]VanKoeveringKK,MorrisonRJ,PrabhuSP,TorresMF,MychaliskaGB,TreadwellMC,etal.AntenatalThree-DimensionalPrintingofAberrantFacialAnatomy[J].Pediatrics.2015;136(5):e1382-5.

[3]KrauelL,FenollosaF,RiazaL,PerezM,TarradoX,MoralesA,etal.Useof3DPrototypesforComplexSurgicalOncologicCases[J].WorldJSurg.2016Apr;40(4):889-94.

[4]McMenaminPG,QuayleMR,McHenryCR,AdamsJW.Theproductionofanatomicalteachingresourcesusingthree-dimensional(3D)printingtechnology[J].AnatSciEduc.2014;7(6):4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