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創建思路

時間:2022-04-20 10:36:09

導語: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創建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創建思路

一、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是針對廣大農村群眾的一種農村公共服務,包括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衛生建設以及對各種多發病、常見病、傳染病等的控制與治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為中心、村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縣級醫療衛生機構主要負責基本醫療服務和救治急癥病人,同時負責對下屬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鄉鎮醫療衛生機構主要負責對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而村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向其周圍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診治工作。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以及承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任務,即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影響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強而有力的財政支持是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立的基礎,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于保證農民獲得基本醫療服務落實預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樣大大促進了農村醫療衛生網絡的建設和醫療隊伍的發展;三是農村居民的積極參與,農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農村醫療衛生體系達到一個比較廣的覆蓋率。

二、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狀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層衛生機構運轉困難

雖然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鄉鎮衛生院房屋和配套設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層衛生機構仍存在諸多問題,運轉困難,主要表現為:首先設施技術水平落后,部份鄉鎮衛生院由于資金壓力無法引進一些新型醫療設備,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看病需求;其次,村衛生室業務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雖然有關部門加大了村衛生室建設的力度,但仍存在幾個村周圍僅有一個衛生室的現象,同時相當一部分的村衛生服務站只有“老三樣”———聽診器、血壓器、體溫計,衛生事業發展于農村居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不相適應。

2.人才隊伍水平和結構不合理

目前,部分鄉鎮衛生院的醫生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赤腳醫生;二是各地衛生院校或醫學院的畢業生。從比例看前者居多,其主要問題表現在非科班出身,醫術不精,責任心不強,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廣泛的醫療需求。部分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學歷層次和職稱等級仍相對偏低,直接影響到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診療水平。另外,由于農村交通、生活條件和待遇等問題,農村醫療衛生隊伍的穩定性并不高,很多衛生機構出現“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技術骨干呈現入少出多的情況,人才流失嚴重。

3.制度不健全、保障機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醫改實施后,雖然農村居民醫保體系已初步形成,但對重大疾病的應急和保障機制仍有待完善,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對重大疫情和突發衛生事件的應變能力相對薄弱,相應的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同時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存在體制不暢、收支不平衡以及補償范圍狹窄等問題,難以發揮醫療衛生體系對農民的保障作用。二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運作機制不完善,缺乏規范性,隨意性大,當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分散程度高,衛生機構之間競爭處于無序狀態,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存在職位缺失和錯位的現象,既影響服務體系的規模和質量,又降低了醫療衛生組織體系的運行效率。三是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如處理醫患糾紛機制不完善,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其他部門政策公益性不明顯,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培訓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醫療服務質量低下,醫療事故頻發

在農村醫療衛生機構中,由于醫護人員專業素質和醫藥監管導致的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事故問題屢見不鮮。由于醫師數量缺乏醫療人員專業水平低下,部分“醫生”根本就不具備開處方的資格,或是一些醫生為謀取個人利益,亂開藥、拿提成、吃回扣,給患者造成更大負擔,甚者危害患者身體健康。根據有關調查,部分村衛生室未能配備高壓滅菌設備、紫外線燈管,甚至重復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況,在對相關藥品的抽檢記錄中,不合格率也相對較高,極大的影響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具體對策建議

1.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支持力度。資金投入應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點,資金投入應以衛生監督、疾病防控、婦幼保健、醫療救治以及衛生院基本建設為主,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詢醫、求醫需求;二是創新投入方式,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勵做好農村衛生工作的制度措施,如根據衛生機構的服務績效,定向撥付一定的衛生費用,或是進行相關的業務經費補償,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同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各類資金投資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鼓勵社會和個人舉辦農村衛生機構,改善農民就醫條件;三是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進一步鞏固以縣醫院為龍頭的基礎上,完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盡早進行危舊病房的改造及醫療儀器設備的更新,將基本建設、設備更新、正常維護等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安排,改變過去“老三樣”的就醫條件。

2.加強衛生人才引進,構建人才隊伍長效機制

農村需要進一步嚴格醫療衛生人員進入標準,構建農村衛生人才隊伍長效機制。首先,嚴格人才選拔機制和用人機制,杜絕“走后門”、“關系戶”現象,通過競爭機制選撥優秀醫療衛生人才,公開招錄臨床專業畢業生進入鄉鎮衛生院,盡快改變鎮、村醫務人員隊伍老化、人才匱乏的被動局面;其次,實行嚴格的職業資格制度,要求各層次醫藥人員均須通過相應的職業測試,杜絕無證上崗,在三級醫療機構中應合理配備現有的職業醫師和鄉村醫生,盡可能為農村人口提供有效的醫療保障和便利;再次,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輪崗培訓機制,例如政府可以從衛生事業經費中列出一塊培訓經費,用于支持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補助,制定相應的優惠措施,完善農村基層人才隊伍編制管理政策,鼓勵醫學高等院校優秀畢業到基層服務、對口支援,并在職稱晉升、福利待遇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建立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完善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績效考核機制,鞏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把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進一步建立激勵機制、完善績效考核制度,激發鄉鎮、村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

3.完善對口幫扶、雙向互動、定期進修制度

農村基層醫院要與市人民醫院、中醫院等大中醫院建立起較為牢固的協作關系,通過多種形式,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農村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委托管理、團隊引進、人才柔性流動等方式加強與醫學高校科研院的對接,可以通過脫產學習、進修培養和專家帶教等形式對鄉鎮村衛生技術人員進行培養,整合資源,取長補短。各基層醫院可以在各個領域中選不少于1名的業務骨干外派到市人民醫院或中醫院等進修,逐步形成每個主要業務科室有一個帶頭人。

4.加強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新農合的內部運行機制,調整合作醫療的參與條件、報銷范圍和報銷比例等,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并通過醫療救助制度的實施來彌補新農合中資金補償不足的缺點,以此來保障農民的醫療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不斷完善農村藥品監管機制、保證政策有效性,藥物對農村基層衛生機構來說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農村衛生服務的質量,完善和強化農村藥品監管機制可以有效保障農村人口的用藥安全。同時,加大宣傳,減少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道德風險,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嚴格監督體系,對醫院與醫生的業務水平、患者治愈率及滿意度、醫德、服務質量及效率等做出評估,從而滿足患者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總之,要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應進一步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加強醫生職業化和鄉鎮公共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建設,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引進新型醫療設備,提高醫生的技術層次,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引進并留住優秀衛生人才,加強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以提高農村衛生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穩定農村醫療隊伍。

作者:黃衛星工作單位:啟東市職工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