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生理學教學實例分析與思考
時間:2022-11-15 05:02:01
導語:人體生理學教學實例分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生是比較特殊的群體,需要學習的基本理論多且枯燥。人體生理學主要介紹人體生命活動的各種現象及其功能活動規律,內容抽象枯燥[1]。因此,針對人體生理學課堂教學,我們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希望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取得滿意的效果[1]。由于手機的廣泛應用,加之4G網絡費用越來越低,手機逐漸被應用于課堂和課外教學中[2-3]。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實踐了“課堂多媒體教學—互聯網自學—手機移動學習”教學模式[4-5]。但是,針對醫學生的相關實證研究較少,醫學生對手機應用于課堂教學是否認可、對手機應用內容的要求以及是否能達到滿意效果等諸多問題還有待了解。本研究將微信應用于課堂教學,通過參與者親身體驗、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3個環節,深入了解其對移動學習的需求及認可程度、期望的移動學習實施方式、應用移動學習的主要情景、移動學習的課程需求以及限制大學生實施移動學習的因素等,得到切實可信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上述研究的空白,推動移動學習的發展。
1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在徐州醫科大學進行,受訪者是大二臨床醫學專業在校學生,所用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體生理學》(3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利用移動學習方式進行人體生理學學習,并對此做出客觀、理性的反饋和評價。他們已經適應了大學學習模式,有一定的人體結構知識基礎,對微信應用的設計、軟件功能、交互層面等問題有更加透徹的了解,反饋的信息更加理性、科學、有效。研究采用隨機取樣方法,在10個班中隨機抽取6個班共228人,得到有效樣本213人,有效率為93.42%。在有效樣本中,各年級男、女生數量沒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綜合使用了體驗研究、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方法。首先設計了4個章節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做題,后臺可以收集學生的答題信息,分析課堂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將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將錯誤率較高的題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這4個章節教學結束后,讓學生匿名填寫問卷調查表,分析手機應用于教學的可行性。此外,隨機選取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2結果
2.1學生對人體生理學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本研究從3個方面了解學生對人體生理學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包括課堂教學滿意情況(見表1)、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滿意情況(見表2)、評價自己課堂學習的效果(見表3)。從表1可以看出,約73%的學生對于課堂教學非常滿意,這充分說明教師在備課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準備得很充分,得到了絕大部分學生的認可。目前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互動為輔,多媒體成為基本的教學手段。從表2可以看出,68.54%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很滿意。在深度訪談中了解到,學生認為多媒體重點突出,輔以相應的圖片、動畫和視頻,能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重點和難點。同時,學生也希望教師準備更多的圖片、動畫和視頻,使得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和掌握。學生對自己課堂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從表3可以看出,53%左右的學生效果較好,課堂學習效率較高。在深度訪談中了解到,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看網絡視頻的效果遠沒有課堂教學效果好,主要原因可能是課堂教學是集體活動,學生共同學習,學習氛圍很濃,容易集中精神,效率較高。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會與學生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對不懂的內容反復講解,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節奏。這些也都是網絡教學無法替代課堂教學的主要原因。2.2學生對利用手機微信或。App學習的態度為了調查學生對于利用手機微信或App學習的態度,我們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但是“利用手機微信或其他App學習的頻率”一題的統計結果顯示,只有15.49%的學生多次使用手機進行學習,近48%的學生很少使用,近34%的學生聽說過但沒有用過,還有2.82%的學生甚至都沒聽說過(見表4)。在深度訪談中了解到,學生使用頻率如此低的原因主要是醫學課程相關的App較少,學生使用手機學習主要是看視頻,很少應用微信或其他App。通過本次教學,受訪者初步體驗到課堂中使用手機學習的樂趣,對其作用的評價見表5。近74%的學生認為手機用于教學作用較大,對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很滿意。在深度訪談中了解到,由于App和微信所包含的學習項目過于單一,目前只有課堂練習,因此部分學生覺得用處不大,希望能開發更加全面的學習軟件。針對這一情況,本教研室也開始制作自己的慕課,將人體生理學課程放到慕課App里,學生利用手機客戶端登錄后便可以進行系統學習。慕課內容全面,包括視頻、多媒體課件、課堂討論以及課后測驗等,目前正在應用中,后續也將對學習效果進行總結和評價。此外,我們還調查了學生是否愿意在課后時間利用手機進行自主學習,結果發現有近90%的學生愿意利用手機自主學習,鞏固課堂學習效果(見表6)。2.3學生對移動學習內容的期望。我們針對移動學習內容做了調查,發現期望包括題目與答案的有79人,包括PPT與教學視頻的有66人,其中有10人希望兩項都包括;有54人期望含有教學大綱和知識點總結,其中有6人同時期望有教學視頻;只有4人期望傳授學習方法;有26人不知道該包括哪些內容。從調查中不難看出,大多數學生學習主要依靠做題目,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愿意通過視頻和PPT自主學習。作為教師,我們希望學生都能自主學習,這樣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培養自主解決問題能力。
3討論
根據人體生理學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利用手機微信或App學習的頻率和效果、課后碎片時間利用手機自主學習的意愿等的統計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3.1大學生對移動學習非常認可。約63%的學生曾嘗試使用手機進行學習,在體驗手機微信教學后,近74%的學生對移動學習的認可程度很高,并且對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很滿意。手機具有輕便、靈活等優勢,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一學習方式[6]。很多學生每天會有許多零碎時間,絕大多數學生希望能有效利用這些時間。3.2移動學習內容應短小精悍。在深度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在零散時間、空閑時間會優先考慮利用手機學習,因此,他們希望每個課程片段邏輯結構相對獨立、完整。換句話說,移動學習不能是網絡學習和書本學習的簡單移植,必須是一種有益的補充,需要的是短小精悍的課程。目前,我校生理教研室自制的慕課就屬于這種短小精悍的課程。教學團隊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時,確立了學術性、普適性、趣味性以及應用性教學目標,內容上結合生活和臨床案例,向學生傳遞有價值的知識,引導學生掌握人體生理學基本原理,達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3.3拓寬課程建設涵蓋面。在線課程建設內容涵蓋教、學、評、測、練、討論以及社交7個方面。我們通過錄制教學視頻,將人體生理學知識單元化、通識化,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通過卡通動畫、影音資料、話題討論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學生通過進一步學習以及課堂練習、單元測驗等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檢測和鞏固,通過小組形式將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同學、教師展開討論,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每周的作業既是學生的壓力也是動力,通過自評和互評方式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7]。在目前的應用過程中發現,由于軟件問題課程教學存在不足之處,但是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8]。3.4進一步開發針對留學生的移動學習資源。目前我國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9],但相應的移動學習資源非常少,雖然他們可以借助國外網站進行移動學習,但國內外課程設置有差異,尤其是醫學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包含大量實驗內容,因此他們也非常需要有針對性的移動學習資源。雖然我們可以通過QQ和微信平臺與留學生建立聯系,也推送一些與實驗課相關的網站和臨床案例,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互相討論,也可以向教師提問[10]。但是,這些與為中國學生提供的教學資源根本不能相提并論。我們國家目前發展迅速,以后留學生會越來越多,因此需要開發更多適用于留學生手機移動學習的資源,提高留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增加國際競爭力。筆者相信隨著移動學習內容的充實尤其是醫學內容的完善,移動學習效果會更加顯著,更有利于培養優秀醫學人才。
作者:譚如彬 尤強 李翠 石玥 崔潔 張中海 高利平 李科學 劉勇林 張成標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
- 上一篇:銀魚干O2O運營模式研究
- 下一篇:少數民族電影的類型化創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