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工醫療制度改革探討

時間:2022-03-29 08:21:41

導語:高校職工醫療制度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職工醫療制度改革探討

摘要:在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過程中,存在各種阻力,需要切實的措施來克服這些障礙。基于詞,從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問題和具體措施三個角度進行解析,需要切實的措施來克服這些障礙。

關鍵詞: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調控手段,而醫療保險又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科學、合理的醫療保險制度能夠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并積極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想要切實保障患者的健康利益,滿足其醫療需求,并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不斷健全革新現行的醫療運行模式勢在必行。在醫保制度改革的推進中,醫保新政策的出臺,各種阻力矛盾不斷涌現。如何應對這些全新挑戰,克服障礙關系到高等院校醫改政策落實推進等現實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與經驗,對醫保管理制度進行探究。

一、改革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推進醫療制度改革難度大

改革勢必遭遇阻力,實現醫療制度的改革從來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之前,“公費醫療”政策早已根深蒂固,醫療體制弊病顯著,“一人公費、全家享受”“小病大治”現象普遍存在,這無疑是對國家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導致國家財政重負不堪。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國家進行醫療改革勢在必行。然而,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老齡化日益嚴重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醫療保險制度的供需矛盾。欲顛覆傳統醫療保險制度,實施醫療制度改革困難重重。

(二)管理醫療機構難度大

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載體是醫療機構,它是醫保政策執行和醫療費用控制的中心。切實有效地加強醫保定點醫院的醫保管理工作,才可以制止不規范的醫療服務行為,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進而保障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醫療保險機構跨越到衛生行業的醫療機構全新管理機制中去,對醫療行為實現及時有效的監管。既保證醫療保險政策的執行的規范性,又要保障覆蓋范圍的時效性。在此過程中,醫改機制的推進,會使醫務人員收入受限,對政策學習心生抵觸。參保人員對醫療保險政策的抵觸或生疏,一定程度上參保人員的福利得不到保障,激化矛盾,從而影響醫療保險制度的有效實施進程。

(三)醫療保險體系不完善

傳統的公費醫療制度,職工無須繳費,按需即可享受單位報銷。而醫改環境下,個人與單位都須繳付醫療保險資金,并構成個人賬戶和統籌資金兩部分。個人和單位繳費隨著物價和醫療環境變化而波動。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調整機制,各地區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秉承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規定了醫療保險支付類別、報銷比例、大病理賠限額,然而支付類別范圍狹窄、報銷比例偏低、最高限額不足以支付重大疾病患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和類別限制,無法滿足廣大經濟水平迥異的參保人員的醫療需求,醫療開支與醫療服務質量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效益好的單位希望為職工提供更好的醫療保險服務質量,而效益較差的企業則連基本的醫療保險費用也難以繳納。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老齡化日益嚴重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醫療保險制度的供需矛盾。醫療開支日益龐大,使企業和政府不堪重負。醫療保險的體系不完善,如何既保障人員的福利,又兼顧企業和政府財政負擔,將是醫療保險改革的方向。

(四)職工參保率低、弱勢群體參保難

職工醫療保障制度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的保障制度,并使之覆蓋到城鎮所有勞動者。保險法規定,為保障職工的基本權利,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都應該參加醫療保險。然而,現實并非如此。不少企業單位憑借各種借口與途徑推諉責任,醫療制度并未真正落實到不小比例的職工身上。他們依舊是醫療保障對象的邊緣人物。一是個體戶或私營企業謊稱經營不佳企業虧損,借口拒絕參保;二是失業人員拒絕參保,生活維持艱難,無法繳納高額保險費;三是個別單位善于鉆營,利用勞工法律意識淡薄,為一己私利節省開支不參保。弱勢群體主要指以下幾類人群。一是經濟不景氣企業的職工。企業效益不佳,職工有待享受應有的醫療權益;二是低保對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還未覆蓋到城市低保對象的范圍。這部分群體本身沒有收入,勉強維持生計。一旦患病,高昂的醫療開支讓這些低收入人群、體弱多病者也難以承受。

(五)醫療保險制度立法跟醫療行業的發展不同步

中央與地方對醫療保險費用的征繳、支付等管理至今尚未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目前的規定多以行政性政策為主,極不規范合理,立法層次偏低,不具備法律權威,這種形式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醫療需求。

二、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多渠道多層次籌措資金

醫療保險制度的有效運行,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為積極有效地推動我國醫保事業的發展,政府可采取下列途徑,籌集資金。

1.發展多層次的繳費模式。一是針對應參保的政府撥款的企事業單位,可采取強制性繳納措施督促繳費;二是針對私營企業、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鼓勵當地政府適當政策傾斜,支持其構建靈活的繳費模式,提升其參保積極性。

2.加大政府財政投放力度。針對瀕臨或已破產的國有企業,政府可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轉讓國有資產和破產清算等行為,政府財政投放力度鼓勵資金投放到醫療保險基金當中,及時填補醫保基金缺口,切實保障職工醫療權益。

3.發行醫療保險的短期債券。醫療管理機構利用積累基金進行投資升值。有效利用社會閑散資金,推動我國醫療保險事業的發展,以拉動內需,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確保醫保資金收益及資金鏈的穩定增長,擯棄風險投資,科學合理投資。

(二)加強溝通協助、理順供需保三方關系

合理調整醫保體系中供需保三方矛盾,醫保患者作為需方希望付出最少費用得到最優質服務質量,受到素質覺悟的限制,可能突破道德底線,“搭順車”“冒名頂替”現象層出不窮。醫療機構為保方提倡以“以收定支、收支平衡、超支不補”的原則,采取多種控制手段,醫療活動過程中,醫保費用由醫療機構墊付,保方依據年終考核方案撥付醫療費用,最終達到挾制醫療機構的供方;供方存在醫療濫用藥物、重復開藥等。為避免醫患矛盾激化,醫務人員須正確領會醫保政策,及時調整醫療運行模式,保障醫保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供需保三方應明確自身的義務責任,建立合理健康相互制約關系,以防逾越醫療制度的漏洞。

(三)政府政策的傾斜與扶植

保障制度的目標是使之覆蓋到城鎮所有勞動者。然而個別因為企業效益不佳,影響職工享受醫保權益。困難職工不堪重負,若讓其免費參保,一旦有失公允,勢必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地方政府嘗試多種形式的改革方案,但并不奏效。弱勢群體平等享有醫療保險制度,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所在。

(四)從法律角度完善醫保制度

中央與地方對醫療保險費用的征繳、支付等管理至今尚未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目前的規定極不規范合理,并不具備法律的權威,因此,健全法律法規切實保障人員利益維護社會穩定勢在必行。在立法過程中,應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明確立法范疇、劃定立法內容,保障參保人員的平等權益。

三、結語

醫療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老百姓就醫看病提供健康保障。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革新與進步,醫療政策的有效實施,對人民群眾和國家社會至關重要。只有醫療保險制度有效實施,人們群眾的健康權益得到切實維護,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作者:宋曉華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譚有土.社會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多吉才讓.新時期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3]鄭功成.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道路[M].武漢:武漢大學出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