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供應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29 04:52:00

導語:網絡經濟供應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經濟供應鏈管理論文

摘要:分析網絡經濟環境下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SCM)的實質及供應鏈管理的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結合供應鏈管理研究的框架,分析總結網絡經濟時代供應鏈管理在資源、信息、知識和合作關系各層次上已有研究成果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價值鏈;合作關系;研究方向

【本文來源】:商業研究2004.14

【本文作者】:王雨青,陶煒

一、引言

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簡稱SCM),在激烈競爭的網絡經濟環境下已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業務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實質是網絡競爭環境中企業與重要供應商的協作關系。從供應鏈管理不同的研究角度(資源、信息、知識、合作關系)分析,供應鏈管理的應用研究將會針對企業非實物流管理(資金流、信息流)和超越個體組織的高度(價值聯盟)得到廣泛的發展。

二、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的實質

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是企業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級供應商的業務流程、技術和能力以加強其競爭優勢。網絡經濟中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來自于整合的價值鏈:價值鏈是從“原料開采-各級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最終用戶”的鏈式價值附加傳遞過程,并且它進而連接原料和產品的再利用過程而實現完整的循環。供應鏈管理就是試圖連接這一價值鏈中的所有組織,協同作業(指計劃-產品開發設計-采購-制造加工-合成裝配-運輸-倉儲-分銷-客戶支持等一系列價值活動的協作)形成一個“虛擬企業組織”(VirtualBusiness)的網絡業務模式。在供應鏈模式中,產品生產是由客戶拉動的,而不是未形成供應鏈之前時制造廠商的推式業務模式。供應鏈管理的在網絡經濟下的價值鏈實質是網絡競爭環境中企業與重要供應商的協作關系。

三、供應鏈管理發展的驅動機制

供應鏈管理發展到現在,其關鍵的驅動機制是重視客戶滿意度的公司理念,而不再是基于成本降低的推式生產模式。以客戶滿意度為導向的公司愿景(CorporateVision)成為統領公司各項活動的精神實質和評判原則。重視公司滿意度的公司理念,就要求公司能有效的控制和整合價值鏈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物質、信息和資金的通路,建立協同的供應鏈為客戶創造價值。

四、供應鏈管理研究的一個框架

(一)供應鏈中的流動內容分類

依據漢坎遜的網絡理論,網絡由其成員、資源和其各自行為組成的結論,參照供應鏈中成員間的交換內容的不同,把供應鏈中流動內容分為:資源、信息、知識和合作關系。

(二)供應鏈研究領域

1.資源

供應鏈管理的很多研究是針對企業的物質資源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存貨管理和運輸優化上。主要原因是存貨和運輸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問題,而且現代制造環境所要求的成本降低和及時交貨的壓力,也促使企業重新思考存貨和運輸的管理模式。對于供應鏈中存貨和運輸的研究可以歸納為靜態和動態兩部分。靜態研究內容:分析確定在供應鏈中存貨存在的合理節點、存貨的方式、各節點的合理存貨量、倉儲節點的有效數量、倉儲節點的集中或重置、為特定客戶服務的倉儲和添置區域倉儲節點;動態研究內容:合理運輸方式的選擇、優化運輸路線、加強物流提供商合作和快捷運輸方式(如航空貨運、快遞)的運用。這一研究領域中針對金融資產和技術資源的研究相對薄弱。比如供應鏈中幾乎沒有討論過對企業財務部門的整合,通過控制現金流的方式來確保供應鏈的有效運作。在涉及人力資源的研究中,關注的也只是單個組織激勵的重新設計問題。

2.信息

供應鏈中關于信息的研究涉及兩方面的內容:

(1)信息的采聚、分類和存儲(企業數據庫);

(2)確保供應鏈中各組織單元及時交付的信息共享問題。

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供應鏈的基礎支持系統,它包含各種功能和供應鏈中各組織單元的信息。供應鏈中的協作生產和物流集成需要諸如訂單計劃、各節點存貨狀態、采購計劃、生產計劃、供應商交貨預安排及儲運存貨情況等信息的集成共享,以有效降低供應鏈中為緩沖需求波動的存貨的數量,同時又能保證交貨及時和高效。

信息共享會導致控制力的喪失,從而造成供應鏈中信息的扭曲,產生個別廠商行動目標的偏離,最終影響了供應鏈整體的效率。信息的扭曲是造成供應鏈中“牛鞭效應”(BullwhipEffect)的原因之一。

3.知識

供應鏈管理關于知識的研究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方向。一個值得注意的領域是個人能力、組織能力和網絡能力之間關系的研究。奈特曾考察組織能力和個人能力之間的關系。關于組織能力和個人能力與供應鏈效率之間聯系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

4.合作關系

供應鏈中各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是供應鏈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沒有各組織單元協同的合作關系,一切對于供應鏈中信息流、資金流的管理都失去了基礎。對合作關系的研究是從市場的宏觀角度和企業組織的微觀角度展開的。

宏觀角度的研究始于科斯(Coase)的企業理論以及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論。有時這一領域的學者用網絡組織關系來代替供應鏈的概念,而把供應鏈視為一體化和完全市場中的不同概念。艾爾(Ellram)認為垂直一體化可被視為供應鏈管理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同的是它通過所有權來管理控制渠道。

微觀角度的組織注意到了與其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是一種價值增值活動。這種利益存在直接改變了其對供應商的行為態度,比如采取被稱之為優先供應(LeanSupply)的行為。其他影響供應鏈中成員關系的因素有:(1)采購戰略(獨立采購、單供應商采購、多供應商采購、長期合作采購);(2)加強合作的態度和承諾;(3)核心企業在供應鏈網絡上所處位置;(4)成員對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合作關系的期限(已往的合作行為、信任程度),技術和業務聯系(供應商是否掌控用于滿足客戶的關鍵設備技術),法律約束(合同協議、共同專利),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影響力,供應鏈的長度和復雜度(越到上游其成員對客戶需求的依賴度越低)。

五、供應鏈管理應用研究的發展方向

上述的框架中,大多數研究是從多個內容領域來研究供應鏈管理的。如運輸路線優化就在供應鏈的各個不同層次都得到了研究。這種從某個研究角度跨內容領域的供應鏈研究將是供應鏈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方向。同時綜合兩個或是更多個研究角度對供應鏈中的不同內容加以研究也大有可為。如結合市場學和戰略管理的角度對供應鏈中知識內容的考察,就有助于對公司建立持續競爭能力的思考。

同時我們也看到供應鏈管理由于其發展的淵源與制造業緊密聯系,所以關于其應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業和分銷領域。供應鏈的核心思想在于從宏觀角度上實現多層次多網點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成和優化。如果把供應鏈的應用僅限定在多數制造型企業是相當局限的。供應鏈的應用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充分體現:(1)應用于其他類型企業,如服務業、建筑業、農業等;(2)改變“物流為主”形式為“信息流為主’和“資金流為主”形式,如廣告公司、咨詢公司和銀行、保險公司等;(3)改變“側重制造商”為“側重供應商”和“側重銷售商”,即改變制造商驅動模式為供應商驅動模式或銷售商驅動模式;(4)脫離專注于某個具體企業層次,站在高于個體企業層次探討供應鏈應用:在一個行業范圍內組建行業供應鏈,如醫藥行業、建筑行業供應鏈的構建;在上下游企業間組成企業聯盟,形成價值鏈中各價值附加環節的協同作業;整合供應鏈中各成員的研發能力和營銷網絡進行新市場的開發,如國外出現的在汽車研發過程中形成的靈活的虛擬聯盟。

六、結語

供應鏈管理是在分散化網絡制造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全新管理方式,供應鏈研究的成果已被廣泛的應用到了社會經濟中的很多方面,從企業的微觀角度到國家組織的宏觀供應鏈管理,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再到金融領域都進行著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系統總結供應鏈管理研究的框架對更好的認識供應鏈管理思想方法,以及進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Harland,C.M.Supplychainmanagement:relationship,chainsandnetwork.〔J〕.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andLogistics.British,1995,25.

〔2〕Cooper,M.C,Ellram,L.M,Gargner,J.T,Hanks,A.M..Meshingmultipleallian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7,18(1):67-89.

〔3〕Hakansson,H.Corporatetechnologicalbehavior,CooperationandNetwork.〔M〕.RoutledgePress.London,1989.

〔4〕R.Coase.TheNatureoftheFirm,TheFirm,theMarketandtheLaw〔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1998.

〔5〕Ellram,L.M.Supplychainmanagement:theindustialorganization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cicalDistributionandlogistics.1991,21(1):13-22.

〔6〕沈厚才.供應鏈管理理論和方法〔J〕.中國管理科學,2000,(1).

〔7〕馬士華.供應鏈的拓展應用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