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金融證券供應鏈價格

時間:2022-04-09 10:42:00

導語:淺析金融證券供應鏈價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金融證券供應鏈價格

【關鍵字】供應鏈;價格風險;風險規避

【摘要】供應鏈是相互間提供原材料、產品、技術的廠家、供應商、零售商等組成的一個價值網絡。供應鏈能否穩定合作取決于供應鏈價格風險管理和風險管理成本的配比。對我國目前來說,對供應鏈價格風險的認識和防范的缺乏,則是制約我國供應鏈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從價格風險對供應鏈穩定性有巨大影響的基礎上,結合金融衍生品工具,指出供應鏈價格風險規避的難點和關鍵,并提出了供應鏈價格風險規避的策略選擇

供應鏈是一個多環節、多通道的復雜系統,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合作會因為信息不對稱、信息扭曲、市場不確定性、政治、經濟、法律、自然等因素的變化而導致各種風險的存在。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價格給客戶供應恰當數量和類型的物品,以使鏈上企業運作成本降低,從而實現企業利潤和價值的最大化。但市場價格的不利波動,會影響到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嚴重時會導致供應鏈環節的中斷,從而引發供應鏈風險。

一、加強供應鏈下企業價格風險規避的必要性分析

供應鏈各個企業對外面對的是由市場決定的交易價格,對內則是在自愿基礎上以協定價格提供原材料、部件等產品。協定價格要受到市場價格的影響和制約,在外部市場價格發生不利變動時,極容易導致交易成本的上升,從而引發毀約行為。

能否加強對供應鏈價格風險的認識和防范,是關系到供應鏈管理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國棉花、鋼材、銅等商品價格一直在頻繁波動。以棉花價格為例,1999年7800元/噸,2000年10400元/噸,2001年8000元/噸,2002年初6400元/噸,2002年底價格則達到11000元/噸,到2003年,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棉花價格沖到18000元/噸,達到歷史最高點,給整個涉棉產業鏈條帶來巨大的結構性沖擊。上游的棉麻公司等收購企業盲目抬價搶購棉花,并在高價位上囤積棉花,經營風險增大。中游的紡紗企業由于原料短缺和采購成本飛升,紛紛限產,并有一半停產,下游的面料和成衣企業則因成本上升喪失了在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優勢,紛紛流失客戶。棉價風暴已經超出了我國眾多用棉企業的價格承受能力,使供應鏈上的生產者、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都具有因價格風暴而隨時中斷供應鏈環節的可能。

它們或者會因價格飛升而著重短期利益拒絕按照預定價格交付材料,或者會因原材料中斷而無法提供下游企業需要的半成品,或者會因成本上升而使產品競爭力下降,銷量降低,從而使收益減少。

因此,供應鏈企業間傳遞的價格信息波動直接影響到各個企業的收益和成本,各個環節不同程度的價格波動反過來又增加了供應鏈內部的價格風險,導致具有共同利益的供應鏈難以有效運作甚至中斷。供應鏈具有環環相扣的特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而中斷,都可能影響供應鏈的正常工作。因此構建有效的價格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系統模型,建立供應鏈企業價格風險管理的協調機制,就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二、建立供應鏈企業價格協調機制的難點與關鍵

國內外學者已有不少人對供應鏈環境下的風險問題進行了研究(包括風險的類別、起因及特征等),并在將供應鏈風險劃分為內生風險(如道德風險)和外生風險(如政治經濟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防范對策。但他們的研究只是側重于供應鏈的結構與功能,如供應鏈的技術整合和管理。其中,伊蘭德和舒格(Jeuland,Shugan,1983)研究了存在協調時產品的銷售定價問題;溫(Weng,1997)研究了當生產成本為二次函數時,供應鏈系統的最優定價策略與買賣雙方的交易價格;米爾納和羅森布拉特(Milner,Rosenblatt,1997)分析了兩階段進貨問題,根據第一期觀察到的需求確定第二期定貨量,描述了買方在初始訂單和后期調整兩方面的最優行為。克維里斯(Li,Kouvelis,1997)研究了帶有漂移的幾何布朗運動買方價格模型,描述了買方所需要的靈活性和買方價格的不確定性。國內供應鏈的發展則相對處于萌芽階段,模仿和照搬國外的色彩比較濃厚,缺少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適宜模式,供應鏈價格風險的管理更是處于一種摸索的狀態。現在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如:馬士華、邵曉峰、羅定提、仲偉俊、邊旭、劉瑜、陶文源、韓曉軍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對供應鏈中買賣雙方的協調與數量折扣問題進行了研究。但他們的研究還沒有具體到某一特定的風險,如價格風險,也沒有運用現代的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價格風險。

供應鏈下企業價格風險規避的第一個難點就是論證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應鏈是否是一個獨立封閉的鏈條,是否受外部的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外部的影響。物流界中有不少專家認為供應鏈是由相互之間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產品、技術、服務的廠家、供應商、零售商等所組成的價值網絡。

因此,供應商等組成的是一個內部網絡,它們通過協議來約束彼此的行為,從而使自己與外界的變化隔離,可以相對獨立于外部市場的變化。這種合作的穩定性,就使供應鏈各企業在存在價格風險管理合作時,能夠中和和抵消價格風險,從而使整個供應鏈的價格風險都集中在供應鏈的兩個端點(進貨端的原料風險和出貨端的產品風險)。這樣既降低了供應鏈整體上的風險管理成本,又簡化了鏈內企業進行風險規避的工作。但對于這種觀點,目前還沒有一個人用數學模型的方法來論證。

第二個難點就是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收益與風險的配比劃分問題。企業參與供應鏈的目標是為了使內部市場外部化,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分工與合作,同時也會導致企業交易成本上升。因為在供應鏈的眾多企業中,進貨價格上升少(或下降多)、出貨價格上升多(下降少)的企業受益,反之企業則會受損。但當市場整體形勢不好,就會產生供應鏈的整體利益與各個企業局部利益的矛盾。

因此如何在保證供應鏈既定利益的前提下,進行供應鏈企業收益的劃分與成本配比就成為供應鏈能否穩定存在并發展的前提。因為一旦價格出現不利變化,在短期效應的引導下,企業首先要保證的是自己的利益,如何最大程度的增加收益,減少虧損就成為企業追求的首要目標。但供應鏈價格風險管理面向的是整個供應鏈而不是某個單獨的主體,要實現的是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供應鏈內部定價和成本劃分就成為制約供應鏈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個難點是供應鏈企業內部協商價格的確定。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是實現供應鏈利益最大化的關鍵。而連接上下游企業的關鍵因素就是產品價格。價格波動將導致供應鏈企業合作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供應鏈企業的收益和成本。供應鏈各個企業通過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而構成一個合作博弈。但這個博弈是一個不穩定的合作博弈。博弈穩定與否的關鍵是如何分配合作帶來的利潤,因為利潤分配將改變參與方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改變博弈的狀況。如果利潤分配發生變化,供應鏈企業將對自身收益和成本進行分析,企業如果認為沒有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有可能從穩定合作變為不穩定合作,博弈也就從合作博弈轉變為非合作博弈。利潤分配的關鍵則是內部協商價格的確定。內部協商價格的確定必須遵循兩個原則,即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和鏈上企業收益損失的最小化。

三、供應鏈下價格協調機制構建的措施

本項目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以下假設基礎上的:(1)經濟人的假設,企業作為一個經濟主體,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2)理性行為的假設,企業屬于風險厭惡者,若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會選擇收益最大、成本和風險最小的策略,但理性是相對有限的;(3)市場上原材料(產品或現貨)價格分布未知或已知(這里假設它們分別服從ITO過程、脈沖干擾過程和混合過程:即ITO過程與脈沖干擾過程的混合);(4)經濟主體的行為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學習的過程,并隨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5)供應鏈企業面臨信息不對稱,在彼此合作中存在明顯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1、構建價格預警機制,提早進行價格風險預測。

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價格更是隨時都在變化。

因此對未來市場不確定的價格,必須建立一套預警評價指標體系,隨時對市場的不利變化進行監控。當輸入各種影響供應鏈合作的風險參數之后,就會出現一個數值,若數值偏離正常水平并超過預警機制確定的臨界值時,機制就會發出預警信號,說明價格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很大。但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臨界值的確定。臨界值的范圍如果過大,就會使預警機制在危機尚未到來之前就發出預警信號,從而增加企業不必要的驚慌和風險處理成本;但如果臨界值的范圍過小則會使預警機制滯后于市場價格風險,從而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所以我們必須根據各種指標的具體分布情況,選擇合適的,錯誤信號比率小的臨界值,同時建立應急處理機制,在預警機制發出警告信號后,使供應鏈企業能及時對緊急、突發事件進行應急處理,從而化解供應鏈合作中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帶來的風險(如缺乏原材料,如購買成本上升等),減少由此帶來的實際損失。

2、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提出價格風險的規避手段,以降低供應鏈的風險。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就是為規避現貨價格風險而產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其特有的財務杠桿(保證金交易)和對沖交易的操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獨特的雙向建倉(買空賣空策略)使投資者的交易具備很大的靈活性,無論現貨價格怎樣變動,都可以采取相應的策略來有效的規避和轉移現貨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將風險由承受能力較弱的個體(風險厭惡者,如套期保值者)轉移至承受能力較強的個體(風險偏好者,如投機者),有的甚至轉化為投資者的盈利機會,強化了投資者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1)建立一個提供專業化、全方位服務的供應鏈服務中介,在整體上進行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運作。供應鏈價格風險管理面向的是整個供應鏈而不是某個單獨的個體,執行價格風險管理的組織應該具有管理供應鏈全局的能力和權利,以能對供應鏈整體收益進行分配和成本進行劃分。因此在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地位的不是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而是管理協調企業,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整合管理供應鏈內外各種資源,運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供應鏈企業通過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來消除信息扭曲,降低不確定性和風險,形成共享利潤、共擔風險的雙贏局面。它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分攤兩端點企業價格風險的成本,如何準確的預測價格變動的方向,確定鏈內企業的交易價格,如何在價格劇烈波動的環境下,利用金融手段,使鏈內的損失最小,從而進行整個供應鏈價格風險的規避。

(2)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來鎖定成本。期貨市場的產生是以回避現貨價格風險為目的。商品生產商、批發商、經營商利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相同的原理,通過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進行交易方向相反的操作,取得一個市場盈利,另一個市場虧損的結果,達到鎖定成本,鎖定利潤的目的,從而有利于減緩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供求沖擊。供應鏈的開始環節(即生產資料企業)可以在期貨市場通過套期保值把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規避出去。同時設計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的實物遠期合約,通過遠期交易買空賣空,使供應鏈上游企業承諾在未來各期購買一定數量產品的同時還可以向供應商購買一個選擇權,通過選擇權供應鏈企業可以調整未來定單的數量,從而使價格波動的風險通過供應鏈企業的共同承擔來規避出去,最終實現生產的連續性、穩定性、效益性。

(3)利用期權的相應特點,進行期貨和期權的合約組合,最大限度地增加盈利的機會,降低虧損。期權交易是期貨交易的避險工具,具有比期貨交易更大的優勢。期權交易是在支付一定數額的權利金后,擁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以事先規定的價格購買或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期貨合約的權利,但不負有必須購買或賣出的義務。超過規定的期限,期權合約就自動失效,損失的只是所支付的權利金。這樣,買方基本上就沒有風險管理的問題,而賣方則有比期貨多得多的策略可以規避風險。

期權交易就可以使投資者在面對劇烈價格波動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形式。無論期貨價格上漲還是下跌,只要波動達到一定幅度,就可以實現盈利的目的。例如交易者預測未來價格上升買入期貨合約的同時買入相關期權的看跌期權。如果期貨合約價格朝著不利的方向運動而出現下跌時,行使看跌期權以較低的價格買入期貨合約獲利,從而降低持有期貨多頭的損失。如果期貨價格真的出現上漲,朝著對投資者有利方向運動時,投資者就可以通過在期貨市場高價賣出期貨合約對沖平倉的同時放棄看跌期權,對投資者而言損失的僅僅是有限的權利金,卻可以就把風險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雖然我國目前沒有期權,但我國的許多企業直接在國際期貨市場(如CBOT,CME等)上進行期權的運作,來規避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風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供應鏈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必須積極在現實生活中密切注意這一問題,把這一問題提高到數量的意義上進行分析,建立起適合企業運用的價格預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