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改
時間:2022-04-09 11:15:00
導語: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但是,美國政府于60年代曾為部分緩解“特里芬悖論”而出臺若干限制資本流出的政策,其結果是有意無意地促進了“歐洲美元”市場的興起。所謂“歐洲美元”市場,即外國銀行和美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用美元進行的存貸交易,1958年出現于倫敦。它的直接起因是英國政府1957年禁止英國銀行借英鎊給非英國的貿易,從而導致英國銀行轉而直接開展美元業務。蘇聯因怕美國凍結財產,也把美元存放于歐洲銀行。1963年,美國為克服“特里芬悖論”,通過了控制資本外流的“利息平等稅”(InterestEqualizationTax),對美國公民購買外國資產的收益征稅。1965年,隨著越南戰爭升級,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進一步加劇,美國商業銀行海外貸款更加受到政府的限制。這一切促進了歐洲美元市場的大發展,因為在美國不易借到美元的跨國公司均轉向“歐洲美元”市場。更為甚者,美國銀行為逃避國內金融監管法規(特別是美國新政時期為限制短期投機借貸而規定的“Q條例”),紛紛設立海外分支機構。1960年時,只有8家美國銀行有海外分支,現在則有幾百家。
“歐洲美元市場”的勃興,標志著“國際資本市場”時代的到來。它的最大特征是不受任何國家政府的金融監管,沒有存款準備金(reserverequirement)。例如,美國政府對國內銀行的美元存款要求一定比例的準備金,但“歐洲美元”存款則不須交準備金給任何國家的中央銀行。這當然是銀行界的皆大歡喜之事,但卻也加大了金融風險。“歐洲美元”的過度借貸(特別是當阿拉伯國家將不敢存入美國銀行的石油收入投入“歐洲美元”市場之后),是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
美國對于“歐洲美元”市場的態度是兩重的。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美國認為該市場對于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維持美元儲備有些吸引力,因為歐洲美元市場利率高于美國國庫卷利率,這樣可以減少其他國家要求將美元儲備兌換成黃金的壓力。例如,法國戴高樂總統用兌換黃金的手段,打擊美國的霸主地位。但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美國也日益感到完全不受各國政府調控的“歐洲美元”市場,是對美國國內貨幣政策自主性的干擾。例如,當美國中央銀行實行從緊貨幣政策時,跨國銀行和跨國公司卻可以從“歐洲美元市場”上籌資來滿足美國國內業務需求,從而使美國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的調控力下降。因此,美聯儲主席沃爾克(PaulVolcker)于1979年10月決定對美國銀行的海外“歐洲美元”借款執行“存款準備金”制度,但遭到美國銀行界的一致反對而未果。沃爾克的這一失敗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它標志著“國際資本市場”終于在1970年代末獲得了超乎國家政策自主性的地位。[15]
“歐洲美元市場”現已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象征,它現已不限于“歐洲”這一地理概念,也不限于“美元”:我們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看到發達的“歐洲美元”,“歐洲日元”,“歐洲馬克”市場。這些“歐洲貨幣”(Eurocurrency)市場又進一步成為“歐洲債卷”(Eurobond)和“歐洲股票”。在此次亞洲危機之前,泰國和韓國的公司進行了大量“歐洲貨幣”和“歐洲債卷”的業務。事實上,“歐洲債卷”是國際資本近年來流入亞洲新興市場的主要形式。
四、“資本帳戶自由化”與“經常帳戶自由化”之差異
從上述兩節分析可見,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市場”的勃興,已使IMF章程給予各國的“資本控制”權力下降。雖然國際資本流動對發達國家的國內經濟政策自主性也有諸多不利影響,但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風險更為巨大。這是因為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對于發達國家的利率變化極為敏感,而后者完全處于發展中國家的控制之外。
加州大學著名國際經濟學家艾其格林(BarryEichengreen)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從1975年到1992年,100個發展中國家的銀行危及的觸發,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的利率(簡稱“北方利率”)變化密切相關。“北方利率”每增長1%,“南方”銀行危及的可能性就增長3%。這是因為國際資本(尤其是證卷資本)流入主要是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時,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就有可能掉頭回轉。[16]
- 上一篇:流通體制改革創新論文
- 下一篇:政府規劃檢討改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