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4 03:10:00

導語: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

摘要:流動性過剩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貨幣供給超過了貨幣的有效需求,在銀行層面表現為存款與貸款余額間的差距不斷擴大,而這主要是由寬松的貨幣環境和銀行體系相對審慎的信貸投放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寬貨幣、緊信貸”的環境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將延續,這會對銀行的穩健經營造成一定的威脅。通過對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影響展開討論,進而提出解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商業銀行;金融創新

進入新世紀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持續寬松的狀態。特別是2005年以來,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日趨突出,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存差持續擴大,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反彈過快。如何有效解決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提升金融體系特別是銀行體系的運營效率,是銀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1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原因

1.1經濟結構性失衡是流動性過剩的根源

相對于投資和出口的高速增長,消費近年來雖有增長加快的趨勢,但仍遠落后于前兩者的增速,消費相對落后使大量資金沉淀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另外投資也存在結構失衡問題:大企業的資金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某些熱門行業重復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而醫療、教育等部門嚴重的投資不足;經濟發達地區流動性問題突出,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普遍面臨資金不足;城市存在流動性壓力,而農村卻依然資金匱乏。

1.2商業銀行現有增長方式與經營模式不合理,金融創新明顯不足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仍未擺脫傳統的“存款第一”的以信貸資產為主體的經營模式,以及高度依賴存貸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長方式,業務重點在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過去,貸款是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主要方式,有政府背景的項目貸款需求非常之大,如今,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完成,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面臨著眾多可供選擇的融資方式,對銀行來說,必然導致流動資金貸款發放不像過去需求那么大。

1.3大量的外匯占款加大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壓力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再加上強制結售匯制度,產生了大量的外匯占款。2006年1-10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4249.5億美元,同比增長24.1%,其中出口7792.9億美元,增長26.8%,進口6456.7億美元,增長20.9%,累計貿易順差1336.2億美元,同比增長66.1%。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到8536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10096億美元。同時,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貨幣和外資流入,導致本幣存款迅速上升,央行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壓力也投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這都成為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誘因。

1.4惜貸、恐貸行為加劇了銀行內部的流動性過剩

2004年初,銀監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在2007年1月1日以前要達到8%的最低資本充足率,這使商業銀行在決定放貸前會更加嚴格審查該貸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放貸行為更加謹慎,這勢必會降低銀行貸款的規模。

1.5金融市場不完善,企業和居民的閑置資金無法有效分流

2006年末,我國居民儲蓄余額16.2萬億元,儲蓄率高達77.29%。在中國現階段,居民儲蓄意愿較高與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社會體制、家庭觀念等諸多因素是分不開的。另一方面,我國的資本市場形成機制仍然不完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有待進一步發展,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規避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使資金持續向銀行系統聚集,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渠道過于狹窄,存款難以分流。

2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2.1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戰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

目前,商業銀行在外部正面臨著國內市場競爭日趨國際化、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等挑戰,內部面臨經營模式、增長方式和經營結構轉型的任務。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配比及管理能力、產品定價能力和總體盈利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面臨更大的挑戰。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變革高度依賴存貸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長方式,實現管理模式從規模導向到效益導向的革命性變革。

2.2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模式提出了挑戰。

流動性過剩使得貨幣市場的短期基準利率逐步向超額準備金利率靠攏,難以建立起一條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利率曲線。缺乏這樣的曲線,商業銀行很難進行內部資金的轉移定價和金融產品定價,這將制約商業銀行內部管理效率和產品定價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商業銀行一方面必須加強籌資市場分析,主動調整存款區域、客戶、品種結構,以降低籌資成本;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將富余的資金應用于發展和創新中間業務、表外業務和資金業務,增加資金使用的效益,實現投資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改變收入來源單一依賴于存貸利差的局面。

2.3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

過剩的流動性刺激了商業銀行的放貸沖動,積累了銀行自身的信貸風險。同時,突出了商業銀行在有價證券等資產投資上的利率風險。此時,如果銀行風險掌控能力不到位,就會在提高當期收益的同時積累下新的長期風險,使銀行面臨短期收益與長期風險、信貸風險和利率風險約束與流動性過剩的艱難選擇。

3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過剩的措施

3.1擴大內需,改善儲蓄結構

為了改善當前我國普遍存在的消費不足的局面,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醫療、教育、社保、養老制度的改革,以減低個人儲蓄,穩定居民支出預期;第二,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開拓新就業渠道,促進再就業,降低失業率,以改善消費疲軟的局面。

3.2利用金融市場創新改善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商業銀行的合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恢復統一的債券與回購市場,增強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解決我國長期以來間接融資比重高、企業負債率過高、銀行信貸手段過度運用的問題,逐步改善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3.3拓展理財市場

通過多樣化的理財產品有效分流被動負債,減輕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商業銀行要大力開拓基金、保險、債券、黃金、股票等理財業務,提高存款轉化率,優化負債結構,提高盈利能力。要對理財市場進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客戶的理財需求,研究開發多元化的理財產品,通過拓展理財市場規模,降低儲蓄率,分流被動負債,從而達到減輕流動性過剩的目的。

3.4對匯率和外匯管理制度進行改革

適當加快匯率改革以減少外匯占款是化解流動性泛濫問題的有效途徑。從目前情況來看,有必要實行更為靈活的匯率浮動機制,抑制投機行為,穩定升值預期。其次,從鼓勵外資流入、限制資本流出轉變為一個相對中立的外匯管理體制,對于投資性資本的流入還需要進行相應的限制,同時重點對資本流出管制進行相應的放松。

3.5引導商業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施多元化經營策略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存貸業務,而風險小、收益大的中間業務發展緩慢,無法成為銀行調節風險或者規避資產風險的支柱業務。應該引導商業銀行從自身的比較優勢出發,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推動商業銀行經營方式的創新,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3.6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銀行業是高風險的行業,風險管理能力是構成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根本。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制,不僅應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也應加強市場、操作、流動性等各類風險管理。由單純的信用風險管理向包括信用、市場、操作和流動性風險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轉變,將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表內、表外業務,本幣、外幣業務,自營、業務,境內、境外等業務,均納入全面風險管理的范圍。將風險管理涵蓋于各分支機構、各項業務和各種產品,貫穿于風險識別、風險監測、風險計量、風險控制、風險處置到風險補償的各個環節,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索貴彬,石智勇.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和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2]楊高林.現代商業銀行金融創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鄧智毅.商業銀行應重視和加強流動性管理[N].金融時報,2006,9,12.

[4]董積生.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J].南方金融,2006(9).

[5]徐路露.破解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難題[J].科技經濟市場,2006(12).

[6]王自力,葉貿.中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之困”[N].第一財經日報,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