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自我監管效率論文
時間:2022-04-08 04:23:00
導語:商業銀行自我監管效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我國商業銀行自我監管現狀為切入點,針對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內部審計的虛置、內部控制的疏漏、內部監管范圍的狹隘、金融風險意識淡漠等問題,提出應改變以往只重視強化外部監管,卻忽視銀行自我監管的觀念,指出強化銀行自我監管是保障金融安全與穩步發展的重要防線,內部治理、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優化是提升銀行自我監管效率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自我監管;內部治理;內部控制;內部審計
一、正視我國商業銀行自我監管的現狀
(一)商業銀行內部公司治理結構失衡
國有商業銀行區別于股份制銀行的根本點在于產權主體機構的一元化和剩余索取權的不可交易性,從權力分配與制衡機制來看,雖然國有商業銀行經歷了一系列改革,在形式上具備了現代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的外觀,但究其實質,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的特點仍然是顯現出資者(國家)和經營者(銀行)之間以行政為紐帶的非經濟性委托——關系,這就導致了在政府作為出資人和宏觀經濟管理者的雙重角色下,商業銀行經營目標中商業性質與政策性任務交錯的無所適從,在具體業務操作中表現為銀行信貸是為了滿足政府宏觀調控需要,而導致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率嚴重束縛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創新力。從國有銀行的現狀來說,治理有效結構的缺失已經使內部治理改革迫在眉睫。
(二)內部審計形式大于實質,監督的針對性差
長期以來,由于受體制的束縛,內部審計雖然有理論上的定位,可是在實踐中尚處于初級階段,錯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加之內部審計獨立性相對較弱,使其成為銀行名副其實的大復核。銀行高層管理者普遍對內部審計不夠重視,甚至認為是一種多余的負擔。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使得審計監督力量顯得較為薄弱,銀行會計信息缺乏真實性和可靠性,部分會計科目變成了其調節利潤的手段,加上銀行資本金匱乏、各種風險指標普遍高位運行,即使審計人員報告了公司內控中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引起管理層的重視和采取適當的糾正措施。
(三)內部控制的“中看不中用”問題突出
由于權力凌駕于制度之上,銀行的高層管理者害怕“水至清則無魚”,為了粉飾政績又怕露餡,內部控制的設置與實施變成了“兩張皮”,對風險高危區不敢揭蓋子,避重就輕地反復稽查裝腔作勢,使內控制度成了淡化責任的擺設,外強中干的弊病長期存在,信貸制度就是銀行內部控制的一個典型縮影。
二、虛置內部審計與銀行自我監管不足的關聯
我國銀行自我監管松弛的現象,與內部審計在我國銀行自我監管中的地位虛置、功能弱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具體表現在:
1.審計與銀行自我監管的關聯度不大。
在現階段,我國審計在銀行監管當局看來依然主要局限在查閱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公允性上,風險審計理論仍然沒有同金融監管理論形成整合效應,從而極大地影響了監管效率、效果,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2.審計在銀行自我監管組織中的地位模糊。由于企業內部組織分工和實際分權不明確,使得銀行審計很難真正介入,導致金融自我監管的工作不系統、不連續、不到位,監管缺乏力度,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內部審計的優勢,造成了監管的重復和漏洞并存,使監管效果很不理想。
3.銀行監管方法單一。現階段,我國的銀行監管主要是事后的被動式監管方式,監管的能力和效率整體水平不高,仍偏重于現場檢查以及日常的例行公事審查。面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創新,這類監管方法顯得剛性過強,而柔性不足,這種只重視事后的靜態監管方法早已不合時宜。
三、內部治理、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互動優化是提升監管效率的根本路徑
內部控制的發展離不開公司治理的推動,公司治理的優化也離不開有效的內部控制作為保障,而內部控制的發展又能夠促使內部審計發生重大的變革。銀行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應形成良性的互動關聯關系,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是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的關系,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監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則為內部審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控制環境和制度基礎。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應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改變以往我國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會計審計領域,側重從會計審計的角度研究內部控制的局限性,嘗試從公司治理的新視角探討內部控制,將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的有機構成部分,而優化內部治理、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才是提升銀行自我監管效率效果的根本路徑。
(一)著力優化銀行的內部治理
在審計風暴中,讓銀行自身頗感尷尬的是,一些大案要案往往是通過審計才暴露的,而不是銀行內部首先查出,這無疑凸顯了目前銀行治理結構的欠缺。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問題是公司治理,它涉及到產權關系及其制度安排問題,從根本上規定著銀行的決策機構、管理結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從而規定著銀行的行為目標與行為方式,并深刻地影響著銀行的運行效率和銀行資源的配置格局。銀行內部治理涉及董事會和公司高級管理層對銀行經營和事務管理方式的選擇,影響銀行目標的確定、日常業務的運營、關系人利益的考慮、經營的穩健性與合規性、存款人利益的保護等。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相互制衡是銀行內部控制與治理的主體,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主體。
在當今金融創新的年代,監管當局要通過有效監管引導商業銀行形成責權分明的內部治理,建立健全并有效執行內控制度,推動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對管理層的約束監督作用。建立一個獨立的、協助董事會工作的公司審計委員會。在此基礎上建立直接為法人負責、歸法人或者董事會統一領導、受審計委員會垂直管理的內部審計新體制。由于體制的理順,將會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內部審計監督的責任更加重大,內審更加富有活力,審查出的問題將更真實、深刻和全面,對于優化公司治理和完善內部控制將起到極大的推動力。
(二)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銀行自我監管中的重要作用
1.強化內部審計使銀行監管目的更加明確。監管目的之一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而追逐理論片面強調被監管者利益的特征,忽視了監管為消費者服務的一面。利用審計的監督職能可以有效規范被監管者的行為,防止其經營者利用信息優勢故意損害消費者行為,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
2.強化內部審計以提高銀行監管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是信息規范的根本,高質量的信息是有效銀行監管的前提,規范信息披露是銀行監管的必要內容,信息效率決定了銀行監管系統的控制能力,是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因素,金融系統所處環境的信息規范程度對銀行監管機制有約束作用。有效性的最基本要求是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可靠而且充分,而內部審計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3.內部審計改革有助于自身職能的充分行使,并有效解決銀行公司治理問題。隨著銀行“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三位一體審計監管制度的建立,內部審計系統在銀行公司治理中必將發揮和釋放新的效能。將內部審計機構歸入審計委員會領導,并接受銀行監事會的直接領導必將進一步鞏固和增強內部審計的工作力度,確保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保證銀行內部信息的真實性。將審計委員會直接受托于銀行監事會具有更大的獨立性和專業的權威性;內部審計人員直接受聘于銀行審計委員會的聘用和考核,其獨立性受到了保護,從而能得出銀行管理層是否按照銀行章程進行經營的客觀判斷。
- 上一篇:淺析商業銀行公司治理
- 下一篇:老干部保健療養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