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6:09:00

導語: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論文

摘要我國外匯市場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商業銀行的外匯經營管理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也更加日常化和顯性化。

關鍵詞外匯市場風險規避

從建國到現在,隨著外匯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國外匯市場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商業銀行的外匯經營管理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我國沒有自由交易的公開外匯市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到1994年,是外匯調劑市場與官方外匯市場并存的階段。此階段實行外匯調劑制度,允許外匯留成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將外匯轉讓給需要用匯的單位來調劑余缺,商業銀行依然游離在外匯市場之外,不參與外匯市場交易活動。1994年我國進行外匯體制改革,建立了銀行間外匯市場,從此商業銀行以市場參與者的身份進入外匯市場。商業銀行為企業辦理結售匯業務后,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外匯頭寸余缺調劑。此時商業銀行完全是被迫進場交易,其行為從屬于政府在經常項目開放情況下穩定匯率的目標,具有政策性業務的意義,匯率變動的風險完全由我國中央銀行承擔。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結售匯體制也逐步從強制結售匯向意愿結售匯轉變,外匯市場逐步活躍,商業銀行與企業的匯率風險隨之暴露。針對這種狀況,2003年外匯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遠期結售匯業務、延長外匯市場交易時間、允許銀行進行雙向交易、增加歐元交易品種。伴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逐步擺脫作為政府實行經濟政策工具的角色,從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出發,積極主動地參與外匯市場交易,以便規避風險、獲取收益。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幣利率市場化與自由兌換進程的加快,2005年,我國外匯管理部門對外匯交易市場和匯率形成機制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5月,外匯市場做市商制度啟動;7月,匯率形成機制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8月,遠期結售匯范圍擴大,允許銀行對客戶辦理不涉及利率互換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向靈活匯率制度轉變,外匯交易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必將進一步擴大,逐步與國際金融市場融合,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也勢必與外匯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特別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影響深遠。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調整后,匯率的波動幅度比過去增大,變動頻率比過去加快。同以往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更加日常化和顯性化。

一是商業銀行的資金賬戶和交易賬戶面臨的外匯風險同時加大。在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中,美元等外幣資本通常占有一定比例,在匯率調整后,其總資本隨著人民幣升值而縮水。商業銀行資金賬戶中的外匯資產和負債,也會隨著匯率的升值或貶值而發生變動,進而影響損益。在新的匯率形成機制下,商業銀行因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以外幣計價、結算的金融工具折成人民幣的數值,也會隨著人民幣對主要外幣匯率的波動而發生變動。由于長期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經營,我國商業銀行過去往往忽視銀行賬戶的外匯風險敞口,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必須盡快調整風險管理理念和方式以便防范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

二是商業銀行的客戶面臨的外匯風險加大,增大了商業銀行受損的可能性。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僅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賬戶和交易賬戶的資金頭寸,還會通過影響其客戶的外匯財務狀況,間接地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匯率波動的頻度和幅度提高后,從事國際貿易的客戶經營賬戶的外匯風險增加,其財務狀況將隨著匯率波動而盈虧不定,從而影響客戶的償債能力,進而使商業銀行貸款的風險加大。例如,某客戶向大連市某商業銀行舉借人民幣貸款1.3億元,期限為6~12個月不等。該企業為兩頭在外的食品加工企業,原材料采購和銷售回款均以美元計價結算,只能用出口收匯獲得的美元結匯后得到的人民幣來歸還貸款。該客戶的利潤率為4%~5%,若人民幣升值超過4%,將對其收益造成重大影響,降低其償還銀行貸款的能力,從而使銀行貸款風險上升,影響銀行正常的經營和收益。

三是商業銀行的外匯理財業務風險加大。隨著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的日益頻繁,意愿結售匯的逐步實現和匯率形成機制調整后,從事國際貿易、有外匯收支的客戶外匯資產與負債的匯率風險逐漸擴大,需要利用銀行外匯理財產品對所持外幣資產及負債進行保值和增值,促使商業銀行外匯交易的種類、數量和規模上升。相應地外匯管理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從2005年8月2日開始,擴大遠期結售匯業務的范圍并放開對交易期限的限制;允許銀行進行自主報價;開辦不涉及利率互換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商業銀行積極研發外匯理財產品,這在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外匯衍生產品交易發展的同時,也同時增加了外匯風險。雖說外匯衍生產品的創立本意是為外匯風險規避者提供一種資產避險和保值的手段,但其獨特的虛擬性和杠桿性,又使其成為一種理想的投、融資工具和投機工具。而且外匯衍生產品交易一般不列入交易者的資產負債表,潛在盈虧不會影響財務指標,避免了對資信狀況的影響,所以,交易者不增加資產總額便可以增加收益。隨著我國企業制度改革的深化,商業銀行和其他工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將進一步加強,其趨利性將日益強烈。在向客戶提供遠期、掉期等外匯衍生產品時,能否準確進行產品定價,能否有效轉移、對沖和管理風險,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盈利能力,乃至生存能力。

因此,外匯體制特別是匯率制度的改革,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更高的外匯風險管理要求。商業銀行面對存在的外匯風險,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及相關的金融法律、法規,冷靜深入分析各種外匯風險的形成原因,并借鑒國際上商業銀行的外匯管理經驗,采取正確的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防范、控制和化解。

首先,商業銀行應增強外匯風險管理的意識。除了作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的中行以外,其他商業銀行開辦國際業務的時間最長不過20年左右,而且由于人民幣長期以來盯住美元,中央銀行吸收了全部匯率波動的風險,商業銀行只是在理論上存在著外匯風險管理的需求,在現實中一直把信用風險管理作為風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絕大部分還為國家或政府所有或控制,尚不明晰的產權制度為一些高層管理人員內部控制提供了機會,在利益和業績的驅動下,不顧風險、超越制度從事外匯產品交易。因此,應從產權制度、監管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入手,強化商業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和外匯從業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和外匯風險意識。

其次,商業銀行應提高外匯從業人員的素質。應加強對外匯業務交易人員和外匯風險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培訓,提高其業務技能,增強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預測、防范和監管能力。

第三,商業銀行要盡快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有效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應該是縱向遍布每一項業務、橫向聯系每一級管理層的有機結合的網狀系統。健全的外匯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既是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外匯風險管理的組織保障,也是完備的外匯風險管理制度和科學的外匯風險管理流程的基礎載體。

第四,商業銀行應加強外匯風險管理文化的建設。外匯風險管理文化將現代商業銀行外匯經營思想、外匯風險管理理念、外匯風險管理行為、外匯風險道德標準與外匯風險管理環境等要素融為一體,是商業銀行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外匯風險管理文化,就是倡導和強化外匯風險意識,樹立包括各個外匯部門、各項外匯業務、各種外匯產品的全方位外匯風險管理理念,推行涵蓋事前檢測、事中管理、事后處置的全過程的外匯風險管理行為,引導和推進外匯風險管理業務的發展。

第五,商業銀行應加快外匯風險管理的科技化建設。當前,商業銀行正面臨外匯交易市場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衍生產品交易不斷豐富,風險對沖和規模不斷擴大的新形勢,這對其外匯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提出新的挑戰。如何適應形勢的變化,盡快提高自身外匯風險管理水平,是商業銀行應對競爭、謀求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而加快外匯風險管理的科技化,對提升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