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困境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4 06:35:00
導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困境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中國M2/GDP持續上升的現狀及相關研究綜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民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1980年以來,我國M2/GDP的水平快速提高,已高于同期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更高于發展中國家的一般水平。1987-2007年這21年間,我國實際GDP年均增長9.7333%,而廣義貨幣M2的年均增幅則高達21.7695%,兩者相差12.0362個百分點,見圖1。
M2/GDP作為一個經濟學術語始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金融發展理論,表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對水平。對于有關M2/GDP比值的理論主要有羅納德•I•麥金農的解釋和費雪的貨幣交易方程。羅納德•I•麥金農在其著作《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中談道:“貨幣負債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是經濟中貨幣體系的重要性和‘實際規模’的最簡單標尺?!盡2/GNP反映了一個國家貨幣體系相對GNP的大小,M2/GNP比值擴大,則說明儲蓄的增大,而儲蓄增大則給經濟以強大的推動。而根據費雪的貨幣交易方程MV=PY加以推導:M2/GDP比值的增加率剔除物價因素后就意味著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率。
易綱(1996)提出了中國經濟的貨幣化假說,認為中國貨幣供應量對GDP的比率升高的原因是經濟的貨幣化,并給出了一些針對流通中現金的證據,但他未研究廣義貨幣對GDP的比率。余永定(2002)認為導致中國M2/GDP極高的原因包括低通貨膨脹率、高居民儲蓄率、高不良債權率、企業留利水平低、資本市場不發達和企業資金利用水平低等。張杰(2006)認為,政府對銀行體系的有效控制和居民部門對銀行體系的高度依賴是中國高貨幣化的基本原因。張文(2008)認為企業資產、土地、房地產和其他一些生產要素的貨幣化仍在進行之中,導致貨幣需求不斷增長,另外,基礎貨幣投放快速增長,貨幣乘數大幅提高,我國基礎貨幣供應較強的被動性質引起貨幣供給量的快速上升。貨幣供求相互作用,使得在貨幣存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2中國M2/GDP持續上升的原因、過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逐漸成為居于主導地位的主體,相應融資格局從原有的政府主導、財政為主體的融資格局轉化為以商業銀行為主、證券市場為輔的格局。在對外貿易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引致巨額外匯儲備的情況下,為對沖外匯以避免人民幣大幅升值,中央銀行貨幣供給量持續增加,在一段時期內促進初始投資增加并拉動GDP的上升。但隨著貨幣供給量的進一步增加,由于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渠道受阻、居民和企業儲蓄不斷積累,大量社會資金進入商業銀行體系而不能充分支持經濟增長,金融市場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作用大打折扣,資金滯留在金融體系,進行體內循環,導致了貨幣供給量增加促進經濟上升的作用減弱,M2/GDP持續增加的局面。具體過程見圖2。
本文主要分析M2促進GDP增長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在商業銀行部門受阻的原因及其過程。
(1)資本市場不發達導致中國企業融資對銀行的嚴重依賴。
我國股市的上市門檻較高、程序復雜且受到國家政策的制約,大多數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難以企及;企業進行購買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所需的資金又不能通過債券市場和商業票據市場發行票據解決,這些原因促使企業對銀行貸款嚴重依賴。
(2)銀行為了降低不良資產比率,“惜貸”現象非常普遍。銀行惜貸導致了存貸差不斷擴大的趨勢,金融機構的巨額存貸差在金融體系內部流動,未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扭曲了實體經濟的貨幣需求信息,導致中央銀行過度供給貨幣,因此M2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GDP的增長速度。
(3)企業貸款增加貨幣供給量但不能有效促進實體經濟增長。商業銀行注入企業的大量資金被低效使用或產生無效沉淀,一方面會使商業銀行形成大量不良貸款,并且持續地存在于商業銀行中,出現虛增的貨幣量;另一方面,在企業存續經營的條件下,當然只能靠不斷新增的貸款去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推動既定經濟總量所需的貨幣量越來越大,必然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持續增長。
(4)金融創新不足。從我國金融創新的廣度和深度來看,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工具單一,尤其是能為實際生產經營鎖定風險保證收益的工具極其有限,因金融創新發展增加的貨幣供給只是停留在較虛擬的金融市場上,無法為實體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3中國M2與股票發行量關系的實證檢驗
本文通過構建1991年-2007年的時間序列ARMA(p,q)模型,驗證了中國貨幣和準貨幣M2(億元)與股票發行量(億股)的相關性。對估計變量取對數形式,可以提出變量的單位量綱,直接比較彈性。用取對數后的M2作為被解釋變量,用Y表示;用取對數后的股票發行量作為解釋變量,用X表示,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5.0,采用ADF檢驗法,對M2和股票發行量進行單整檢驗,得到變量Y和X的ADF統計量都大于臨界值,表明序列是平穩的。用OLS法估計Y與X的關系,可以觀察到殘差序列存在序列相關,借助Q統計量、自相關系數和偏自相關系數圖,判斷模型的階數,發現殘差服從一個ARMA(1,1)模型,用此模型糾正序列不平穩的問題,輸出結果如下:
yt=14.59-0.02*xt+t
t=(-3.27)
t0.93ut-1+0.93t-1+t
t=(47.16)(21.33)
R2=0.9986DW=1.81AIC=-3.68
估計結果顯示,已經消除了序列自相關的問題,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可以表明M2與股票發行量之間的關系,002是彈性,指股票發行量每增加1%,會使M2減少002%,因此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拓展融資渠道,廣泛利用股票、債券、商業票據等多種融資方式,可以避免單純依靠商業銀行貸款造成的融資途徑狹窄,融資額度受限,巨額資金在商業銀行體系內循環導致的資金配置低效率問題。
(1)過多的流動性會導致銀行業過度競爭,盲目地競相追逐“大戶”,非理性放寬貸款條件和下浮貸款利率,無形中增大了信貸風險和利率風險。
(2)造成銀行盈利減少,收益水平下降。因為過多的流動性投向貨幣市場,將導致貨幣市場主要投資工具的利率持續走低,甚至出現與存款利率倒掛現象。
(3)過多的投資和交易資金追逐有限的貨幣市場工具,導致貨幣市場上流動性較強的交易工具因各金融機構長期持有而失去流動性,即失去了資金融通、交易媒介的作用。
5從商業銀行控制流動性角度出發談控制M2/GDP持續上升趨勢的措施
(1)鼓勵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商業銀行應加快傳統經營模式和經營結構的轉型,使其逐步由單一銀行存貸款銷售商變成兼營存貸款、債券、證券、保險、基金、黃金、外匯等多種金融商品的綜合經營管理銷售商。商業銀行應該大力拓展資產委托管理式的資金渠道,在鎖定風險滿足流動性的同時,提高企業和個人盈余資金的收益。未來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方向應定義為管理客戶資產,鎖定風險,提高收益。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優勢是:良好的信用、龐大的客戶群、穩定的客戶來源,不足之處有:缺乏市場化的體制和基于市場的既了解宏觀經濟走勢又懂得投資技術和風險識別的資產管理的專業人才。
(2)深化銀行體制改革,大力推動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的創新。要改變存款立行的思維定勢,拓寬資金運用的視野,根據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和資產運用情況,實現資產負債組合管理;改變粗放式經營模式和靠規模制勝的競爭策略,提高風險計量能力,提升風險控制水平,積極進行風險定價,拓展資產的運用渠道;實現經營業務從傳統的批發業務向零售業務過渡,積極挖掘客戶需求,針對不同客戶需求提供差別化服務。
(3)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機制。在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同時,必須進一步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資產定價能力,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為中小企業貸款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同時鼓勵或者允許商業銀行和國有資金進入股票債券市場,給商業銀行增加投資渠道。鼓勵和擴大發行企業債券,使其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著力于建設全國統一的債券市場,建立多元化的配置機制,逐步解決企業負債率過高,或者說銀行信貸手段過于集中的問題,這是利用金融市場創新、逐步改變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現狀的根本途徑。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能為經濟的良好運行提供保障,使企業得到更多的融資渠道,使居民分散投資渠道,降低銀行的存差,并使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楊力.適應性貨幣供給—全球化和微觀視角的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成思危等.開放的中國經濟安全和世界經濟穩定第三屆全國虛擬經濟研討會論文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唐雙寧.21世紀國際銀行監管新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研究,2001,(1).
[4]吳建軍.中國M2/GDP過高——基于ISLM模型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7,(5).
[5]姚磊.中國M2與GDP增長不匹配原因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4).
[6]謝平,張懷清.融資結構不良資產與中國的M2/GDP[J].經濟研究,2007,(2).
[7]巴曙松.產能過剩,銀行買單[J].現代商業銀行,2006,(5).
[8]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2008中國金融穩定報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9]辛書舉.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8,(6).
- 上一篇:我國商業銀行治理分析論文
- 下一篇:商業銀行實施客戶經理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