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利率市場化對商行的影響
時間:2022-07-07 04:52:00
導語:小議利率市場化對商行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早在1996年,我國就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這也標志著我國在形成市場利率機制上邁開了堅實的一步。對商業銀行而言,實現人民幣利率市場化不僅會給其業務經營帶來重大影響,同時也會給其帶來各種發展機遇。因此,研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的影響意義重大。
一、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利率作為借貸資金的價格,本質上反映貨幣市場的供求關系。
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共同自主決定利率的過程。在完全競爭的貨幣市場,所有金融機構將是利率的接受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利率的市場化就是指金融機構即商業銀行所經營資金的利率水平由貨幣市場決定的。我國利率市場化是從1993年首次提出基本設想的,大致經過了一下幾個階段:
第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1996年以前,我國本幣利率基本上是政府管制利率。只是在1986年年初時,央行曾允許各金融機構在基準法定貸款利率上適當上浮。
第二,貼現利率的市場化。在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我國在國債發行上也采用市場化利率進行對外發行和回購,并于1998年逐步生成貼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機制。與此同時,金融機構貸款利率進一步放松,在1999年開展了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調整改革。
第三,針對外幣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在2000年,我國放開了外幣利率的政府管制措施。并再次調整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
第四,上限放開、下限浮動的市場化試點。自2004年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基本上過渡到以上限放開,下限浮動的市場化階段。
第五,穩步推進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家在大力支持金融事業發展的同時,決定進一步穩步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改革。現在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將是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問題。
到目前為止,包括國債、金融債券在內的非存貸利率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化。銀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貼現、再貼現市場在內的貨幣市場以及外匯市場也已經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
同時,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的利率浮動幅度,增強了銀行貸款的自主管理能力。
二、利率市場化對中小商業銀行的影響。
由市場來決定資金的價格,給商業銀行許多自由和操作空間。
這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對于中小商業銀行而言,由于自有資金不多,吸儲能力不強,短期內這將會給它們的經營帶來一定沖擊。但是,我們也發現,利率市場化也會給那些法人治理結構好、經營管理能力優和企業信譽佳的中小商業銀行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給中小商業銀行帶來沖擊時,也帶來了發展機遇。
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短期內會給中小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帶來一定影響。當前國內的商業銀行都是在長期的利率管制體制下發展起來的。長期受利于政策紅利的影響,生存發展都沒有問題。
但是,隨之進行的市場化改革將是一種全新的優勝劣汰競爭環境,可能不少銀行會面臨經營上的一些沖擊,甚至倒閉。這點由以中小商業銀行為甚。從近些年的發展實踐來看,中小商業銀行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經營困難、風險很大。假若利率市場化后,如果國家沒有一定的保障制度措施,那么這些中小商業銀行出現虧損倒閉的風險將會增加,這一點中小商業銀行應該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長期內對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機遇。一些傳統業務歷來是國有大銀行的優勢之所在,但是在金融工具和服務的創新上中小商業銀行還是相當具有優勢的。中小商業銀行在對傳統業務產品調整定價的同時,還必須注重金融新產品的開發。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在科學地確定經營成本和制定產品價格的基礎上,合理的配置資金資源,提高經營效率。同時呼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這意味著,作為是有效保護存款人利益和維護金融穩定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當危機發生時,存款保險機構及時向存款人予以賠付,依法參與或者組織對這家銀行的清算。這將有效地減少中小商業銀行破產倒閉的風險,同時也提高了客戶對其的信譽度和依賴度。另外,利率市場化對中小商業銀行的客戶結構優化也會帶來一定影響。分析貸款客戶有效需求,并進一步增加吸納有效的存款客戶,從而達到所提供的金融產品的競爭優勢。
三、中小商業銀行應對策略。
利率是一把雙刃劍。利率的變動可能給中小商業銀行帶來成本收益的變動,資產流動性的變動以及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波動甚至直接影響銀行自身的穩健經營。因此,中小商業銀行在利用機會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第一,建立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中小商業銀行由于自身天然的原因,資金少,規模小,營業網點不多,客戶總數相對不足等等,這都要求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適應環境的變化。總體上來說,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因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經營成本提高,中小商業銀行必須做到機構進一步整合,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的基礎上,優化增量、盤活存量,以此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另外,中小商業銀行應著利于實現業務處理的專業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真正實現管理與經營緊密結合,使銀行的決策管理部門能與市場融合,對市場的變化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結合中小商業銀行組織人員少的特點,完全可以做到集中綜合授信、集中綜合審貸,并且做到自上而下的內部監督。
第二,進一步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利率市場化后,市場利率波動更加頻繁,中小商業銀行對市場的依賴也將進一步增大。因而,進一步加強資金的風險管理尤其重要。中小商業銀行應該根據客戶給自身帶來的收益情況,加上信用風險、期限長短、市場風險以及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來綜合考慮金融產品的定價。建立相對客觀的客戶盈利分析模型,針對不同的客戶具體確定其存貸款利率水平。
要完善風險評價和控制體系,及時準確評估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各種風險,如業務創新過程產生的新業務風險,市場變動引起的市場風險等,并通過風險控制體系及時控制和化解風險。在加強風險管理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經營效率,鞏固市場競爭地位。
第三,提高業務創新水平和產品開發能力。實行利率市場化后,伴隨著存貸利差的縮小,中小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必然進入微利時代。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擺在中小商業銀行面前的迫切任務就是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開拓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尤其是增加高附加值的投資銀行業務,才是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在開辦新業務的前提下,建立業務“推出機制”,實行推陳出新,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機制的建立,都把眼光盯在了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上。據有關數據顯示,在發達經濟體國家,表外業務收入占它們總收入的比重正日益提高。
此外,盡快完善中小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結構,尤其是內控機制的形成。應努力做到保證內部的決策、執行、監督系統的相互分離和制約,改變目前中小商業銀行少數董事等內部人控制全局的狀況。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健全內控體系的前提,而目前在我國大多數中小商業銀行當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內部治理結構上的問題。這些中小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員同時擁有決策、執行、內部監督權力,這必將大大削弱內控效果和效力。因此,通過股份制改革,走上市之路,是盡快完善中小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的有效途徑。
- 上一篇:貫實農村危房改造情況報告
- 下一篇:普法辦治理半年度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