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金融革新以及風險預防
時間:2022-12-05 11:25:00
導語:商業銀行金融革新以及風險預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必要性、迫切性
1.全球金融業的發展趨勢,迫使銀行改變經營模式
當前,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商品不斷豐富,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都迫使銀行轉變經營觀念,多方位開發新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品種。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生產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帶動了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引起資本在國際間流動速度的加快和規模的急劇膨脹,從而使得為此提供服務的金融全球化,傳統的金融經營模式和服務品種面臨嚴峻挑戰。為適應資本的流動需求,銀行業務的傳送渠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面”的柜臺交易方式已漸漸被因特網在線交易所替代,電子金融服務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發展迅猛。
2.我國面臨的金融市場環境促使銀行大力開展金融創新,以求生存
(1)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銀行業金融市場的環境發生了巨變。就整個外部環境來說,我國加入WTO后,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快,外資銀行已被允許在中國境內陸續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和外匯業務。為積極穩妥的推進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央行還決定取消外資銀行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的地域限制,開放全國所有的中心城市。目前,外資金融機構的規模和數量在不斷增加。
(2)國內金融市場競爭加劇,買方市場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被打破,眾多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紛紛爭奪市場份額。交行、中信、光大、深發展等全國股份制銀行的經營機制完全商業化,資產總額不斷擴大,招商銀行還與四家國有銀行一樣進入了世界千強銀行之列。
除了競爭對象的增多,金融競爭的范圍和空間也越來越大,不僅存在著業務上的競爭,而且管理上的競爭、資本競爭、價格競爭、技術競爭、信息競爭、人才競爭日趨白熾化。
社會大眾的金融投資意識,隨著銀行多元化的服務渠道的拓展而增強,他們開始選擇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產品,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
3.調整資產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的要求促使銀行開展金融創新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觀念還未隨市場的變化而轉變,從業務類型分析,仍然停留在傳統業務的經營上,缺乏對表外業務的開發,貸款種類和服務對象特定,導致金融業競爭環境惡化,資產結構和風險類型單一。從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上看,被動性負債較多,資金來源渠道狹窄,絕大部分局限于傳統的客戶存款上,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和積累能力。資產方面,主要是貸款,但貸款的對象、方式、品種、數量和流動性都未能適應市場的需求。要解決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合理問題,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益,就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突破公存、儲蓄的服務范疇,加大中間業務的研究開發,大力倡導發展消費信貸。
二、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的關系
1.對存量風險來講,金融創新是改善資產結構,化解風險的最佳途徑
我國商業銀行基于傳統業務的沉淀,負債限于公存與儲蓄的范圍,資產停滯于企業貸款,且貸款的構成結構、期限結構、利率結構搭配不合理,導致貸款流動性差,致使主要依靠貸款收益的銀行效益不良,資產柿康拖隆?
銀行通過發展新業務,加快資金來源的流轉速度,一方面可通過提高盈利性和流動性來補償資產的安全性,并充分利用這三性的均衡與相互補償,來達到銀行總資產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夠將銀行資產在資產種類和客戶上盡量分散開來,從而避免銀行資產單一,過分集中于某幾種或某幾類客戶所造成的過大風險,減少銀行的壞賬損失,進而提高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管理水平。國外金融發展史也表明,金融創新與開拓是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并回避風險的最佳選擇。
2.對風險增量來說,就要在超前分析預測、嚴格控制的前提下,大力開展金融創新
銀行在開拓市場、經營貨幣信用業務中,由于某些不利事件引起的貨幣資金不能回流和增值,導致銀行資產損失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不論是在目前還是在今后的發展中,加強風險管理都是銀行整個業務經營管理的必要和主要內容。
金融創新是為了有穩定的和長期的收益,但市場也往往是“雙刃劍”,如果成本風險控制和資產風險控制不利,就會使開拓市場的初衷落空。防范風險、強化管理和業務競爭、發展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不能只強調一方面而不顧全局,否則最終帶給銀行的只能是風險。所以,要把追求發展的速度與提高效益、防范風險統一起來。講效益必須以安全為前提,講發展必須量力而行,講創新必須內控先行,超前預測分析風險,堅持速度、效益、安全的統一。
三、金融創新中防范風險的措施
1.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風險防范
(1)完善立法。對銀行業金融創新設立一整套完備的法律程序,制定關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統一標準,以消除交易過程中不必要的風險,使金融交易從合約的簽訂到最后執行完畢的整個過程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來規范。同時建立關于風險管理和交易咨詢的有效機制,使各金融機構都有防范金融風險的舉措,確保投資的安全性。
(2)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金融監管機構要派專人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全面了解金融創新的過程,準確掌握其產品的風險情況,組織有關專家和教授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全面論證并審定能否進行金融創新。
(3)嚴格監管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活動。除了按照《巴塞爾協議》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作出規定外,還要根據其資本量、信用狀況、經營能力、對風險的應變能力及當前的市場波動狀況給其制定一系列風險監控指標,將風險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圍內。同時,在對待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上,要做到放松管制與加強管理并重。對有爭議的金融創新工具應嚴格控制其上市,尤其是對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應加強管理力度。對金融機構進行信用評級時,要把金融機構從事的投機性交易所占的比例作為重要指標來考察。
2.金融創新主體的風險防范
(1)確立風險管理意識。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風險日益增大,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金融企業面對金融環境變化、風險增大的現實,要想取得良好的經營效益,必須確立風險管理的意識與觀念。必須在員工中樹立風險意識,激發員工的內在動力,樹立高度的責任感,把防范風險作為每個人的職責,力求員工在處理每一筆業務時,都能嚴格按章操作,自覺注意防范風險。
銀行的業務部門應把風險的監控和規避視為本身的基本職責,作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監控中及時發現并避免風險。在業務經營過程中,業務部門應嚴格執行授權授信制度,與法律事務部門協調配合,對業務中的法律風險做到事前規避,事中化解,事后補救。同時,應提高銀行各部門業務經營的透明度,加強部門間的相互制約和監督。
(2)明確風險管理原則。金融機構在創新新產品,推出新業務時首先要遵循謹慎決策的原則,切勿盲目從事,急于求成;其次,金融機構還要遵循分散風險的原則,擴大經營范圍,實行多元化經營,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此外,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還要遵循規避風險的原則,避開高風險業務,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3)建立風險管理體系。金融機構要統一制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制度,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預測評估指標系,通過該體系,隨時對全行各項業務的風險作出比較準確的監測和判斷,測算風險的時間、風險發生的環節、風險量,以及風險化解的可能性,及時通過系統發表各行解決問題,化解風險。同時,通過建立動態風險報表,隨時發現業務創新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及時通報全行注意回避,并協同業務部門就該風險制定措施,降低風險的發生率。
(4)加強內部監管。加強金融創新主體內部的監管,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要加強表外業務的管理。金融創新主體應根據自身的規模、資金、能力等確定表外業務占全部資產額的比例,并把握好表外頭寸。同時,表外業務與表內業務要分開管理,建立完善的表外業務報表制度,加強表外業務的統計和核算。此外,還要加強對表外業務定期與不定期的內部稽核,及時發現表外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出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②要加強對海外分支機構的管理,總部對海外分支機構要有集中、統一的調節和控制,要對其規定業務范圍及各類業務的規模和審批權限,加大總部對海外分支機構資金流動的管理力度。
③要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對金融機構內部重要的和高風險的部門進行分工并明確責任,使各部門在互相制約的基礎上既保持協調合作,又能職能分離、風險分擔。
(5)加強內控制度建設,防范各類案件產生。首先,員工要樹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觀念,在進行業務創新開拓時要考慮管理制度的配套,對現行制度與新業務不相適應的地方應結合業務發展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逐個部門落實安全責任制,比照《金融違法處罰管理辦法》,細化各項基本制度和內部管理處罰制度,明確各項業務操作規程并嚴格執行,使內控制度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其次,充分發揮銀行監察部門的案件防范作用,抓好“三道防線”建設。如果說,風險管理部門是從業務本身防范風險,銀行監察部門就是從人員入手,把好人員的風險關。監察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規范人員遵章守制行為。定期召開案件分析會,擇取典型案例加以講解,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防微杜漸。建立起人員防險的“三道防線”,前臺一線人員要把好業務操作風險關,業務職能部門重點監督一線規章制度的執行落實情況,并針對制度與業務不適應的地方提出具體措施加以改進,稽核部門檢查全行業務拓展情況和人員合規經營操作情況,將風險的苗頭撲滅在萌芽之中。
- 上一篇:當代承兌業務的危害與預防
- 下一篇:小議信貸風險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