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下商業銀行結構性改革分析

時間:2022-11-14 08:24:06

導語:供給側下商業銀行結構性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下商業銀行結構性改革分析

摘要:我國經濟若要獲取更進一步的發展便應擬定多元化舉措,多方共進,在拓張整體需求期間對產業結構合理整改、優化,促進供給側變革,特別是促進金融業改革。在此形勢下,商業銀行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需應對相應挑戰,這就促使對商業銀行的變革發展加以研究凸顯得極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基于供給側視角,對商業銀行的結構性改革展開了探索、討論,望以此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視角;商業銀行;結構性改革

伴隨我國宏觀經濟的持續發展,需求端的不斷刺激促使經濟提升效果差強人意,導致供給抑制變為了干擾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關鍵因子。特別是位于“三期疊加”這一繁雜的境況中,基于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成為了“十三五”階段調節經濟結構、達成要素優化配置、改善經濟發展質量與數量的核心戰略方針。在此形勢下,商業銀行應對自身發展所處環境給予足夠關注,與時代所提出的萬眾創新等要求相符,有效認知實體經濟,以推動自身發展。本文正是以此為背景,對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的結構性改革進行了相應分析,望以此為商業銀行獲取更進一步的發展給予相應借鑒。

一、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結構性改革的優勢與劣勢

(一)優勢分析

1.新興產業、傳統行業的創新發展使得信貸資金需求驟增

長時間以來,因被人口紅利、其他有利因素影響,使得我國生產僅關注數量,不重視質量,導致較多中低端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流動。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現有效握住了實體經濟的命脈,我國政府開始注重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工程的發展,并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在此形勢下,勢必涌現出較多高新技術產業,對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發展前景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此類產業最初發展階段均具備較大的資金需求,這就為商業銀行擴張市場給予了有力支撐。并且,我國主導的央企并購重組工作當前已有了較大改進,其間與繁雜的交際結構關聯,需較多并購資金支撐,這也促使商業銀行具有了優質的資產業務。

2.民眾消費觀的改變針對銀行服務提出了新需求

現階段,我國人均GDP已在7800美元以上,依據發達國家經驗而言,在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時,消費結構會由原先的生存型消費朝著發展型消費變換,可見我國已然具備了上述水平。而民眾收入的增加會滋生較多中產階級,民眾消費水平也隨之改變。故而,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從根本上提升民眾消費層次,也就相應促使民眾消費需求愈加多元化。在此形勢下,各類型交易產品持續涌現,使得信用卡這一便捷的消費手段成為了民眾消費的首選,這便出現了較大的消費信貸,且跨境支付、產品需求也會持續增加,使得商業銀行開發消費者信貸具備較好前景。

3.基礎設施投資與區域協調布局促使資金需求增加

雖然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存在下跌趨勢,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波動大,然而我國基礎設施卻依舊具備較好的投資空間與前景。較之發達國家來講,我國對于交通、環境衛生等層面還具備較多缺陷,故通過提升對公共產品、服務的投入在短時間內能促使經濟穩定發展,若長期進行還能推動內需、對經濟結構合理調整。由此可見,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的結構性改革能為其業務發展給予新市場。

(二)劣勢分析

1.去庫存與產能促使銀行不良資產率加大

位于國際經濟萎靡和我國經濟邁進結構轉型階段的背景下,我國大多數產業的需求和供給滋生了相應沖突,工業產能多余的情況愈加顯著。某些工業產業效益出現負增長,庫存累積極為嚴重。而商業銀行這一傳統借貸機構作為工業企業的資金供給方,其間通過銀行獲得資金的企業如果難以借助銷售產品取得效益,從而對生產、資金成本填補,勢必促使企業難以在指定時限償還銀行貸款。更甚者企業難以售出產品便無法持續生產,面對該企業提供原材料等企業也就難以實現銷售目標,最終引發供應鏈斷裂。就我國傳統產業而言,鋼鐵、水泥等工業產品已有過剩情況形成,促使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結構性改革具有不良貸款率增加的現象,對其資金流動性、安全性等產生了影響。

2.實體經濟下跌,銀行規模擴張受阻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已由以往的高速變成了中高速。在此境況中,較多經濟學者表示我國會經歷較長時限的轉型升級階段,且短時間并不會有顯著改變。要知道,銀行業的發展需借助實體經濟發展,但實體經濟下跌,勢必對商業銀行發展產生阻礙,也就相應促使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的結構性改革難以順利實施。

3.傳統業務盈利模式落后

眾所周知,我國商業銀行將經營傳統銀行業務當做核心,收入具體依靠存貸利差收入。但伴隨利率市場化的持續前行,基于供給側的商業銀行實施結構性改革會促使其貸款利率議價水平下滑,導致其利率定價具備較強被動性,利差收入會相應縮減,使得商業銀行經由存貸利差獲取效益的空間變窄,最終對其發展產生阻擾。

二、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實施結構性改革的責任

(一)優化信貸結構、變革資金投放重心

在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里面,制造業與批發銷售這類傳統產業所占比重的和已達到80%,這會給商業銀行的可持續性發展構成不良影響,故為確保商業銀行穩定發展,便應對其信貸結構予以調節、優化。在此形勢下,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便成為了其能夠長遠發展的必經路徑,為其給予了新的發展契機,譬如國家重點關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會帶來較大資金需求。在這一改革期間,商業銀行必須從多方努力,針對市場中供給過剩的企業擬定信貸標準,且針對需求不足的產品通過信貸提供支撐,從而促使商業銀行將資金投放重心放置到將產品與市場當做引導方向的新興企業上。

(二)自主為實體經濟服務,確保資金供給

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潛能還未有效激發,證券市場發展尚不健全,企業直接融資具有一定困難,仍舊具備較多企業會從商業銀行獲取資金。雖然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已有數十年歷史,但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依舊為企業獲取資金的核心渠道,屬于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金融組織。故而,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期間,應在降低某些企業信貸規模時履行資金供給的責任。首先,需大力施行金融資源供給,給具備較好發展前景的實體企業提供資金扶持;其次,商業銀行應自主擴張投資銀行服務,經由為企業結構化融資提供幫助等舉措,為實體經濟發展給予有力支撐。

(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有效管控

依照我國銀監會提供的數據可知,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已超過200萬億元,其間商業銀行總資產高達160萬億元,可見其位于我國整個經濟體系中具備顯著效用。故而,在此形勢下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便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有效管控,從而確保我國經濟獲取長遠、穩定的發展。首先,商業銀行需對不良貸款率高度關注,對內部管理機制優化整改,合理調整放貸流程,規避出現更多的不良貸款;其次,商業銀行應有效展現自身位于我國經濟體系中的效用,創設多視角且全面的監督管理制度,對所有融資途徑予以規范,確保我國金融秩序。

三、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實施結構性改革的策略

(一)合理縮減無效貸款,調整產業結構

銀行業金融組織處于國家主張去產能、去杠桿的經濟背景下,不得僅為防范風險就大肆抽貸,需依照企業發展實力推行有保有控的信貸政策,以推動產業結構合理調節。通常,產能過剩與不具備較好發展潛力的企業往往過度負債、投資利潤不足,且大肆占據了有效信貸需求,故應中止對其的資金幫扶;針對某些具備較好發展潛力卻資金匱乏的企業,商業銀行可依照企業實際情況通過匯票等手段為其給予資金幫助。概括而言,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需有效縮減無效貸款,加大資源配置效率。

(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對金融資源優化配置

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就應對信息產業發展給予足夠關注,有效展現其在國內的資源、信息優勢,推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我國產業升級給予有力支撐。現階段,我國的產業優化還處于初始時期,剛開始會具備較大資金需求,故為幫助傳統企業達成升級轉型的目的,并促使自身結構性改革落實到位,則商業銀行便應依據企業個體特性擬定對應的金融服務計劃,從而為其提供專享金融服務,對相應資源優化配備。

(三)對金融產品予以創新,改進經營管理水平

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應對金融產品創新、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給予足夠重視。首先,在業務層面,應深入認知顧客需求,創新金融產品與新供給;變革以往的銷售方式,將顧客需求當做引導方向,提供個性化服務;其次,在經營管理層面,應對自身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與服務水平予以提升,有效積累潛在顧客,且積極探索與當前市場需求、銀行發展相符的管理結構,達成商業銀行自身的產業升級,從而確保結構性改革落實到位。

四、結語

概括而言,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可視為系統性工程,并非一步到位,需較長時間的努力方可獲取成效。處于經濟紅利持續縮減、制度紅利消弭殆盡的今天,商業銀行應有效應用該政策對自身進行變革,僅有如此方可促使自身和經濟發展所提需求達成一致。此次研究具體針對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的優、劣勢與責任進行了分析,并給予了實施策略,望經由此為商業銀行獲取更好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魏安義.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研究[J].浙江金融,2016(12):3-9.

[2]李世軍,陳少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配置研究[J].時代金融,2016(32):124-125.

[3]鄭志來.供給側視角下商業銀行結構性改革與互聯網金融創新[J].經濟體制改革,2018(1):130-135.

作者:劉涓 單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