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全面融入對銀行業的意義以及決策
時間:2022-11-29 11:19:00
導語:外資銀行全面融入對銀行業的意義以及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6年12月11日,我國已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銀行業,我國銀行業面臨著外資金融機構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中資銀行必須加快改革步伐,抓緊時間全面提高綜合能力,與外資金融機構展開公平的競爭。
我國銀行業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外資銀行全面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但我們也應看到,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后,國內金融機構將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這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產生許多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
(一)對中資銀行市場份額及盈利能力的沖擊
從業務上來看,在傳統存貸款業務上,無論存、貸品種,中資銀行均遠遠不及外資銀行;從表外業務(擔保業務、貸款承諾、金融工具創新、中介服務)來看,西方銀行的表外業務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得到迅速發展,己成為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而我國表外業務品種少、檔次低、開辦面窄、收益差;同樣,我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發展也非常緩慢。因此,外資銀行的進入必定削弱中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及盈利能力。
(二)對優質客戶的爭奪
已在我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外資銀行一般是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大型跨國銀行,其目標客戶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跨國公司、國有企業、政府機構等潛在的優質客戶。中外資銀行的客戶競爭目前已經比較激烈,一方面這些優良客戶可能會“易主”,使中資銀行出現客戶向外資銀行流動的可能性,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將增加中資銀行維持與開拓優質客戶的難度,增加成本。
(三)對優秀人才的爭奪
金融服務業是資金密集型企業,同時也是知識密集型企業,人員的素質是決定興衰成敗的關鍵,因此,中資銀行的優秀員工和業務骨干將成為外資銀行爭奪的重要目標。中資銀行為了挽留優秀人才必須提供更加優惠的報酬,以增加吸引力。隨之而來的是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為吸納優秀人才各自增加成本。
(四)對我國銀行業監管提出新的挑戰
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后,銀行業結構復雜化,并將呈現混業經營發展趨勢,這都對我國的監管體制及水平提出了挑戰。由于外資銀行從事的業務將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方面,因此僅僅依靠傳統的銀行監管機構是難以完成監管使命的,這就需要銀行、保險、證券監管機構加強合作、相互協調,共同履行監管職責。
三、中資銀行應對外資銀行的對策
(一)構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可以更好地提高中資銀行的競爭力。股權多元化是實現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問題。同時,國內銀行必須改革現有的人事制度,完善激勵機制。一方面要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采取多種方式搞好在職員工的業務培訓;另一方面,通過改革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包括薪酬機制、晉升機制、榮譽機制、競爭機制等,實現收入與貢獻真正掛鉤,激勵人才脫穎而出。
(二)加快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資銀行在產品創新方面不容樂觀。外資銀行通過數百年的發展在開展中間業務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中資銀行想與之爭奪這方面的業務,首先必須正視中間業務相對落后的現實,向外資銀行學習先進的業務思路,積極創造發展中間業務的具體條件;其次應當加快銀行電子化建設步伐,繼續加大技術投入,為中間業務的發展提供基礎平臺。同時在加快其發展步伐的同時,也要謹慎操作,而不要形成一種對中間業務風險控制的松懈局面。
(三)選擇戰略聯盟
中資銀行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其中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同外資銀行的戰略聯盟。中外資銀行進行戰略聯盟的模式可以有兩類:第一是全面業務合作協議或進行某一項業務合作。中資銀行要力爭在與外資銀行合作中盡量吸取其先進經驗和產品優勢。第二是直接參股合作。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的比重不斷增加。中資銀行雖然讓出了部分股份,其最終的目的仍是迅速提升自身競爭力,從而更好地穩固現存市場。
(四)加速國內銀行的國際化進程
我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發展的時間比較短,除了中國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比較分散以外,其他幾家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主要集中在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銀行業必須通過在全球范圍的廣泛布點來追逐利潤的最大化。鑒于我國的金融實力還不夠雄厚,在海外設立網點應積極穩妥地進行,選擇合適時機向外擴張,如在國際經濟不景氣時期有選擇地收購其中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金融企業股票,達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
- 上一篇:微電子科技發展關鍵走向
- 下一篇:證券企業個人年終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