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成因

時間:2022-04-08 06:06:00

導語:淺析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成因

[內容摘要]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許多研究。本文另辟蹊徑,從商業銀行成本收益角度出發,通過對銀行體系在中央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和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成交的情況進行考察,得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仍舊面臨著流動性過剩問題。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是2004年以后才在我國經濟領域中明顯展露出來的。文章系統考察了影響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因素,認為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產生作用:分業經營體制下存差規模快速擴大;國際收支“雙順差”持續出現;貨幣流通速度加快。

[關鍵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成因

Abstract:Theproblemofexcessiveliquidityofcommercialbankarouseswideattentionandresearch.Fromotherpointofview,basingontheincomeandcost,byanalyzingamountofexcessdepositreserveincentralbankandtrade-offwithinbankmarket,thispaperdrawstheconclusionthatthecommercialbankinChinaisnowstillfacingwiththeproblemofexcessiveliquiditywhichappearsobviouslyfromtheyearof2004.Therearethreefactorscontributingtoexcessiveliquidityofcommercialbank,theyaregapofdeposittoloanswiftexpanding,continuingsurplusofbalanceofpayments,andspeedingvelocityofcurrency.

Keywords:commercialbank;excessiveliquidity;cause

流動性過剩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中凸現出來的經濟現象。由于資產負債結構的特殊性,商業銀行保持一定流動性是必要的。對混業經營體制或銀行系統在一國經濟發展資金融通中不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和地區來說,只要達到監管標準,保持多大程度的流動性是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策略的選擇。但對分業經營體制和資金融通以商業銀行為絕對主體的我國來說,流動性過多顯然對商業銀行本身和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流動性過剩在削弱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同時,也影響到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貨幣政策傳導效果。[1]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而對其成因的考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一、判斷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指標

目前,社會上關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研究較多,但對為什么就一定判定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完全令人信服的說法。部分觀點從感性出發,沒有從量化的角度分析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狀況。另外雖有人從量化角度出發,但分析對象卻與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沒有直接關聯或關聯性不強。主要以下面幾種觀點為代表:一種觀點從貨幣供給角度出發,認為貨幣供給較多,導致社會資金面寬松,經濟運行有通貨膨脹壓力,而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融通又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來進行的,因此認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多;一種觀點從存差角度出發,認為近年來存差規模不斷擴大,論證商業銀行出現了流動性過剩;一種觀點從投資增長角度出發,認為近期來我國投資增長過快,表明商業銀行流動性過于充足;還有一種觀點從商業銀行本身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出發,認為商業銀行短期負債增多,長期負債減少,而中長期貸款卻相對增多,從資產、負債期限角度來論述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強弱。這些觀點或是從推理的角度推測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狀況,或是沒有考慮到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體制的現實,而且均沒有明確設定評判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指標,難以令人信服的以量化標準判定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狀況,因而說服力都不強。

本文從量化角度出發,以超額存款準備金和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成交量兩個指標來判定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狀況。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指標,是因為在我國當前分業經營體制下,商業銀行資金運用渠道有限,除了用作貸款外,主要只能用于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或以超額儲備金的形式存于中央銀行,[2]獲取相應的收益。如果在較低收益率甚至是低于資金成本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成交量仍較大,就可以判定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

(一)銀行系統超額存款準備金

2005年3月中央銀行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由1.62%調低到0.99%,2006年8月19日將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調高到2.52%,兩者差距進一步拉大。2006年7月、8月和11月央行三次上調法定準備金率,由7.5%調升至9%。在央行緊縮貨幣政策和超額存款準備金的利率遠低于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狀況下,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在央行的超額儲備仍居高位(見圖1)。雖然商業銀行此舉有獲取穩定無風險收益或將超額儲備用于將來投資意圖,但在如此低的收益率情況下,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仍有如此之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狀況。事實上,2006年8月央行加息后,9月末,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儲備仍舊高達8200億元以上。

(二)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成交量

在當前我國金融分業經營體制下,商業銀行貸款以外的其它資產除了一部分以超額存款準備金的形式存于中央銀行外,還有一部分主要用于銀行間交易。從銀行間交易情況來看,2006年4月央行上調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8月央行再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調整一年期法定貸款利率至6.12%,一年期存款利率至2.52%。在存貸款基準利率不斷調高的背景下,2005年以來,商業銀行購買的國債收益率僅在1.39%-2.80%之間,央行票據收益率在1.73%-2.67%之間,在銀行間市場進行債券回購的月加權平均利率在1.35%-2.31%之間,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在1.58%-2.4%之間(見圖2)。雖說高于超額存款準備金收益,但與存貸款利差相比,商業銀行這部分資產運用收益依然偏低,甚至難以彌補負債成本。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2006年9月末,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成交量仍舊高達3.7萬多億元(見圖2),占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11.3%,存差的34.7%。這也可以說明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多。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成因分析

(一)分業經營體制下的存差規模因素

存差,即存款額大于貸款額的差額。1995年我國開始出現存差這一經濟現象,當年存差為0.33萬億元,2006年10月末我國存差達到10.81萬億元。存差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同期GDP、存貸款增長速度。

存差是否就意味著商業銀行流動性出現了過剩呢,其實在混業經營體制下,商業銀行是不斷按照市場原則進行資產結構調整的。貸款作為一項高風險資產,雖然收益相對較高,但作為追求風險小、收益大的商業銀行來說,發放多大比例的貸款完全根據市場情況而定,存貸比低、存差規模大不能簡單的說明銀行流動性出現過剩,銀行可以把更多的資產運用到股票、債券、期貨等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資。因此,在混業經營體制下,根據存差規模來判定銀行流動性過剩狀況是不科學的。在分業經營體制下,因資產運用渠道有限,商業銀行資產主要用作貸款,如果商業銀行收入高度依賴于存貸款業務,依賴于利差收入,且商業銀行貸款以外的資產運用收益遠低于貸款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存差規模及其增長速度大致判斷商業銀行是否出現了流動性過剩。

在我國當前,雖然鼓勵綜合經營創新,但金融行業還是分業經營體制,商業銀行收入高度依賴于利差收入,目前利差收入占到商業銀行總收入的比重仍高達85%以上。根據前面的分析,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收益率和銀行間市場交易收益率也遠低于貸款收益率,甚至還低于資金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存差規模快速擴大顯然既不利于銀行收益增長,又導致銀行流動性不斷累積,流動性過剩。

從圖3可以看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下降,存差規模不斷擴大,但各時間段存差增長幅度并不一樣。根據圖4,1999—2003年,金融機構存差同比增長下降,這段時間存差規模總量雖在增長,但每年增加的存差幅度在減少。1999—2003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15045、24433、31302、39623、49060億元,存差增速逐年回落。2003—2005年,我國金融機構存差同比增長上升,2004—2005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63226、92473億元,存差增速、增幅顯著上揚。考慮到2003年以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并不明顯,2004年以后尤其是2005年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明顯展露出來,從一個方面表明,即使是在分業經營體制下,商業銀行存貸比下降、存差規模擴大也不一定意味著流動性出現了過剩,如果存差平穩增長,則對銀行流動性過剩影響并不顯著;反之,如果存差增長很快,規模快速擴大,則對銀行流動性過剩就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國際收支“雙順差”因素

由于國際市場上看多人民幣匯率和凈出口規模的擴大,近年來,我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雙實現順差,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不斷增加。2006年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9879.28億美元,外匯占款與基礎貨幣的比例,2003年以前低于50%,2003年后快速攀升,由2003年底的57%勁升到2005年底的96.58%、2006年9月末的136%(見圖5),外匯儲備與外匯占款增速之猛可見一斑。在現行的結售匯和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的不斷攀高,使人民幣承受著沉重的升值壓力。為保持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漸進走勢,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向市場投放大量基礎貨幣,[3]從而給商業銀行創造了大量的流動性。

在我國當前,影響外匯儲備、外匯占款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經常項目的收支情況;一是資本項目的收支情況。近年來,我國這兩大項目的收支情況都處于順差。隨著我國產品和服務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經常項目順差,主要表現為貿易順差,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從圖6可以看出,貿易順差占基礎貨幣的比率,由1999年的7.21%上升到2005年的12.79%、2006年9月末的13.49%。而由于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看漲人民幣匯率,包括熱錢在內的國際資本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進入中國,我國資本項目也持續出現順差。[4]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外匯占款不斷攀高,是推動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因素。

圖7可進一步說明“雙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從圖7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我國新增外匯儲備增長幅度較平緩,對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大,2003年以后,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因素作用下,新增外匯儲備迅猛增長,對人民幣升值構成了很大壓力。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下,商業銀行流動性顯著增加。

(三)貨幣流通速度因素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交易支付技術的更新,我國不同口徑的貨幣增長速度有著不同的變化。從圖8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前,M與M的增速差呈擴大之勢,2005年以后,M增速呈下降趨勢,M增速呈上升趨勢,M與M增速之差的“喇叭口”呈收窄趨勢,M與M的增速差由2005年底的5.79%降低到2006年9月末的1.13%,這說明存款期限結構呈現活期化或短期化趨勢,貨幣流通速度增快。至于M增長速度,雖有起伏,但總體處于上升趨勢,2006年9月末M同比增長15.33%,為近幾年新高。我國貨幣流通速度總體加快。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商業銀行在分業經營體制下,一旦貸款受制,流動性就會趨多,并逐步向過剩狀態演繹。

三、結論

從銀行體系在中央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和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成交的情況分析可以得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仍舊面臨著流動性過剩問題。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分業經營體制下存差規模的快速擴大、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持續出現、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由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產生的外匯儲備、外匯占款不斷攀高是我國商業銀行當前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事實上,只要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我國出口加工貿易進一步擴大,則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的狀況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