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探究
時間:2022-11-06 05:05:15
導語:新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我國整體經濟水平也不斷提高,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也大力推進,不僅實力逐漸增強了,發展速度也在穩步加快。在新形勢下,要求變了,經濟發展注重的對象也變了,對于銀行來說,信用貸款的風險研究以及管理變成了主要關注的問題。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經濟市場的多元化,但在實際情況中,銀行的信貸風險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增長。從信貸工作的流程、考察以及內部的管理,都存在很多管理方面的問題,對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有很大的影響。從某些角度來說,在當今金融危機后時代的影響下,銀行信貸風險的管理已經不是簡單的規避風險,相反,要善于利用風險來增強資產的價值,從而使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的提升。在面對金融危機時,我國銀行行業的基本工作并非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受到歷史上閉關鎖國的影響,我國當前的金融市場還達不到絕對的開放,能夠在這一次危機幸免于難主要依靠針對危機出臺的政策。無論是在以前還是在未來,銀行行業總是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風險,因為投資本身就是對于風險的投資,投資越多,銀行行業發展越快,風險也就越高。風險的大小,直接決定了銀行信貸的收益,想要降低風險,就要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避免風險。當前很多銀行都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形勢,通過對自身未來發展策略的制定,以期能夠與經濟建設腳步與經濟發展步伐相協調。本文以研究銀行行業信貸風險的管理為出發點,旨在探索出對于風險的正確管理方式,從而有效促進我國銀行行業的發展。
二、當前我國銀行行業風險的管理模式
(一)不良貸款出現的頻率高。在近代以來,網絡迎來了大發展的時代,同時還帶動了社會和經濟的大發展,隨著網絡和金融不斷地融合,我國的經濟呈現出了多極化的發展前景,借此機會,我國的金融行業也在不斷地創新和進步。要發展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沒有標準的信貸準側,使得我國各類商業銀行以及國有銀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不良貸款的問題。我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在遇到這些問題時,首先要從國有銀行開始管理整治,主要通過對銀行資產的質量和數量進行整治,來降低出現不良貸款的頻率。而對于商業銀行,其余額高于世界平均標準,這種整治的措施對商業銀行的效果很低,會嚴重影響銀行的收益,還會影響我國銀行整體的發展。(二)貸款模式單一。至今,銀行行業的貸款模式依舊沒有足夠的創新,銀行的利潤大部分還是依賴于貸款業務,甚至有一部分銀行總體收入的九成都是通過貸款得來的收入。這就使得我國銀行的資產運營情況單一,一旦在遇到類似于以前的種種危機,就會對銀行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因此,要想有效避免風險的影響,就必須要順應時展的潮流,在我國銀行行業融入多遠化元素,自主創新,研究出更多適合于銀行行業的貸款模式,確保銀行的穩定收益,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三)銀行信貸風險的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內部控制系統的缺陷是出現銀行信貸風險的一個重要因素,銀行信貸業務內部風險控制環節薄弱的問題普遍存在,最近的貸款欺詐銀行信貸業務,作弊現象是由于不完整的信用貸款業務,執行不到位,充分體現,并闡述當前我國銀行信貸業務內部控制的漏洞和缺陷。主要表現是內部控制制度的措施不健全和系統化的,沒有積極的信用風險識別和評估機制,內部控制措施和手段受到組織塊分割和其他影響變得支離破碎和分離手段,信用風險內部控制責任和權利不明確。根據目前對中國經濟走勢的預期,軟著陸和經濟增速放緩的可能性較大,客觀上要求銀行做好信貸風險管理工作。
三、銀行出現此類管理問題的原因
(一)我國經濟體系處于發展初期。我國一直堅持公有制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經濟制度,發展至今,金融行業為了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在堅持基本制度的同時,還要對經濟的可持續加大關注力度。經濟穩步增長是目前最為重要的管理目標,這就要求各國根據當前不同產業或產業的經濟發展情況給予支持,并且政府部門要推出相對于的政策作為規范。在現在的發展形勢下,銀行行業越來越離不開國家的整體調控,在國有產業方面,為了配合國家的扶貧策略,銀行會大幅度的改變原有的標準,但與此同時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管理的問題。自從走出國門,面向海外招商引資后,我國的經濟市場變得復雜多樣,但由于很難統一管理,在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碰撞中,就明顯的感受到了我國在金融領域的不足。(二)我國銀行行業組織內部遺留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國銀行行業仍然沒有成型的有關信貸風險的管理體系。無法擺脫傳統管理辦法的束縛,銀行管理部門相關人員缺乏創新和鉆研精神,這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銀行行業的發展。大部分的銀行都會選擇建立以傳統管理辦法為依據的分析管理制度,使銀行總是在原地徘徊,沒有實質性的發展。銀行各部門的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差,在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上,認識不到位,推卸卸任的情況時有發生。還有對于銀行工作的監督力度不夠,缺乏對工作人員的約束。應付工作成為了銀行行業人員的主流。由于疏于管理,各部門在工作上聯系很少,缺乏相互配合,團隊合作的精神。(三)其他關于風險管理的問題分析。在以上的問題之外,還有很多的因素影響著對于銀行風險的管理,所以,在探索銀行行業風險的管理中,應該深入的、全方位的進行研究。我國銀行行業的工作人員對于銀行工作的積極性不夠,究其原因是銀行沒有指定相關的獎勵處罰機制,認真工作和混吃混喝具有一樣的工資待遇,很難保證一個企業長久的生存下去。要對有所貢獻的工人給予相應的獎勵,激勵他們再接再厲,再創輝煌。對于銀行行業產生負面效益的工人采取一定的處罰措施,監督他們改正錯誤,爭取為銀行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也提升自己的素質。另外,我國銀行行業當前服務意識較差,這也嚴重限制了銀行的信貸業務,長時間管理和流程管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將不必要的管理風險。銀行在管理自身的信貸風險時,往往只關注信貸資產的發放,而忽視了信貸資產回收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在貸款收回的過程中,銀行依舊采取傳統的管理辦法,這樣不僅大大增加了銀行相關工作人員的任務量,也使得對回收貸款后的管理工作無法開展,影響了銀行在最佳時機控制風險。
四、對于銀行行業風險管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完善經濟制度,改善銀行現狀。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有關部門也要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作用,對當前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把握、控制和解決,能夠把銀行行業發展的現狀和經濟發展的模式統一起來。國家應根據銀行的需求制定相關的規范,對銀行工作人員采取獎勵處罰機制,設立監督機構,嚴格監督所有銀行工作人員,保證工人的目標都是以銀行的發展為準心。社會各界應該學習與貸款有關的法律,按照規章制度走合法程序,減少不良貸款出現的次數。最重要的是,為了做到更好的對市場進行控制,我國政府部門應該給相應的部門提供一定的支持,銀行要按照各界的總體發展規劃而發展,調整自己的信貸管理模式根據政策方向,分別和及時管理信貸風險,防止信貸風險管理問題。(二)完善銀行行業自身的信貸制度。首先,銀行應改變傳統的以行政區域管理模式,并根據信貸管理的特點建立一個綜合管理系統,完善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提高銀行工作效率。因此,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實現上、下效果,每個部門都可以互相監督和管理。其次,銀行在自身內部的管理中要采取獎勵處罰措施,要對有所貢獻的工人給予相應的獎勵,激勵他們再接再厲,再創輝煌。對于銀行行業產生負面效益的工人采取一定的處罰措施,監督他們改正錯誤,爭取為銀行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也提升自己的素質。避免因其業務問題而帶來的銀行信貸管理風險。銀行也應該使用互聯網和其他新手段加快處理信用風險的能力,加快處理速度,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損失造成的冗長的管理時間和管理問題,這樣銀行就可以在新形勢下降低信貸風險。最后,在新形勢下,我國多元化經濟發展現狀,發展的更快的速度吸引了許多我國的很多市場,由于多種元素的融入,銀行行業更要把握時機,研究并且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新型貸款模式,在有效降低分析的同時,占據經濟大潮中的有利地位。要學習國外的管理辦法,懂得以銀行自身的條件為基礎,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銀行管理措施。認真觀察每一位客戶,對其進行分類和了解,深入研究客戶的需要,滿足客戶的需要,才可以為銀行創造價值。
五、結語
本文在互聯網的發展與帶動下正在逐步擴張,在這種形勢下就要求銀行積極對自身信貸風險管理問題進行調整,并根據新經濟的發展形勢,對信貸風險管理現狀進行分析發現,我國銀行應該積極改善自身的信用風險管理問題,抓住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提高自身信用管理能力的同時,促進我國金融業未來的蓬勃發展,從而推動我國整體經濟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曦瑩.新時期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J].中國市場,2018(06):91-92.
[2]郭敏.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06):99-100.
[3]朱文娟,汪于平.探析新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問題[J].現代經濟信息,2018(03):335.
[4]孟韜.分析當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全國流通經濟,2018(23):86-87.
[5]師興堂.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時代金融,2018(08):108+113.
[6]陳浩,唐菲,雷蕾,陳福生.大型銀行與小型銀行貸款授信偏好差異的比較研究———基于民營和科創企業融資難的實證視角[J].金融經濟,2020(03):41-49.
[7]周賢.新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20(06):14+65.
作者:方云龍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張家口分行
- 上一篇:貸款保證保險發展分析
- 下一篇:商業銀行全面預算管理問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