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銀行業流動性過剩問題
時間:2022-12-27 11:25:00
導語:深究銀行業流動性過剩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日趨突出,不僅對金融體系的穩健運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也給宏觀經濟運行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巨額的資金流動性促使銀行信貸規模急劇膨脹,不僅間接地拉動了資產價格全面上升,也對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穩健運行提出了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銀行的存貸差卻在不斷擴大,大量資金在銀行體系內循環,缺少有效的資金投放渠道。流動性過剩,無論是從表現還是從成因上來看,都是一個復雜的經濟和金融問題。
一是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據測算,目前商業銀行合理的超儲率應保持在2.5%左右,在中央銀行多次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低超額準備金率的前提下,實際超儲率仍居高不下,不僅加大了中央銀行的支付成本,也說明商業銀行體系的確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
二是金融機構存差不斷擴大。近年來由于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和銀行自身改制的影響,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增速逐漸低于存款余額的增速,且兩者的差額不斷擴大,貸存比大幅度下降。導致相當一部分資金滯留在金融體系進行循環。
三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熱錢的持續流人。目前,我國外匯儲備高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外匯儲備增加而釋放的貨幣量巨大,回籠的貨幣有約1/3是用來沖銷外匯占款。特別是由于沒有完善的機制能夠保證匯率的穩定,當前這種匯率單邊小幅緩慢升值的態勢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熱錢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從而加劇了熱錢的流入,再加上近年來持續的雙順差也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使其成為目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也給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帶來難度。
四是經濟發展結構失衡。經濟決定金融,我國經濟發展相關比例失衡成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另一根源。由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投資增長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長期滯后投資的消費需求使大量資金沉淀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由此助推了銀行流動性全面過剩。
二、降低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應對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因素很多,其帶來的影響不僅局限在商業銀行自身,也會涉及宏觀、微觀經濟的多個層面,所以化解流動性過剩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運用多種組合手段進行調控。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降低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
目前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操作過程中陷入了雙順差上升、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占款加大、貨幣供給上升、銀行流動性增加的一條剛性約束的貨幣增長途徑,要控制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應注重從以下方面人手:一是要鼓勵國內資本在國外投資。推動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逐步拓寬資本流出渠道,支持企業走出去,改變中國在外匯管理領域長期存在的外資流進易、流出難的狀況;允許和擴大國際開發機構或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等融資形式籌資,降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二是改革強制結售匯為自愿結售匯,藏匯于民,分流外匯儲備,舒緩外匯占款壓力,從源頭上遏制流動性增強的勢頭。在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外匯占款與日俱增的形勢下,應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增加貨幣政策調控的回旋余地。三是轉變傳統的追求貿易順差的觀念,努力追求外貿平衡。要改_變我國“重出口,輕進口”的政策,轉變“出口導向”的外貿發展戰略,實施貿易平衡政策,由關注出口額轉向提高生產率、促進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的貿易導向戰略,從源頭上降低流動性。
(二)開拓創新。增強商業銀行競爭力
伴隨金融需求的多樣化發展,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已不能僅局限于存貸業務和傳統金融工具的交易,而必須擴展到紛繁復雜的金融創新業務上。目前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雖然有諸多原因,但與銀行體系運作效率低下密不可分。在銀行對有限的大型優質客戶進行激烈競爭的同時,大量的中小企業卻面臨著融資困難。這種信貸供給結構上的問題應以產品創新來疏導流動性,在向銀行業務綜合化發展的同時建設較為完整的金融產品和特色服務系列,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
(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費預期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經濟生活的透明度,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增強人們的經濟安全感,促進居民消費傾向的形成。我們急切地呼喚消費時代的來臨,但這個消費時代絕不會自動到來,只要制約內需增長的根本性障礙沒有完全消除,人們就不敢消費、或是沒有能力消費。這些體制性的制約因素,其實已經說得很多:低工資優勢觀念及政策;高不可攀的學費和醫療費;養老保障制度的缺位等。要迎接消費時代,還需在消除體制性約束上下功夫。而要調節收入分配,重點增加農民與農村貧困人口以及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是需要政府付出極大的努力和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包括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實“三條保障線”,解決貧困人口最低收入問題,理順公務員的工資,落實個人所得稅改革成果等。收入水平和消費傾向是決定消費需求的兩個決定因素,而消費傾向又在很大程度上與收入分配的狀況有關。因此要在不斷增加各類人員收入的同時,注意調整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不僅要考慮到公平和效率問題,還要著眼于促進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傾向。
(四)加快發展區域中小金融機構,促進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相適應
不同的金融機構有著不同的效率邊界和規模邊界,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力量,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應扭轉中小金融機構經營模式與國有大銀行趨同的弊端,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轉制。不僅如此,也應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通過提供多種金融服務來調整流動性在結構上的失衡。
- 上一篇:讀如何做最好的教師心得感想
- 下一篇:門店營業員崗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