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歐元貨幣地位

時間:2022-04-08 11:49:00

導語:淺析歐元貨幣地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歐元貨幣地位

[摘要]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一方面取決于歐元區內部環境,如歐元區作為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實力的增強、各成員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歐洲中央銀行保持物價穩定、抑制通貨膨脹的良好表現等。另一方面,還取決于外部環境,如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增強、歐元匯率呈現走強趨勢等。

歐元作為一種獨立的超國家性質的法定貨幣于1999年1月1日在其成員國范圍內正式啟用。它的誕生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國際金融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的啟用無疑對世界經濟及國際金融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跨國貨幣對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尤為深遠。

隨著歐元的出現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真正走向“多元化”格局,美元的壟斷地位必定會弱化,當今匯率體系中過分依賴美國的現象將有所改變。美元、歐元占統治地位而日元扮演“小伙伴”角色的多元化貨幣體系,將會取代以美元占壟斷地位的國際貨幣體系。雖然美元仍是主導貨幣,但歐元決不是附庸,它將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在國際事務、全球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競爭中發揮重大作用。

一、內部環境是影響歐元國際貨幣地位的決定因素

1、歐洲經貨聯盟的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奠定了歐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重要地位

在過去的十年間,官方外匯儲備結構發生丁很大變化。美元份額從1993年的56.6%上升到1999年的67.9%,隨后便維持這一水平直到2001年末。然而,2002年美元所占比例降到64.3%,而歐元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在2002年所有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為14.6%,略高于1999年以來的平均水平。另外,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發表的儲備構成顯示歐元的份額在上升,而一些亞洲新興國家也更大比例地增加了歐元的儲備。日元所占比例從1993底的7.7%降到1997年的5.2%,2002年以前一直在這一水平上下浮動。英鎊一直維持3%—4%的水平,瑞士法郎不足1%,其他貨幣到2002年升至11%.

需要說明的是,1999—2002的歐元份額不能直接與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荷蘭盾和歐洲貨幣單位所占份額相比,然而通過調整數據,只考慮歐元區以外這些貨幣的持有量,1998年這些貨幣所占的總份額實際上是與1999年的歐元份額是一致的。

一種貨幣能否成為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主要取決于發行該貨幣經濟體的規模,該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的大小,以及該儲備貨幣幣值的穩定性,而其經濟實力是最后的決定因素。歐元背后的經濟體是由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愛爾蘭和希臘12個歐洲國家組成的經濟貨幣聯盟,其經濟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歐元區擁有3.02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63710億歐元;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為15.2%(不含歐盟15國之間的貿易)。單從經濟實力、經濟規模來說,歐元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與美國相提并論的經濟體。歐元在世界儲備貨幣中的比重逐步加重,將進一步促進全球儲備結構的多元化發展。‘

2、歐元的穩定程度及歐洲中央銀行的信譽同樣影響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作為國際貨幣,其目前及未來的價值都應保持穩定。但貨幣的幣值穩定與否,主要取決于貨幣發行國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的能力,而是否能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國家中央銀行的獨立性。1999年1月1日起,歐元區各國的貨幣政策已讓渡給歐洲中央銀行。因此歐元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洲中央銀行能否保持對政府的獨立性。歐洲中央銀行是參照德國聯邦銀行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它不向聯盟機構和各國政府負責而只向歐洲議會負責,具有很高的獨立性。《馬約》議定書第7款規定:歐洲中央銀行以及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在行使權利、執行任務時,不得接受歐盟任何機構、團體或成員國政府的指示。這些機構、團體或政府必須遵守規定,不得影響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的決策。為了保證其獨立性,《馬約》還禁止歐洲中央銀行為成員國政府財政赤字提供融通資金。

除了以法律形式保障了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的獨立性之外,《馬約》第109條及其相關條款還為加入歐元區的國家規定了五項經濟趨同標準,對各成員國的通貨膨脹率、利率、政府財政預算赤字和公共債務都作了明確的規定,為歐元的穩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另外,《穩定與增長條約》、《新的貨幣匯率機制》和《歐元的法律地位》等文件,對歐元幣值的穩定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歐洲中央銀行“善意的支持”戰略有助于提升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杜伊森貝格強調,歐元的國際化并不是歐洲貨幣聯盟建立的目的,也不是歐洲中央銀行的目標;歐洲貨幣聯盟的實行,歐元的啟動,其目的是促進歐元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和成員國經濟福利的增強;歐洲中央銀行的目標是保持歐元區的價格穩定。對于歐元的國際化問題,歐洲中央銀行采取一種中立態度,既不限制也不鼓勵,而將歐元的國際化進程交由市場去決定。

歐洲中央銀行雖然一再強調不推廣歐元的國際使用,并任由市場來決定,但實際上,歐洲人在這方面的政策和行動表明他們采取的是“善意的支持”戰略。從國際貨幣體系發展的歷史看,想要迅速推進歐元的國際使用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既取決于歐元區的經濟實力與政治穩定,還取決于歐元自身的穩定,并要服從于貨幣使用“網絡外部性”原則。從這個角度說,歐洲是典型的“實證主義者”,歐元的國際使用也將是一個逐步拓展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歐洲的政治態度,而這種態度可能又取決于歐元為歐洲人帶來的好處,尤其是經濟利益。

二、外部環境是影響歐元國際貨幣地位的重要因素

1、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有所增強

作為國際支付工具,美元在短期和中期內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結算貨幣,但歐元已成為重要結算貨幣已是不爭的事實。那些與歐盟有密切的經濟、商業和金融聯系的國家受到歐元啟用的直接影響。這些受直接影響的國家通過與歐盟簽署協定等建立了聯系,它們分別是:簽署入盟前協定的國家(塞浦路斯、中歐和東盟);簽署協作和海關聯盟協定的國家(馬耳他、土耳其);簽署合作伙伴協定的國家(地中海國家)或通過其它特殊方式建立聯系的國家,如《洛美協議》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通過加入歐元區和在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中使用歐元,這些國家不再承擔貨幣兌換風險和由這些風險帶來的沉重費用。目前,全世界共有55個國家將歐元作為其本國貨幣的參照貨幣。

歐元消除了歐元區內部各種貨幣之間的匯兌成本,減少了匯率風險,降低了資本跨境流動的成本,增強了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和便利性。歐元區各成員國所有政府公債都以歐元定值、發行,銀行間貨幣、資本和外匯市場都以歐元進行交易,這就使歐元成為證券市場上的重要交易手段,并使國際外匯市場的外匯交易業務量和貨幣結構發生變化。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歐元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地位,歐盟可同時在歐元區內部和外部籌集到大量的資金,以增強歐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吸引力。

在國際債券市場,1999年,以歐元區貨幣標價的債券凈發行額比1998年增長了一倍以上,發行量超過美元。2000年,以歐元計值的債券凈發行增長一度緩慢,連續兩個年度低于美元計價的債券發行額,2002年前三個季度,歐元計值的債券發行額再度超過美元,表明國際投資者對歐元的興趣再度轉趨濃厚,大量的國際投資和投機資本轉向歐元市場。

利差的變化是投資轉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美國的官方利率為1.25%,日本的官方利率基本為零,而歐元區的官方利率為2.5%.這種利差增加了歐元的吸引力。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易辛表示,歐元區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低水平,歐洲央行已為經濟更為強勁地增長創造了條件。另外,2003年11月1日上任的歐洲央行新任行長特里切爾,其貨幣政策立場較傾向“以增長為中心”。業內人士稱,歐元區維持目前利率水平的機會很大,甚至還有升息的希望,這將支持歐元和美元保持100個基點的利差優勢。“。

國際投資資本轉向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歐元區經濟前景的確定性要高于美國。與美國相比,歐元區以傳統經濟為主,新經濟僅處于起步階段,占整個經濟的比重較小。正當美國宏觀經濟恢復乏力、公司盈利能力驟減、微觀經濟計量可信度大打折扣之時,歐元區經濟恢復勢頭較強,前景也較為明確,導致國際投資和投機資本大量流向歐元區。

另外,美國不斷增長的巨額外貿和財政赤字給美元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降低了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從而相應地提高了對歐元的信心。美國商務部日前發表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達到創記錄的5034億美元,比2001年猛增了28%,其中,貿易逆差高達4352億美元,比2001年的貿易逆差猛增了21.5%;而且,美國2003財政年度的預算赤字是3740億美元。

2、歐元匯率呈現走強趨勢

1999年1月歐元啟動時的匯率是1.018美元,之后一路下滑,處于強勢美元的陰影中。2000-2001年間歐元的價格明顯被低估了,主要因為歐元還沒有正式運行,人們對歐元大多持觀望態度。

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流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取代各成員國貨幣而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伴隨著歐元的流通,歐元匯率也從2月1日的0.8560美元開始一路上揚,從3月底到7月份基本上呈單邊上揚的走勢,并一度突破美元單價,摸高1比1.02美元,此后觸高回落。歐元對美元1:1的比價,是一個關口,也是一條心理線。這一比價具有獨特的意義,象征著歐元已經出現由弱轉強的趨勢。此后,7—10月歐元的平均匯率大體維持在平價水平附近;11月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再度突破平價水平,12月繼續上升,并在一周內接連突破1.01、1.02、1.03的關口,全年升值超過20%.2003年,歐元匯率基本呈上揚趨勢。5、6月歐元兌美元創下1.19的歷史新高,8月份小幅下滑之后繼續上揚,12月30日達到1.2499的制高點。

歐元區真正的利好因素是歐元的流通。歐元紙幣和硬幣的流通使得歐元的價值有了一種“實在感”,增強了人們對歐元的信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性質上的缺陷。

另有分析家認為,支撐歐元走強的根本因素并非歐元的“強壯”,而是美元的“疲軟”。較大的美歐利率差、美國的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流入美國的外資急劇減少,是導致美元疲軟的三大因素。從市場因素看,歐元匯率的回調是基于“歐洲無壞事,美國無好事”。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用盡之后,匯率政策成為美國刺激經濟的最后工具,而歐洲恰好需要便宜的進口和較小的通貨膨脹壓力。

就美國而言,美元適度貶值有利于美國的出口,從而降低巨額貿易逆差,推動美國經濟復蘇。對歐元區國家來說,歐元升值可以提升投資者和其他中央銀行對歐元的信心,從而增強歐元在國際金融界的地位。歐元升值還可以幫助歐元區國家抑制通貨膨脹,使歐洲央行得以放松銀根來刺激經濟復蘇。當然,歐元大幅升值對歐元區的出口會造成負面影響。但總的來說,歐元適度升值對美歐雙方都是利大于弊。這也是布什政府和歐洲央行對過去一年多歐元升值、美元貶值基本上采取袖手旁觀態度的主要原因。

三、結論

隨著歐元這一單一貨幣的完全流通,統一的歐洲大市場和統一的歐洲貨幣已經開始形成。歐元是第二大國際貨幣,已經顯示出國際貨幣的些許實力,正在由弱變強,它將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在國際事務、全球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競爭中發揮重大作用。但是,起碼在中期內歐元只能弱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歐元與美元平分秋色還需較長時間,更不用說取代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一方面,歐元尚缺乏足夠的內在支撐,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不平衡以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沖突將給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帶來嚴峻的挑戰,歐元的綜合競爭力遠遠不敵美元。另一方面,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已有位置具有粘滯性,美元仍將保持它作為世界上最主要國際貨幣的位置,美國經濟勢力的影響仍會很大,大多數的進出口商及國際投資者仍使用美元進行貿易和投資,國際投資者的投資慣性一時難以改變。美國也不會輕易放棄強勢美元政策。一年多來,美元對西方其他主要貨幣的比價持續下跌,致使人們對強勢美元政策表示懷疑,甚至有人斷言美國的強勢美元政策已經正式退出舞臺。但筆者認為,美元貶值只是美國拯救經濟的一個權宜之計。布什政府期望利用疲軟的美元來促進出口,進而加快經濟復蘇,同時增加選舉獲勝機率。強勢美元政策仍將是美國的長期國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已有位置所產生的粘滯性作用不會在短期內消失,短期的低迷與波動不會動搖美元作為世界上最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