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貨幣政策弱效應

時間:2022-04-08 02:23:00

導語:淺析貨幣政策弱效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貨幣政策弱效應

一、我國貨幣政策具有弱效應

自1998年我國經濟出現通貨緊縮以來,中央銀行采取的一系列積極的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從現實情況看,其貨幣政策操作力度是相當大的,然而卻與國內市場需求持續不旺、經濟增長緩慢的政策實施效果形成了較大的反差。這究竟是因為貨幣政策本身已經陷入了“流動性陷阱”,還是由于受客觀經濟新形勢的影響,貨幣政策有效發揮存在時滯?一時間,人們禁不住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如果僅僅從近幾年貨幣政策的表現就斷言貨幣政策無效,似乎有失偏頗。因為從我國貨幣政策實踐來看,1984年以前,我國的金融政策一直都處于計劃經濟體制的控制下,因而談不上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政策;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確立為中央銀行后,其職能和地位得到日益鞏固和加強,貨幣政策也日漸成為其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上金融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核心地位越來越明顯,貨幣政策在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例如,1993-1996年,為治理因社會總需求過剩而引發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貨膨脹,同時保持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因而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可以說,這是我國中央銀行首次成功地運用貨幣政策來治理通貨膨脹,其效果是顯著的。1998年我國經濟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為擴大國內需求、刺激經濟增長,中央銀行又采取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應該說,我國治理通貨緊縮的貨幣政策效果也是有的,但發揮得不夠,屬于弱效應(這似乎驗證了凱恩斯學派早已有過的解釋:貨幣政策的緊縮功能強而擴張功能弱)。為此,國內許多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釋。

二、對我國貨幣政策弱效應的辯證分析

1998年以來的貨幣政策弱效應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是復雜的,必須辯證地加以分析。首先,我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具有金融制度的二元結構、金融市場體系殘缺與滯后、政府對金融業過度管制等金融特征,因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評價標準去衡量我國貨幣政策效應(因為西方國家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是立足于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市場體系完善、機制健全),而應更多地立足于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分析框架。換言之,同樣的貨幣政策,在西方國家能夠帶動經濟的復蘇,而在我國卻可能無明顯效果,或短期有效、長期無效。其次,以物價穩定作為最終目標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貨幣當局采取的貨幣政策,我國也不例外。但物價應穩定在什么范圍之內,雖然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實證分析,然而至今還沒有一個合理的量化標準。換言之,目前理論界認為的貨幣政策弱效應是基于不同的監控指標體系之上得出的結論。再者,從理論上說,貨幣政策的意義就在于貨幣當局通過改變一定的經濟參數,達到影響實體經濟活動的目的。因此,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貨幣政策目標的選定和傳導機制的確定等內部制約因素以及經濟開放度、現行匯率制度、金融創新和資本市場現狀等外部影響因素,對貨幣政策有效發揮都有著制約性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內部因素的制約

(1)中央銀行獨立性與貨幣政策效應分析。中央銀行獨立性是指中央銀行可以自主決定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程度。由于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而中央銀行自成立起就始終擺脫不了政府的影響,受制于政府的行為;中央銀行自主選擇貨幣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獨立性較弱。表現在: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既要考慮自身的目標偏好,又要考慮政府部門的目標偏好,因而形成了實為多重目標的單一目標——穩定貨幣幣值,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定位以及我國貨幣供應具有的內生性[1]與外生性“混合特征”,便明證了中央銀行不能獨立地隨意控制貨幣供應量。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基礎貨幣變動都是中央銀行意愿決定的,這里還存在著許多經濟學家常提到的貨幣供給的“倒逼機制”過程。然而,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保持幣值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中央銀行極有可能迫使自己在多重目標之間尋找平衡。這種弱的獨立性,導致貨幣政策效果難以有效發揮。

(2)貨幣政策目標與貨幣政策效應分析。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主要有四個: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要完全實現這四個目標,達到宏觀經濟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四者之間存在著內在沖突,會嚴重削弱政策效果,因而西方許多國家的貨幣政策相繼完成了從“多目標”到“單目標”的轉變。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雖然也選定為單一目標,但這一目標實際上卻包含著兩層含義。由于必須考慮到經濟增長的重大政治和社會意義,因而中央銀行在兼顧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雙重目標的同時,更偏重于經濟增長。但在目前我國通貨嚴重緊縮的情況下,究竟應該偏重于經濟增長還是保持幣值穩定,都會產生“囚徒困境”,[2]削弱貨幣政策效應。

(3)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效應分析。貨幣政策是不能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的,而是要通過一定的中介來傳導貨幣政策的意圖。因此,從某些程度上說,貨幣政策的效果取決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否靈活、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就成為貨幣政策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我國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研究始于1998年,主要是以西方國家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為基礎的,至今尚未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貨幣政策傳導途徑。具體表現在:

第一,凱恩斯學派的傳統利率傳導途徑不符合我國國情。凱恩斯學派認為,利率是整個傳導機制的核心,即決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否暢通的關鍵因素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然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基本上還是實行管制利率,利率的市場化程度很低,同時實體經濟對利率彈性也呈現出非預期化特征。因此,用凱恩斯學派的利率傳導途徑來發揮我國貨幣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二,貨幣學派的資產相對價格變動傳導途徑在我國缺乏金融市場支持。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認為,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到供過于求的狀況,則貨幣資產的持有者會將多余的貨幣用于購買各種資產,從而增加產出。也就是說,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公眾多余的現金余額支出變動來影響支出和收入,從而達到國民收入的增加。這需要有充裕的貨幣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場和豐富的金融資產的支持。而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不完善,即使公眾有能力也有愿望對其資產結構進行調整,也缺乏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因此,用貨幣學派的資產相對價格變動傳導途徑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三,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以托賓為代表的股票市場傳導途徑在我國存在現實阻滯。托賓的q理論認為,當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貨幣供應量上升,利率下降,促使股票價格上漲,q值相應上升,企業也相應增加投資,從而總產出增加。因此,貨幣政策通過股票市場傳導的關鍵,取決于資本市場的規模、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以及金融市場各子市場間的一體化程度。而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還相當滯后,不僅規模偏小,而且還處于規范發展階段;另外,我國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幾乎完全被割裂,通過股票價格提高形成的財富效應和流動性效應也不是很明顯。因此,通過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存在現實阻滯。

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主要通過信貸途徑。但據李曉西等同志的研究報告,[3]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過程存在六方面問題:一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機構存在活力不足的問題;二是傳導機制的客體即企業存在活力不足的問題;三是貨幣政策傳導的路徑過窄;四是貨幣政策傳導速度下降;五是貨幣政策傳導的動力和信號有失真問題;六是貨幣政策傳導的環境不容樂觀。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發揮。

2.外部因素的影響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加快,我國貨幣政策有效發揮面臨著許多新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具體包括:

(1)經濟開放度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貨幣政策效應與經濟開放度密切相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總需求和總供給與國際收支形成了一種緊密的聯系,從而使經濟運行方式和貨幣政策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即:貨幣政策對產出和物價水平的影響程度依賴于經濟開放度;經濟越開放,貨幣政策對產出的影響越小,而對物價水平的影響越大。因此,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快,在貨幣政策實施和傳導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國外經濟因素的影響。同時,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跨國銀行的大量進入,跨國銀行可從我國銀行業手中搶占大量的業務和市場,影響資金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受到極大的影響;也使得我國現行的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被削弱,因而貨幣政策效應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2)現行匯率制度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由于我國現行的釘住匯率制度缺乏必要的彈性,因此無法及時地對外部沖擊作出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具體表現在:第一,由于我國的匯率制度實際上是釘住美元的,因此會出現所謂的“儲蓄、投資和通貨緊縮”悖論,即越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通貨緊縮的預期反而會增大;第二,釘住匯率降低了套利風險,會造成短期資本外逃,投資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受到阻滯;第三,釘住匯率無法及時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變化,影響進出口增長,進而影響貨幣政策效應。

(3)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包括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對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和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就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來講,金融創新使得貨幣供應量脫離了中介目標的基本要求,與中介目標的“三性”(可控性、可測性、相關性)差距拉大。因此貨幣供應量是否仍適合繼續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已成為現實問題。具體說來,金融創新使得貨幣供應的內生性增強,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的可控性降低;金融創新增加了貨幣供應定義和計量的難度,降低了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可測性;金融創新改變了各層次貨幣總量的決定因素,削弱了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就貨幣政策工具來講,金融創新降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作用效率,弱化了再貼現政策的操作效果。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來講,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傳導途徑有弱化作用。[4]

(4)資本市場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是畸形的,主要有二層含義:一是指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之間的非均衡發展;二是指資本市場本身的非規范發展。由于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之間的非均衡發展,尤其是股票市場的高收益,造成了虛擬貨幣需求猛增,相應降低了貨幣供應量對實體經濟的刺激,削弱了貨幣政策效應;而資本市場的非規范發展,使得大量銀行資金流入股市,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導致貨幣政策無法順利傳導致實體經濟,同樣削弱了貨幣政策效應。在當前中國股市的發展狀態下,通過股市上揚促進經濟增長只能是一個幻想。[5]

三、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對外開放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貨幣政策有效發揮受到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多。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要求,我們必須對我國的貨幣政策作出適當的調整,盡可能地使貨幣政策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內部制約因素還是外部影響因素對貨幣政策的作用,最終都落在了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協調性等方面。以下就此提出調整對策:

1.我國加入WTO后,隨著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對外經濟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經濟的外部平衡開始成為我國貨幣政策制定中必須考慮的經濟因素。因此,在強調穩定貨幣幣值這一政策目標的同時,也應關注國際收支平衡,選擇匯率目標區作為現階段的匯率制度安排,這是我國貨幣政策能否有效發揮的至關重要的方面。另外,為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應盡快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物價水平監控指標體系。

2.適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從總量性指標逐步過渡到價格性指標已是世界性的趨勢,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利率彈性的增大,應適時把市場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這既可消除金融創新對中介目標的不利影響,又可消除外資銀行業務擴展對中介目標的不利影響。但在目前還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采取漸進調整的策略:即把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標,并將外匯存款和外資銀行存款納入貨幣供應量統計范圍,同時參照短期利率指標,逐步過渡到以利率為單一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3.優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構建適應我國國情的貨幣政策傳導途徑。針對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短期內,我們必須著眼于流通信貸傳導途徑,改善信貸配給機制,消除對非國有企業的歧視,并大力發展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和貸款擔保機構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使信貸傳導途徑這一傳導機制能夠暢通無阻。從長期看,必須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擴大貨幣政策的作用范圍,實現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從信貸途徑為主向利率途徑為主的轉變。同時,注重資本市場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拓寬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使貨幣政策能夠通過更多的途徑對經濟實體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4.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發展。由于貨幣政策偏重于總量調整,而財政政策側重于結構調整,故在目前我國供過于求、通貨緊縮的市場格局下,應當充分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來消除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供給剛性,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能量釋放到有利于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方向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