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小企業治理模式
時間:2022-04-08 03:08:00
導語:淺析中小企業治理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新是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我國市場環境中,往往受到各種內外部環境的制約。本文針對創新型中小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展開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為理順創新型中小企業治理機制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
創新型中小企業,一般是指具有較健全的創新機制,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形成以技術、品牌、制度、管理、文化等全面而持續的創新能力,并借此獲取超額利潤的中小規模企業。同時由于自身特點,決定創新型中小企業獨有的公司治理模式。因此,筆者認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是帶有層次性的“共同治理”模式,在此基礎上的經營業績評價需要各有側重地考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一、創新型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的特殊性
創新型中小企業特有的治理模式是以其所處的經營環境為根本的。研究創新型中小企業治理模式,首先應以此作為切入點。目前我國的創新型中小企業與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有所相似,但仍然在下列特點上具有其特殊性:
(一)資本集中程度高
中小企業資本的集中程度遠高于其它企業,而創新型中小企業更甚。中小企業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誕生期或成長期,多是獨資或合伙經營企業,即使建立股份制,其資本結構也以一兩個股東高比例絕對控股為主體,而且也不無例外地陷入“中小企業融資困局”中。雖然在部分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激勵機制中,部分經營管理者和技術團隊可持有企業股份,但通常是比例極低的股票期權,無法改變創新型中小企業資本高度集中的局面。
應該說這是中小企業特有的生命周期特征,創新型中小企業也不例外。然而,資本集中度越高,出資者(大股東)承擔的風險便越高,顯然與下面所述的投資風險混合存在。
(二)投資風險大
收益與風險是一對“雙生兒”,投資風險大正是創新本身所帶來的:創新為企業帶來高速成長,是因為在短期內缺乏競爭者,而這也是風險的根源。中小企業從創意的醞釀到推廣乃至真正實現,不確定性程度極高且難以被測評,大量投資尚未回收。此時的風險具體表現為:技術風險——是否成熟穩定,模仿難度如何,能否通過中試并實現產業化;市場風險——市場能否接受并推廣,銷售渠道建設投資龐大;制度風險——創新機制能否穩定現有員工并吸引更多人才;能否真正實現持續的創新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是初創企業的存活風險:中小企業絕大部分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誕生期或逐步進入成長期,是典型的初創企業。據統計:美國民營企業壽命1-5年占68%;6-10年占19%,超過10年的只占13%。可見初創企業“死亡”的風險尤大。而這一風險在我國更為突出,這與我國目前的經營管理環境和競爭環境密切相關。
兩重風險的相互作用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投資風險顯然高于一般成熟企業。
(三)創新能力強
“風險較大”既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劣勢,也是其存在之必然共性。而“創新能力強”卻是它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解析了之所以是創新型企業的個性特征。
創新型企業的“創新”是全面而持續的,是依靠創新機制運作而實現,并非僅靠某人某時的靈感迸發。這種持續的創新能力在中小企業群體中更為突出。按照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觀點:創新的主要來源是中小企業而不是大企業,中小企業是我國真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決定性力量。受市場優勝劣汰法則的驅使,中小企業既無歷史體制約束,也受到市場競爭刺激,創新能力更容易激發和釋放。這正符合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和經濟學“破窗”原理——生產力的創造是在破壞中發生,新企業的發展是以老企業的毀滅為前提的,即先破而后立。由此可見,創新能力不完全依賴于物質條件,而主要依賴創新機制和環境以及與此關聯的企業家精神和團隊協調創新。這些條件正是創新型中小企業具備的。二、創新型中小企業特有的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模式是現代企業制度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企業實現高效運作和協調“委托矛盾”的基礎。從上面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特殊性的分析可見:出資人(大股東)承擔著最主要的風險,為實現資本的逐利避險本質,在治理結構上應該更強調投資者對企業的控制力度。但與此相反,過度的約束控制卻會導致企業創新能力的“窒息”。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矛盾,既有效保障投資者的資本風險,又充分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團隊創新能力正是創新型中小企業治理模式的特殊性所在。
理論上,公司治理可分為“股東至上”和“共同治理”兩種模式。
在“股東至上”模式中,投資者和經營者是較單一的“資本雇傭勞動”關系,是典型的“投資者控制型”。常見于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初始階段,即誕生期和成長期。此階段出資者具有絕對的優勢和話語權,經營者和科研人員僅依附資本而存在,對企業財富創造的貢獻并不明顯。此模式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
盡管創新型中小企業同處于誕生期或成長期,但卻與一般資本密集型企業有較大不同。歸納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治理模式有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創新型中小企業處于初創階段(誕生期和成長期),初創企業投資風險高、資本高度集中的特點是其存在的前提條件。盡管這不能直接帶來創新能力,但卻是創新能力的物質基礎。這決定了公司治理模式首要考慮投資者的利益和風險。
第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持續創新能力”并不完全依賴資本的集中投入,而依賴于企業自有的創新機制和團隊力量。因此,經營管理者和技術團隊對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推動作用,達到甚至超過資本的作用。諸如技術參股、MBO等創新體制;聘請職業經理人和咨詢機構等管理體制,使經營者和技術人員直接參與經營決策。這要求治理模式中應充分體現各內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第三,當企業步入成長期中期,成熟期的部分特征略現。由于前景逐步明朗,技術風險向市場風險過渡。銀行等穩健借貸資本逐步進入企業,既是主觀的要求,也是客觀的必然。部分規模較大、業務量穩定的客戶也愿意與企業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債權人和客戶等外部利益相關者均希望更多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
可見,在上述各利益相關者的交互作用下,創新型中小企業不再是一般中小企業單純的委托關系,各利益相關者又不可能實現完全平等的“共同治理”,而且在投資者、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外部利益相關者三者間存在明顯的層次性。各方或投入物質資本或投入人力資本,維護和推動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實體,其目的都是獲得單個產權主體無法獲得的合作利益。由此可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模式并非“股東至上”模式,但也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共同治理”。
三、結論
筆者認為:盡管創新型中小企業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誕生期和成長期,但其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公司治理模式是具有層次性的“共同治理”模式——以投資者為企業存在的基礎,內部利益相關者是企業發展創新的動力,外部利益相關者是企業經營的目標。
- 上一篇:銀企權力均衡模式論文
- 下一篇:環保局淘汰黃標車宣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