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之路
時間:2022-07-31 08:19:55
導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對教育教學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也不斷深入,在該背景下各大高校都關注學生藝術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提升。因此新媒體時代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備受關注。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主要就新媒體時代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創新進行研究,探討其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課程體系上的創新策略。以期更好地促進其教學組織與開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教學;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組成,公共藝術課程在培養學生審美,提升其藝術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普通高校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徑。藝術課程與文化課程教學略有差異,其更側重學生審美能力及藝術素養的提升。但是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成為該課程深入改革的制約因素,因此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做好公共藝術課程教育改革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做好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創新改革的研究才能促進高校藝術教學,實現高藝術素養人才的輸出。
一、新媒體時代公共藝術課程重要性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很大程度上側重學生文化價值理念的正確引導,側重于學生正確人生價值導向的樹立,提高其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促進其健康成長。此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資源極大豐富使得高校學生接觸信息更加自由靈活,加上新課程改革的引導,高校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對藝術知識充滿興趣。學生個性表達更希望借助藝術的層面展現出來。此外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對復合型綜合型人才需求迫切,而在各大高校開展公共藝術課程可以實現社會及新媒體環境對綜合性藝術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必須做好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創新的研究。
二、高校開展公共藝術課程創新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經濟發展迅速,有效地推動文化建設。而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綜合素質更多地與藝術的欣賞及藝術的感知聯系起來。藝術對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高等教育階段組織藝術教育的學習可以起到精神陶冶的目的,也奠定學生對藝術的熱愛之情。其一公共藝術課程是大學生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因素。通過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可以開闊學生的胸懷與眼界,帶來他們生活體驗的進一步豐富,有助于其富有魅力人格的形成。其二藝術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助推劑,藝術教育的關注點是人與人、人與世界及人與自我關系的解讀與梳理,加強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可以滿足學生對藝術及精神的需求,為其個性化發展提供心理與文化的多元化支持。其三做好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創新教學,可以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性培養,作為一種特殊的美育形式,起到品德塑造與人格培養的作用。因此在高校開展公共藝術課程創新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均衡發展,也帶來學生個人修養的提升。結合新媒體的背景,其更契合高校創新思維的培養理念。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創新思路
(一)做好內容的創新,奠定藝術學科教育的核心
高校藝術學科種類繁多,而傳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面臨師資不足,學生基礎不同的制約,其在內容的組織與呈現上也往往帶有單一性,而新媒體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其更希望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此必須做好公共藝術課程的內容關注。對于低年級的高校學生可以開展基礎性的藝術選修課程,讓他們學習藝術導論、音樂鑒賞及戲劇鑒賞等藝術課程。課程教學的落腳點依然是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提升,以審美為核心,融合藝術基礎理論并將其與作品的鑒賞分析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和世界的優秀文化藝術,從而激發其民族自豪感,也激發其藝術關注的興趣,從而培養起審美能力,這屬于基礎奠定的階段。對于熱愛藝術并且具備一定藝術文化素養的學生開展形式多元的藝術選修課程,豐富他們的文化學習。課程教學的定位應該是學生藝術表達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寫、畫、唱及跳等實現其自身藝術技能的提升,在藝術實踐活動的參與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與價值,從而進入到高層次的藝術文化學習中,實現人生境界的進一步升華。最后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專題講座,邀請藝術家進行學生藝術學習的指導培訓,從而讓藝術轉化為學生內在的人文精神,實現藝術理論修養與藝術感悟能力的雙提升。
(二)做好形式創新,讓公共藝術教學更具吸引力
傳統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學習參與十分被動。而新媒體時代下理應做好新媒體與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結合,實現其展現形式上的創新。更側重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與體驗,實現學生藝術課堂主導地位的回歸。讓學生真正成為藝術學習的主人,激發其藝術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教學中也發揮新媒體教學優勢,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開展慕課教學,線下網絡遠程與學習互動,實現課堂內外的學習延伸,讓藝術理論的學習轉化為藝術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參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學生公共藝術學習的學以致用,讓藝術學習的價值在學生成長發展中得以充分體現。
(三)改革課程體系,促進與新媒體融合
公共藝術教育是隨著人們對藝術教育本質認識深化而衍生出的學校素質教育內容。其課程設置的著眼點是學生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與提升。然而我國公共技術教育課程體系還不健全,亟需重新審視與調整,以提高教學效果。一方面要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關注與重視,正確看待藝術教育的目的,這是其教學質量保證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強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關注學生審美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發揮公共藝術教育在學生人格完善及情操陶冶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多層次與多元化的課程選擇原則,選修與必修結合,兼顧興趣培養、藝術感知、欣賞、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提升,并注重藝術教育與其它學科的融合發展。在這兩方面的實施中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將其融入到公共藝術實踐活動,發揮新媒體對藝術教育的宣傳和推廣優勢,能夠讓學生順應現代藝術發展潮流,為學生的藝術實踐提供良好的藝術氛圍。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與形式,更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與體驗性。因此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改革創新也應結合學生的主動性與體驗性,從內容、形式與課程體系上進行創新調整,讓藝術課程教學真正助力學生的價值引導與成長發展。
作者:許孟巍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參考文獻:
[1]劉穎,胡志峰.淺析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現狀[J].音樂時空,2014(21):125.
[2]張鏈.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信息化教學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9):72-73.
[3]劉紅英,劉創.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藝術教育,2012(10):38-39.
- 上一篇:公共藝術在鄉村復興的觸媒效應
- 下一篇:高校公共藝術類慕課發展困境與策略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