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設計研究
時間:2022-07-08 02:51:10
導語:城市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國內外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優點和上海15號線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設計的現狀和不足,為未來上海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作品設計提供優化策略。利用文獻分析法分析了國內外優秀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作品,總結其設計優點,另外根據文獻分析和實地調研法分析了上海地鐵15號線地鐵空間概況以及地鐵空間內的的公共藝術作品,對其現存不足點進行了總結。上海地鐵15號線公共藝術作品表現形式較為單一,與公眾的互動性不強,沒有整體性,在未來的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設計中可以優化。上海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需要加強和人之間的互動性,增加創新性,增加藝術氛圍以及新科技的運用。
關鍵詞:地鐵公共藝術作品;上海地鐵15號線;優化策略;空間設計;主題特色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居住的城市空間也發展的逐步完善起來,公眾對城市空間中文化性及藝術審美的需求逐漸增強。但在城市快速建設的過程中,也遺留了很多問題,比如資源的過度利用,各種設施作品過度追隨形式而不注重功能,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城市空間的整體建設需要傳承文化、結合新科技,融入多元的審美和形式,并且不斷與時俱進。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地鐵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日常出行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地鐵每天承載著巨大的人流量,無數人要花一些業余時間在地鐵里度過。對于政府和大眾來說,地鐵里的公共空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展示平臺,它可以傳達城市文化、地鐵站點文化,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商業區域,因而地鐵里的公共空間成為城市發展中的重點建設對象。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在地鐵空間中設置公共藝術作品,將地鐵空間中的公共區域作為展示城市內特色人文藝術的平臺,使得地鐵中的藝術氛圍越來越濃厚。由于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展示形式更加封閉和內向,比其他城市開放空間的公共藝術更能得到公眾的關注,展示宣傳的效果也更強。在此基礎上,本文重點研究了城市地鐵空間中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通過分析國內外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探討了未來城市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的優化策略,給未來的城市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提供參考方向。
一、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相關概念界定
(一)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設置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并且面向大眾,大眾也能夠直觀地參與到其中的藝術形式和造型。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存在的文化標志,而且其延伸了城市精神的內涵,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1]。
(二)城市地鐵公共空間
城市地鐵公共空間是指以城市為中心,以地鐵為載體,向公眾開放的空間。它主要強調以乘客為核心且體現空間的公共性質。地鐵空間環境的結構形式根據整體功能特點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公共性的,例如:車站入口、通道、等候大廳和月臺等開放的公共空間。另一部分是對工作人員開放的地鐵運營公共空間[2]。
(三)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
地鐵空間屬于開放、公開的公共空間,所以其空間中的藝術創作,包括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環境設施以及具有藝術性的裝飾設計等都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3]。由于城市中地鐵站的數量較多,因而依附于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作品的表現內容和形式也很多樣。城市地鐵空間中的公共藝術作品有三類表現形式表現:傳統雕塑壁畫、藝術照明和藝術裝置。傳統雕塑壁畫由于占用面積、體積較小、醒目、展示性強且不影響地鐵的正常功能的使用等特點,在傳統的地鐵空間中被大量應用,成為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形式。藝術裝置既有功能性又有觀賞性,且和觀眾互動性較強,也是一種經常使用的藝術形式。藝術照明這種表現形式更容易給地鐵空間帶來場景感,給來往的行人增加沉浸感,讓地鐵空間藝術氛圍更加濃厚。
二、國內外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對比分析
(一)國外地鐵
莫斯科地鐵素有“地下藝術宮殿”的美譽[4],其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成為莫斯科的一大特色,地鐵也是莫斯科的旅游打卡景點之一。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莫斯科地鐵將藝術照明、藝術裝置和雕塑壁畫三種形式結合在一起,在色彩、燈具等裝飾品的選擇上具有整體性,這些豐富的藝術塑造出了莫斯科地鐵的獨特性,如圖1。也給人比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地鐵的頂棚高度較低,經過其中的人群也會感受到更多的親近感和場景感。在表達內容方面,從20世紀30到60年代,莫斯科政府把地鐵當作一個宣傳平臺,宣傳其政治文化,地鐵空間內的的公共藝術作品雕塑裝飾感非常強。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莫斯科地鐵成為市民聚會的地方,風格逐漸民族化、極簡化,主題上變成表達公眾文化的舞臺。倫敦地鐵在世界地鐵的建設進程中屬于相對較早的,不論是在設計形式上還是表現內容上都見證了英國乃至全世界歷史的演變。由于地鐵站數量較多,無數藝術家把地鐵這種公眾平臺作為自己的創作基地。在地鐵里上演著各種悲歡離合、人生百態和多姿多彩的街頭藝術[5]。這些來自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的出現本身就表達了倫敦地鐵對于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人群的關注,比如關注女性、民族平等各種文化,如圖2。
(二)國內地鐵
深圳地鐵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具有強烈的城市特色,深刻地表現出了深圳的城市特點,年輕、活力、創新、包容、開放。在表現形式上主要利用了藝術墻做各種雕塑壁畫和作品的展覽。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在表達內容上關注到了地鐵中的人群。另外,地鐵空間具有整體性。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能和地鐵空間中的其他元素融為一體,比如地板的配色、頂棚的燈光和材料。比較強的整體性使每一站都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和信息傳遞性。比如深外高中站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對看》,就關注到了城市中的人,它的創作靈感就來源于城市中每天人與人對望時的不同表情和人們內心的變化,形式上也整體統一,具有很強的辨識度,如圖3。
三、上海15號線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現狀及優化策略
(一)上海地鐵15號線地鐵空間概況
上海地鐵15號線是國內首條一次性開通且具備最高等級(UTO)全自動運行軌道交通線路。上海地鐵15號線內部空間設計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形、地質、氣候等。鑒于此,15號線的地鐵內部空間在每一站的空間環境設計上做了不同嘗試,比如吳中路站的拱頂采用了預制和現澆疊合工藝施作,沒有柱子支撐,使得公共區最大凈化,是國內軟土地區最大跨度的全無柱車站。上海南站作為交通樞紐換乘大廳,車站主體的頂板設計呈弧形,空間高大,與商業連接處開孔形成通透明亮的空間,提升了地鐵商業價值。地鐵內部空間較大,便于高峰期的人員分流。現有的地鐵空間設計達到了功能性的滿足,但整體藝術性還不夠,比如需要在地鐵空間內增添一些景觀設計。同時,地下空間的建設應該與地上空間融為一體,保持每一站的辨識度和整體性。15號地鐵線內的空間環境設計不僅單純的考慮裝修本身,而且深刻地關注到了人文關懷。
(二)上海15號線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現狀
1.表現形式單一:上海作為全國大都市地標,每天都有各種新鮮的事物涌入。上海秉承上善若水,海納百川的理念,也融匯了全國各地的人文氣息,仿佛在這座城市能找到全國各地的蹤跡。上海地鐵文化有著包容性的審美和內涵,上海地鐵15號線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在內容上既展現了現代都市的科技感,也關注到了各個不同群體的文化以及上海地鐵站點文化,同時還關注到了上海地鐵發展的歷史變遷文化。但還有一部分地鐵站存在表現形式相對傳統,缺乏一些創新性和獨特性,因此也缺少一些辨識度,與上海多元化的理念存在一定出入,如表1。2.缺少整體性:整體性原則指的是構成研究對象的各個元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整體性使得地鐵站成為城市地鐵空間環境內的表現空間[6],這要求公共藝術和地鐵空間內的燈光、材質、色調等要素之間需要具有一定的聯系。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不僅是為了給地鐵空間營造藝術氛圍,也是想通過作品表達本站的特色主題。這種地下空間主題的明確、設計的完善會促使公眾們想要走到地上空間一探究竟,從而帶動地鐵站附近的商業發展。吳中路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在形式上就做到了整體性,頂棚上的藝術照明、藝術背景墻上統一用主色藍色搭配白色的燈光,燈光從地鐵外部入口處延伸到地鐵空間環境里面,表現出了科技感。同時,搭配灰色大面積使用的鋁制背景墻,構成了吳中路獨有的特色,傳遞出了吳中站表達的主題和文化內涵,也更有辨識度,也為這里帶來了更多的人流和經濟資源,如圖4。但還有部分地鐵站內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和周圍空間的環境沒有相融,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配色、地鐵空間內的照明色調都和本站的標志色沒有很強的關聯性。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主題的選擇上和本站的特色主題結合不明顯,造成本站點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信息傳遞性不強,不能很好地凸顯本站特色。以華東理工大學站為例,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主要元素是金色的藝術雕塑墻搭配紅色的磚瓦背景和華東理工大學校園的色調一致,但與本站的標志色、燈光等都沒有關聯性,缺少整體性,如圖5。以長風公園為例,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有藝術照明裝置“乘風破浪”的造型,還有跟園內文化相關的《是滴哈猛》的藝術雕塑。這使得本站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主題表達不夠明確,公眾記住的是可能“風”的造型含義亦或是站內的《是滴哈猛》雕塑。除此之外,作品的造型方面,《是滴哈猛》的雕塑造型感是表現力量的菱角,與“風”造型非常產生了一定的沖突,削弱了本站的整體性,如圖6。3.人的交互性不強: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交互性主要指的是地鐵中經過公共藝術裝置的人群和這些藝術作品實現了視覺、觸覺、聽覺的交互。在交互過程中,作品能夠給受眾傳遞信息、帶來視覺沖擊、引起公眾的情感共鳴等。上海地鐵15號線的部分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和人群的交互性比較強,比如吳中路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實現了二維到三維的突破,在地鐵入口處也做了設計,整體視覺沖擊感比較強。引起人們駐足觀看、打卡拍照,作品實現了和公眾的強交互。但也有部分站點空間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和人群之間交互性較差。以華東理工大學為例,本站的傳統藝術雕塑墻由于放置位置限制在的限制及表現形式相對單一,駐足觀看的人相對較少,公眾和作品的聯系性不強。許多公眾在路途內匆匆經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僅停留在視覺層面上,沒有觸覺、聽覺的交互。從本質上看只是強調了裝飾性,由于交互感較弱,因而在信息傳遞、文化傳播這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
(三)優化策略
1.增加新科技的運用: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下,5G、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不斷出現,這種新技術也讓藝術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新的體驗,也更有助于人們去理解藝術。將其應用到公共藝術中,能夠增添藝術的現代性和創新性[7]。這種運用新技術設計的公共藝術作品在地鐵空間之外的其他城市空間的公共藝術中已經被大面積應用。新科技的介入讓以前靜態的裝置藝術轉換為動態的,二維的藝術形式轉變成三維的。利用燈光和新媒體裝置等可以讓藝術作品的體驗感大幅度增加,也可以打破地鐵的封閉性氛圍。在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作品設計中可以借鑒許多國外博物館的展出形式,讓動態的雕塑壁畫活靈活現。香港的AI蝴蝶光影藝術裝置,它由香港藝術家黃宏達創作的大型蝴蝶光影藝術裝置“希望之蝶”,是全球首個大型人工智能蝴蝶光影藝術裝置。AI系統會因應時間、天氣、溫度、濕度而改變,從而產生絢爛的藝術效果。夜晚還可以配合背景音樂,蝴蝶隨著音樂變幻光影,令人流連忘返。這種類似的藝術裝置放置在地鐵中,也可以根據當天天氣和溫度的變化變換樣式和顏色,甚至可以搭配不同的音樂,讓地鐵空間變得更有藝術氛圍,如圖7。在地鐵中增加一些類似的互動藝術裝置,把地鐵中的站廳空間充分利用起來。另外還有法國博物館的互動數字裝置,把名畫變成了燈光秀,讓來往的用戶和這種藝術進行深層次的交互,如圖8。2.創新表現形式:在地鐵里可以設計新的創意形式,比如英國倫敦每年把地鐵當作展覽館,舉辦一些藝術活動,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地鐵中表現新的創意想法,表達新的文化內涵。從地鐵內空間來考慮,公共藝術作品可置入的區域很多,從地鐵的出入口到站層隧道、扶手電梯到地下月臺,以及公共頂面到通道墻面都是可利用的空間形式[8]。比如德國法蘭克福地鐵站的入口,遠看很像爆炸的火車一半陷進到了人行道里,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性,如圖9。另外,還可以引進一些新的裝置形式,比如英國倫敦在地鐵空間內放置了一個故事販賣機,地鐵內的乘客可以根據自己通勤時長選擇1分鐘、3分鐘或5分鐘的短篇故事,在地鐵里讀完一個像印在加長版發票上的故事。這種類似的閱讀產品占空間的體積較小,同時又具有文化性,呼吁大家在信息時代能放下手機多讀書,讓公眾在短暫的通勤時間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如圖10。3.增加藝術氛圍:利用地鐵空間的頂棚、站廳等空間,布置燈光材料等三維立體式的雕塑,結合多種傳統雕塑藝術墻、藝術照明燈多種形式,營造出一種沉浸感,這種形式強化地鐵站內的主題性,增強了藝術氛圍,也讓過往的行人記憶深刻。國外有很多超現實設計的地鐵,比如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鐵站,設計理念來自于光和水,頂棚就像一個海洋,給來往的游客帶來一種童話般的感覺,猶如璀璨星空的感覺。帶來一種沉浸體驗,讓公眾們在上班途中享受片刻的寧靜。他的設計要素主要在于頂棚和墻面,色彩、材質和造型都融為一體,如圖11。上海地鐵也可以仿照這種形式,再結合燈光、材質、音樂,多維展示,因地制宜,設計出具有上海每一站不同特色的地鐵。4.強調整體協調性: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整體性體現在作品本身的表現內容與外觀設計風格能和周圍空間環境的元素融為一體。比如地鐵空間內每一站的標志色、設計風格以及搭配的裝置都具有一致性,體現在在色調的選取、文字系統的整體統一。協調性指的是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要在保障地鐵空間內的安全性、功能性的前提下,地鐵空間內的公共藝術給公眾提供一些娛樂性和審美性,在地鐵人流量較大的時段,要以人員及時安全的流通為首要條件,不能本末倒置,顧此失彼。這就意味著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位置的選取必須考慮不同位置對公眾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結語
筆者通過調研對比,基于上海地鐵15號線的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優化策略。在未來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中需要增加新科技的運用,新科技會帶來新的藝術形式,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在信息時代也能與時俱進。其次,要增加藝術氛圍,突破現有的封閉感,讓城市文化在地鐵空間里大放異彩,能夠跟國際上的地鐵藝術比肩,成為上海的打卡景點。另外,增加作品和人之間的交互性,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公共空間中藝術作品的展示性,傳遞作品背后的內涵及意義。最后,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也要強調整體協調性,功能第一,形式第二。但優化策略的具體實施也要考慮每一站實際的地鐵空間和線路狀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本站的特色,將上海地鐵空間打造成現代化的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藝術空間,為上海城市的建設發展增添一抹色彩。
參考文獻
[1]孫晨.公共藝術設計的運用與批判[J].西部皮革,2020,42(24):65-66.
[2]張藝.城市地鐵空間中公共藝術作品設計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
[3]陳朔.地鐵空間中的公共藝術設計[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06):73-74.
[4]李宏明,李承宇.地下藝術宮殿——莫斯科地鐵[J].天天愛科學,2019(10):10-13.
[5]陶子昕.談地鐵文化空間展示設計的公共藝術空間體驗——以武漢,倫敦地鐵文化為例[J].藝術品鑒,2018(35):189-191.
[6]孫遲,王霄.城市地鐵空間公共藝術探析[J].設計,2015(17):128-129.
[7]付莉.交互性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設計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25(06):43-45+54.
[8]舒悅.交互性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策略探究[J].包裝工程,2016,37(12):93-96.
作者:邱艷美 楊明剛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 上一篇:高校公共藝術課思政思想創新路徑
- 下一篇:藝術歌曲聲樂慕課制作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