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與實踐研究

時間:2022-08-13 11:36:39

導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與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與實踐研究

【摘要】被譽為“課程理論之父”的泰勒,他的教育思想與理論在教育領域有深遠、廣泛的影響,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作用?;诖?,文章以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為例就泰勒原理下教育實踐策略進行探討,并結合泰勒原理對藝術課程教學的啟示就課程教學提出幾點建議:基于以生為本樹立科學的教育目標;圍繞課程目標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泰勒原理;啟示

泰勒原理創造了現代課程楷模,它強大的生命力為教育領域注入生機與活力,也給教師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案提供了參考價值,尤其對藝術教育工作,泰勒原理產生深深的影響,被諸多藝術教師及藝術教育理論家所采納,泰勒提出的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體驗、組織教育體驗、評價教育體驗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執教者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靈感?;诖耍恼戮吞├赵斫o予藝術課程教學的啟示以及藝術課程具體實踐策略展開論述。

一、泰勒原理的概述

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評論專家、課程理論專家和教育學家,出版了多本書關于教育的書籍,包括《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成績測驗的編制》,在前者中確立“課程的基本原理”,在后者中確立了“評價原理”,這兩者的結合即著名的“泰勒原理”。在西方國家,泰勒原理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基礎,它也被稱之為“目標模式”,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體驗的選擇、教育體驗的組織、教育體驗的評價。

二、泰勒原理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啟示

(一)對制定藝術課程目標的啟示

在泰勒看來,課程目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教育計劃方向,而教育計劃直接影響目標的落實效果。同時,泰勒認為,課程目標并不是一個維度的,它是多維度的,所以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如學科專家給出的意見、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本身。這也意味著,教師在確定課程目標時候不能想當然地去實施,要綜合考慮各個維度的因素,結合社會背景、時代背景去踐行[2]。一直以來,在學校教育中,升學率。就業率是“指揮棒”,是教師最為關注的要素,所以他們很少從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學生自身發展出發,更多是關注學生專業成績,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嚴重缺乏,導致學習變成了學生應對考試的工具,這樣的教育缺乏創造性與個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建立以及智力、思維的發展。但是泰勒原理則強調課程目標有多樣化的來源[3]。因此,藝術課程目標的設置既要考慮到學生學習發展需要,還要兼顧到學生心智培養,使學生在正確課程目標的引導下成為一個真正懂藝術且熱愛生活的人,基于此,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師應綜合多方面要素制定藝術教育目標,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對選擇教學模式的啟示

泰勒認為,教育的本質并非是給學生展示事物,而是將經驗提供給他們,但我國傳統教育并沒有做到這一點,甚至遠遠不夠,沒有將可用的外部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更多地是關注教師,包括他們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導致藝術教育陷入學生學什么完全由教師教什么決定的局面。這種教育方式并沒有讓學生成為主體、中心,相反,讓教師成為中心,這不利于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并未從藝術教育本身特點出發,讓學生主體作用被忽視,也讓他們的創造能力、創新思維與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違背了教育目標。泰勒原理對選擇教學模式給予了一定的啟示: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泰勒看來,教育是否取得成功要看主體是否真正參與其中并發揮自身。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給學生提供能夠讓他們展現自我的空間與平臺,這樣的理念非常契合藝術教育,能夠顯著改善其教育效果[4]。2.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在泰勒看來,學習并不是單向傳輸知識的過程,并非是教師一方面的行為,它是教師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與學生發生積極互動的一個過程。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要想辦法給學生創造環境、平臺,以此促進師生互動以及學生與環境的互動,充分發揮藝術作品本身可創造、可欣賞的優勢,給學生創設充滿情感的、優化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動機,促使他們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5]。

(三)對實施藝術教育評價的啟示

泰勒認為,評價實際上就是確定課程教學實際情況是否達到預期教育目標的過程,這個環節十分重要,教師既要注重聯系教學組織方式、課程內容以及課程目標,還要全面檢驗教育經驗在實踐中的具體作用[6]。通過泰勒原理去分析當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會發現教學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1.從整體上來看,評價的形式比較單一,而且缺乏深度和層次,教師主要采取紙筆考試形式,主要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對這方面的考核遠遠超過對技能的考核。2.課程的評價手段簡單,而且比較保守。就當前情況來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方式多是以小論文、課堂作業、開卷考試等方式進行,而具體化的藝術創作、現場操作以及口試等形式的評價方式比較少,影響了評價的效果。3.評價類型單一。當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評價以分數為衡量標準,即采取終結性評價,而缺少過程性評價,在評價時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藝術創作的領悟以及對作品的感知能力,這樣的評價不能將學生真實水平反映出來,繼而影響教育實效性。

三、泰勒原理啟示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實踐策略

(一)基于以生為本樹立科學的教育目標

通過對泰勒論述的四個基本問題可以發現,泰勒原理對學生主體性給予了高度關注,在他看來,“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是教育目標的主要來源,他認為學生是一個具有自主思維的個體,所以教師在工作中要尊重學習者并關注其主體地位,而且泰勒原理中對于教育經驗的選擇也都是立足于學生,關注他們的差異性、經驗發展性與持續性、學生自身動機等[7]。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給予其主體地位高度關注,在這個基礎上確立教學目標。首先,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進行研究。眾所周知,只有對所學習的東西有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自覺地學習,所以,在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開展調查問卷、日常觀察等途徑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然后以此為標準確定教學目標。其次,對學生的藝術基礎、思維能力等進行研究。眾所周知,學生能夠達到什么樣的高度,不僅取決于他們的興趣,還受到他們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學科基礎的影響。所以,在公共藝術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研究學生的藝術基礎、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等,在這個基礎上確定課程教學目標,避免設置的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二)圍繞課程目標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

對于教育體驗的選擇,泰勒認為教師采取的教育手段是將經驗提供給學生,并非是直接將事物給學生展示出來。所以,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在泰勒原理的啟示下應當進行創新,摒棄過去的“講解-接受”式教學方式,而是基于以生為本原則并圍繞課程目標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與環境、與教師的互動,讓他們真正參與到知識建構中,確保他們的創造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學習積極性得到發揮。例如,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圍繞課程目標設置難度適宜的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任務。經過這樣的教育,學生不僅深入理解并掌握藝術理論知識,而且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均得到培養。又如,教師可以采取情境創設教學法。在泰勒看來,學習是學習者的主動行為,所以學生并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者,教師的任務是結合實際情況給學生創造各種情境,從而給他們提供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創造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生活情境、語言情境等各種類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獲得良好的文化認知與審美體驗,從而達到課程目標。除了上述幾種教學方法,教師還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旨在讓課堂充滿活力,學生真正參與知識建構,成為受益者,有效落實教育目標。

(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把評價引入課程編制體系是泰勒原理的一大貢獻,它強調課程評價、教學組織方式、內容安排、目標制定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實施評價不能只關注個別方面的進步或改善情況,更重要的是考察事先制定的教育計劃中所有目標完成情況,這有助于進一步改善課程本身。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參與其中,對課程實施狀況做到徹底了解,從而做出在何處改進以及是否需要改正的決策。除此之外,根據泰勒原理的啟示,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實施評價的方法不能局限于紙筆測驗,所有能夠獲得教育期望行為的證據均可以用來作為評價的手段與方法,如學生參與情況的記錄、學生創作的作品、關于學生的觀察報告、訪談以及問卷調查等。因此,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充分發揮評價體系的育人價值。

四、結論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形式活潑、內容豐富,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高校辦學定位、社會環境狀況等諸多要素,從不同學習者、不同專業等角度出發制定科學且長遠的計劃,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成長成才,而泰勒原理符合現代化教育要求,泰勒針對教育本質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相關建議對于滿足藝術課程教學目標有積極作用。因此,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執教者應深入研究泰勒原理并結合該原理的啟示重新設計或優化教學方案,推動藝術教育事業發展和高校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曲涵.泰勒原理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2(13):90-91.

[2]呂敖,馬廣洲.泰勒目標管理模式下音樂院校專業教學演出實踐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9(8):158-160.

[3]李壯成.泰勒原理及其對地方本科院校課程建設的啟示[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6):117-121.

[4]曹貝貝,張書海.淺析課程實施的“預設與生成”——從泰勒原理和課程改革談起[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24-25.

[5]姜楠.新課標對泰勒原理中“如何組織學習經驗?”的發展與運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7(7):203.

[6]吳冬華.泰勒原理對獨立學院課程建設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6(28):199-200.

[7]夏婧.現代課程理論圣經—泰勒原理[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6(5):99-100.

作者:肖博洋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