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現狀民間藝術論文

時間:2022-01-27 11:40:59

導語:傳承與現狀民間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承與現狀民間藝術論文

一、徽州民間儀式歌曲的現狀分析

伴隨著勞動人民生活的各種形態的民歌,時刻都在應對艱苦的生存狀況。作為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化,在傳承與發展某些歷史遺留的文化產物時,總是遇到不同類型的困難。其中有人們改變自然規律能力的提升,勞動形式的變化,集體型勞動過程的蛻變等原因,這些原因都在影響著民歌藝術。根據筆者長期從事一些徽州地區民歌收集與整理的工作感受,總結一些關于徽州地區民歌藝術的現狀的總結體會:其一、生存環境;其二、審美認可;其三、傳播途徑;其四、形式轉變。儀式中的民歌藝術屬于歷史中的,會隨著歷史中其他事物的變更發展而產生變化。無法適應的,就會被歷史所遺忘。作為與勞動生活緊密關聯的民歌藝術,在現階段的生存現狀,令人擔憂。在排除所謂的惡劣的生存環境的主要原因以外,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問題如何在其基礎上,改變審美認可度,多渠道、多方位的挖掘傳播途徑以及注重其形式的轉變,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堪憂的民歌藝術現狀。快餐式的消費文化、后現代主義審美的非深度性,決定了目前很多保存古老藝術況味的民歌藝術必須尋找突破。并非像某些專業人士的理解,認為改變民歌的藝術,是對古老藝術的一種褻瀆。因為無法適應社會的某些藝術,也許不存在生命力。于是,在民歌藝術的現狀上,首先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平面化、片段化,也許一種最為行之有效的延續方式。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根本上去理解民歌藝術,并且也可以借助民歌其中的歌詞、旋律、結構去了解地域文化特征,借助民歌中的腔調、演唱形式等去感受當地的民俗。作為中華文化代表之一的徽州文化,有許多方面影響著中華文化的進程。這些都無不在一首首簡單的小調中,哼唱歌吟。也許最為直接的可能是作為民歌藝術典型的“傳承方式”的口傳心授,慢慢在歷史進程逐漸流失。但是各種各樣的新鮮的傳播方式,會讓它們裸露出來,帶著一身的芳香,彌漫在我們身旁。

二、徽州民間儀式歌曲發展的建議

作為民間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儀式中的民歌藝術就像一個窗口,既可以讓外界看到它們的世界,同時也可以把自身展現在世人面前。隨著時代的變遷,儀式民歌的本質、形式、功能等諸多方面都在發生著變化。在傳承發展方面,我們該如何選擇,如何取舍,一直是困擾大多數音樂工作者的問題。本著積極保護“原生態”的目的,我們應該保留著儀式民歌藝術的原始況味;本著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迎合普通大眾的審美情趣,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追尋它的改革發展,從而找到其內在的生命力與藝術性。這兩者不矛盾,但是在現實的做法上,卻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結合徽州地區的地域特色,大體總結出如下幾點:

1.利用地域優勢,開發旅游民歌,使得徽州儀式民歌藝術走向世界在中國旅游市場中,黃山作為標志性的旅游景點,成為眾多人民群眾選擇之一。如何借助黃山的旅游方面的優勢,開發民歌藝術的形式,將使得它成為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平臺。民歌視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之一,挖掘開發、包裝利用,如深圳文化民俗村,國內最早的文化旅游景點之一,各民族各地區的民俗都在這里集中展示。旅游者不再僅僅滿足于景觀旅游,而更希望通過旅游體驗全新文化,充實和豐富文化生活。于是,傳統儀式民歌在文化旅游市場中找到了一片新的生存空間。但與此同時,傳統儀式民歌也勢必根據眾多游客的欣賞習慣、經營者的要求、文化市場的規律等有所變化,以不同的面貌在這一新的舞臺上重新散發出活力。

2.借助高校課堂,進入音樂欣賞的課程范疇高校作為教學與科研并存的一個特殊的教育機構,始終對一些儀式民歌藝術的研究保持一種新鮮的狀態。在經濟騰飛的大趨勢下,雨后春筍般的高校發展開始經歷一個內省的過程。因此,作為一些地方型院校開始找尋一種地域特色辦學方向。取材于地方,服務于地方。因此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將當地一些民歌藝術引入高校教堂,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曾經有過一份關于民歌藝術的調查問卷,在被調查的264名高校學生當中,只有14.5﹪人常聽中國民歌,而選擇流行音樂的人數高達53.8﹪。這樣一個調查結果,說明大學生在生活當中的音樂欣賞能力有局限性,對音樂的選擇有共同性。加強大學生音樂欣賞課中的民歌藝術的欣賞,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歌音樂作品的準確感受和理解能力,使他們了解民歌中的文化養分,對其文化內涵有更深的體會和把握。于此同時,對推廣、發展、傳揚該地區的民歌藝術也有強大的保障。

3.融入一些音樂創作,進行一些新民歌的實驗性創作博大精深的徽州地區孕育著不同種類的民歌藝術,其內涵豐富,影響久遠。如何有效地傳承與發揚徽州地區的該種文化遺產,以及如何引發音樂創作關注點置于其中,以及如何有效地從價值觀念、精神內涵、開拓意識等諸多方面去釋析音樂(歌曲)創作的價值等,一直是筆者近期所密切關注的焦點。姑且將這種創作定位為“新民歌”。創作要取材于民歌,服務于人民。可以借助其中具有地域性代表的旋律繼續創作,使得它讓更多的人認識,例如作為安徽具有代表性的《黃梅戲》,就出現在不同藝術形式當中。甚至在某些流行歌曲當中,都出現它的影子。我們應該進行有效的新民歌的創作,向世界展現徽州文化的真正風采。

三、結語

儀式民歌的發展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徽州地區儀式民歌藝術屬于其中的一份子。如何保護、傳揚、發展地域性民歌藝術,將為新時代的儀式民歌藝術的重新認識增添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研究分析,將更加深刻地了解徽州地域文化屬性與地域風情。

作者:江偉單位:黃山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