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意義與策略

時間:2022-07-31 08:33:57

導語: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意義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意義與策略

摘要:培養小學生的美學素養是小學美術課的重要功能。在日常的教學中,美術教師不僅要聯系學生的生活,而且還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民間資源,切實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習美術、領悟美術,從而提高美學素養。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善于組織學生鑒賞當地民間資源,仔細剖析當地民間資源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民間美術創作等,這些都是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民間資源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當地民間;藝術資源;意義;策略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在2016年的工作要點中就明確提出,“切實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深入推進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和基地創建工作”。眾所周知,地方民間藝術資源具有歷史悠久、富含文化元素等特點,一直被人們所推崇。民間的美術資源取材于日常生活勞作,傳承上千年,例如青瓷、寶劍、剪紙、木器、竹編等,都是小學美術教學素材重要的來源。將地方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小學日常美術教學中,不僅能夠使學生審美視野得到提升,同時也能使我們民間豐富的藝術資源得以傳承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意義

(一)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民間藝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歷久彌堅,在當今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作者所在的龍泉市,就有兩大瑰寶,青瓷與寶劍,都是工藝與美學的完美結合,也是民間藝術現在依然發展良好的最好實例。但是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科技的力量讓人們見識到了除了民間藝術之外的另一番天地,民間藝術暫時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后繼無人是民間藝術當下最棘手的問題。因此,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將我們民族偉大的藝術瑰寶引入課堂中去,促進民間藝術在小學生間的傳播,使學生們從小對民間藝術產生濃厚興趣,推動民間藝術的傳承。(二)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審美素養。民間藝術資源來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它從各個角度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審美的感知。[1]對于藝術創作而言,民間藝術資源有著無窮的容量,直觀的形象,易于選取等特點。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資源,無一不是經歷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對于小學生的審美啟蒙和感受民族的藝術瑰寶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小學生大多8-14歲,此時的青少年正是審美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將具有簡單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的民間藝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課堂,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其無窮的想象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有著積極的作用。(三)更好地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民間的藝術資源能傳承至今,不僅僅是因為美,更主要因為是其傳遞著正能量,展示著民族積極向上的一面。如龍泉青瓷,技藝精湛、釉色絕倫、造型經典,不僅豐富和美化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換回了巨額財富,也傳播了中華文明,成為鄭和下西洋交流的友誼使者,贏得了莫大的榮譽。龍泉青瓷更是博得歐洲人“雪拉同”和阿拉伯人“海洋綠”之美譽,至今仍在法國流傳著美麗動人的中國龍泉青瓷的故事。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迄今為止全球陶瓷類唯一入選項目。這些如龍泉青瓷等民間藝術資源正如上文所講,它們所承載的無窮正能量一直引領著我們前進,將它們引入小學的美術課堂,既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價值觀形成期的孩子們人格正向發展,為其今后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策略

(一)善于組織學生鑒賞地方民間藝術資源。形象直觀的畫面總是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美術教學的特點就是形象直觀。它不僅幫助學生們容易認識鑒賞作品,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審美品位。在廣闊的民間,有著一大批非常優秀且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它們經受了歲月的洗禮,變得歷久彌堅,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日常美術教學時的素材。教師們可以利用這些素材,通過組織學生鑒賞這些作品,講解每種藝術形式的特點,使學生練就一雙“發現美、理解美”的眼睛。如龍泉就有著一大批青瓷制作大師和寶劍鍛造大師,在組織學生鑒賞他們作品的同時,也講解他們背后的故事——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創造力和審美表現,創造出了這些優秀的民間作品。這樣既使學生加深了對這么藝術的熱愛,也在無形中為傳承民族的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二)仔細剖析當地民間資源的特點。民間藝術資源博大精深,有些經歷上百年的歷史,有些則更久遠。如果只是僅僅將它們引入小學美術的課堂,單純地使學生認識這些民族瑰寶,筆者覺得這樣并沒有體現它們應有的價值。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們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民間資源,不能僅僅停留在鑒賞這一步驟,還要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其技藝,剖析其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境界。[2]如教師在介紹龍泉青瓷時,不免會講到青瓷分哥窯和弟窯,哥窯瓷器的特點是胎薄釉厚,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被譽為“瓷中珍品”;弟窯特點為胎骨厚實、胎釉青翠,瓷器表面光潤純潔,被譽為“青瓷之花”。簡而言之,就是哥窯為開片瓷,弟窯不是開片瓷。那哥窯和弟窯的叫法由來就成為了學生關心的重點。此時,教師將上文所說的哥窯和弟窯得區別一并講述,既讓學生對民間藝術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引導學生將這種文化元素整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從而提升自身的藝術創作水平。(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民間美術創作。小學生的思維最為活躍,創新性最強,美術教學切不可禁錮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創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民間藝術資源,其目的就是為了拓展學生的創作視野,讓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中獲得審美經驗,從而靈活運用到美術創作中。但光光引入還不夠,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大膽嘗試美術創作。教師們可以根據各地的情況,充分利用本地的民間藝術資源,“走出去、請進來”,組織學生去當地的一些地區參觀實踐,或者邀請一些本地民間美術藝人來學校展示。這給學生造成的藝術感染力和沖擊力是書本上簡單的圖片無法比擬和語言無法表達的。

三結束語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明天的花朵。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指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開發利用當地的民族民間美育資源,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拓展教育空間。”因此,將當地民間藝術資源引入美術教學中,既有著使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現實意義,也有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意義。

作者:李小花 單位:龍泉市東升教育集團

參考文獻

[1]齊秀蓮.優秀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結合探討[J].時代教育,2014(24):215-215.

[2]吳倩倩.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進行民間藝術熏陶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4(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