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的商品二因素特殊性

時間:2022-02-12 10:26:33

導語:藝術品的商品二因素特殊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品的商品二因素特殊性

本文作者:姜通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自然持久性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動態的、發展的、歷史的,同一種商品對人類來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先秦時期制作的青銅器物,主要用于炊器、容器、樂器、兵器等,之后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而現代人將它用于展覽、收藏和裝飾。隨著時代的嬗變與更迭,商品的有用性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而不是固有不變的,這就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動態性。藝術品同其他商品相比,其使用價值具有自然持久性。這種自然持久性主要源于藝術品審美價值(此處“價值”是指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是指客體的存在、作用以及它們的變化對于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的客觀存在性,即不論古代、現代還是將來,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只要是藝術品,其審美價值對所有審美主體來說都是永恒的。至于藝術品的文化價值和收藏、投資、拍賣等經濟價值雖具有可變性,但這些價值是審美價值的異化,不是藝術品的自然屬性。多重消費性一般商品具有一次性消費和隨著消費使用價值逐漸消失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對同類消費品,消費者只有不斷地購買才能滿足生活需要。例如,食品、藥物、電力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一次性消費品,用過之后其消費功能即喪失。其它如房屋、汽車和電器等商品雖然不是一次性消費品,但其功效也會隨著時間而不斷遞減。藝術品與一般商品不同,具有多次使用和重復使用的特性。當一個人通過交易獲得一件藝術品,不僅可供當代多人享用,還可傳給后人享用,而其消費價值不會因為重復使用有明顯改變。原因在于,一般商品是以實體形態作為被消費的對象,而藝術品雖然也要以物質實體作為媒介供消費者享用,但人們所消費的卻不是這種物質媒介自身,而是物質媒介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即使這些物質實體可能在消費過程中破損,但只要不影響其文化符號的傳達和解讀,審美價值就不會降低。

藝術品價值形成的特殊性

藝術品是藝術創作本體和物化媒介載體的統一體。[2]238藝術創作本體是凝結在藝術品中的藝術工作者腦力和體力的勞動合協能量,它是藝術工作者通過創意記錄、材料選擇、構思描繪、形象塑造、情感傳達、畫面結構、技能運用等創作實踐活動過程的體現,是構筑決定價值效應的實體,更是溝通藝術家和受眾者之間產生強烈情感的橋梁。物化媒介載體是藝術工作者在創作實踐活動過程中,運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技術手段和加工方法來呈現、傳達、反映其創作意圖、表象符號和知識含量的物質傳媒系統。因而,藝術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必然是藝術創作本體價值的獨特性和物化媒介載體價值形成的個別性或一般性的對立統一,二者關系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藝術品劃分為原創藝術品和復制藝術品,其中,復制藝術品又分為人工復制藝術品和機械復制藝術品兩類。原創藝術品題材豐富、風格迥異、一樣一件、件件不同。因其件件獨具創新、復雜多變的重要特質,在價值構成中,主要體現創造勞動的藝術本體的價值,即對藝術創作勞動的獨特性的認同,承認由藝術工作者的個別勞動時間形成價值的特殊性。人工復制的同種藝術品因其數量有限,且具有傳移摹寫、神韻再現的重要特質,在價值構成中,創造勞動的藝術本體的價值在單位商品中仍然占有較大分量。機械復制的藝術品數量巨大,千篇一律,在價值構成中,突出的是物化媒介載體的價值,創造勞動的藝術本體的價值在單位商品中包含的比重微乎其微。由此可見,原創和人工復制的藝術品的價值主要是由市場認同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具有個別性;機械復制的藝術品的價值,本體部分由市場認同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載體部分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另外,還有一類藝術品介于原創和復制之間,數量有限且創作生產周期短,如絲網版畫印制品。此類藝術品同樣能夠體現藝術水準,也有其獨特的繪畫語言,盡管具有印制復數性特點,但原創作品的精神還在,因此,它的藝術創作本體價值在單位商品中的分量應大于物化媒介載體的分量。藝術品價值的確定不能只依據藝術創作本體的價值,而忽視物化媒介載體的價值;或者只承認物化媒介載體的價值,卻不承認藝術創作本體的價值,這種以一概全的觀點往往失于偏頗,很容易產生獨特性和社會性認識上的誤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要充分承認藝術創作本體的價值,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這既是對藝術文化精華的尊重,也是對藝術工作者獨創成果的合法肯定和權益保障,同時起到創新激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和承認物化媒介載體的價值,在流通交換過程中不斷進行藝術品價格的調節,使藝術品“質價”更為相符和穩定,實現藝術創作本體和物化媒介載體的價值的統一。

藝術品價值量決定的特殊性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1]52它的確定是建立在商品社會化生產的平均水平基礎上。經由現代化數碼印刷機生產加工出的復制藝術品就屬于這種情況。而藝術創作作為一種獨特的個體勞動,很難與同類勞動進行確切比較,就好比在同一棵樹上難以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形狀,藝術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作為獨特的藝術品不能簡單地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它的價值量。[2]236藝術品的價值量只能由市場認同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當然,藝術品的價值量并不單純地由生產它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以藝術創作主體的長期探索、反復實踐等累積勞動量為依據,以偏好其創作經驗、技能技巧、才情稟賦的差異,社會風尚的影響和多元文化符號因素以及年代遠近、稀缺程度、難易風險指數為基礎的市場認同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所謂“市場認同”,是指社會認知和接受的過程,是在由商品到貨幣的“驚險的跳躍”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價值量的社會認同與價值實現。尤其當受眾者按照自己的偏好對商品進行主觀選擇時,這個過程還能激發潛藏在人們內心的感情興奮點,且具有明顯的、非穩定的個體差異狀況。所謂“個別勞動時間”,是藝術工作者為了創作該藝術品而投入的審美情感傳達、創作思維構筑、技巧手法運用和審美思辨驗證等實踐勞動所直接耗費的合協能量的勞動時間,這就決定了藝術品的品質量度、價值尺度以及實效程度。據此,在市場拍賣交易中每件原創藝術品的價格條目都非常清楚,不僅每位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不同,即使是同一位藝術家的系列作品也不同。例如,中國現代藝術家張曉剛創作的一系列《血緣•大家庭》油畫作品,其題材、風格、技巧與觀念相一致,創作時間接近,但價格幅度卻不同。這說明同一位藝術家創作的同類藝術品物化媒介載體的價值大致相同,主要是藝術創作本體的價值不同。

藝術品價格的特殊性

價格是商品價值進行具體交換的貨幣表現。在商品經濟中,就一般商品而言,商品的市場價格由于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影響,始終圍繞著價值自發地上下波動,不可能無限制地偏離價值。但藝術品的創造與一般商品的生產不同,由于其價值構成和決定因素的特殊性,藝術品的價值很難準確地計算出來。同時,藝術品作為一種人類精神文化的審美產物,無論是藝術功能意義,還是價值內在意義,都有著更深層次的蘊奧內涵,揭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展現了多元化的廣域美學空間,而這些都與藝術創作主體的學識修養、求索精神、思維領悟、技巧精湛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藝術品價格既具有一般商品相同的經濟規律,還具有與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規律,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藝術品價格難以精確定位。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本質聯系,在供求等因素一定的情況下,市場上商品價格的變動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價值的變動情況。但是,藝術品屬于特殊的商品,它不像一般商品可以用一定的勞動量表示,或運用測算模式、導向策略、對比量化等科技手段可以比較容易地制定出一個相應的價格標準。藝術品價格最終是由市場上的交易雙方認定的,而這種約定俗成的價格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同一個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就有著不同的價格;同一件藝術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著不同的價格。一件藝術品所蘊含的價值內質如果尚未被社會認可,它就沒有價格,而一旦被社會認可,并進入交易領域,它的價格就產生了,這是有價和無價產生的相對性意義。因而,時常發生價格超高、競買困難的“有價無市”和價值至上、數量稀缺的“有市無價”的瞠目局面,這無疑增加了藝術品價格定位的難度。2.藝術品潛在增值空間巨大。就一般商品而言,尤其是某些一次性消費品,其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而藝術品則不同,創作年代越久遠,對其價值活動形式和象征存在意義的研究越深入,價格自然也越發飆高,尤其是名家精品更是如此,不僅作品數量稀少,而且不可再生,其審美意境和真實跡象的內涵品質連臨摹復制品都無法與之比較。某些藝術品創作出來以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當時不被人們所接受,創作者的個別勞動創造的個別價值,即潛在價值不被市場所認同,但若干年后,甚至是創作者作古許多年后,由于消費觀念、愿望需求、市場趨勢等因素的變化,藝術品珍貴的價值內質才逐漸被社會重新認識和挖掘出來,其價格就與當初有了天壤之別。如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繪畫作品,生前僅通過其弟弟廉價售出一幅,但在他逝世一百年后卻成了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其中,他的油畫作品《鳶尾花》于1987年在拍賣中創下5390萬美元的最高價,曾被列為全世界最昂貴的十幅畫之一;另一幅作品《加歇醫生的肖像》于1990年創下8250萬美元的天價。同樣的畫家,其畫價前后卻發生了如此巨大的差異,說明創作者當年個別勞動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受市場認同,加之物以稀為貴,使藝術品潛在價值充滿了無限增值的空間。3.藝術品的價格與價值不統一。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是統一的,藝術品的價格應是其價值的真實反映;藝術品價格在質的決定性上,也應以其價值為依據。但實際情況是,對于藝術品價值內質的評判很難確定一個統一的鑒定標準,加之人為認定的主觀判斷和偏好差異,致使藝術品的交易價格與其價值之間經常發生偏離,甚至出現違拗價值規律的偶然情況。另外,藝術品市場上供需雙方之間的關系變動和經濟形勢突變也會激起價格的巨大波動,時而過高,時而過低,毫無規律可言,如圖1所示。這種市場價格與價值的經常性的畸形偏離,區別于一般商品固有的屬性和規律。總之,藝術品作為特殊商品,既有與一般商品相同的屬性,又有與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性。只有正確認識并有效把握藝術品的特殊性,才能撥開藝術品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迷霧,使紛繁復雜的價值陷阱回歸樸實的本真面目,從而發揮藝術品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