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畫角度淺談藝術創作要素
時間:2022-07-28 09:11:09
導語:從繪畫角度淺談藝術創作要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藝術創作的心理
(一)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是藝術家借以抒發自己內心情感、表達自己理念認知的媒介。藝術創作開始于藝術家的某種精神追求或者激烈的情感表達,如果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對于所接觸的事物,既沒有美和丑的感受,也沒有喜悅與厭惡的感知,對外界的事物感情淡薄,以冷漠的態度應對,也就不會產生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在進行情感表達的過程中,藝術家通過主觀處理、合理布局、精確安排,以理性來控制畫面,用思考來表達感情,以理智的形態表達出來,借以最合適的媒介組合,從而使欣賞者觀之產生情感的共鳴,藝術創作的精神在其藝術品之中也得到完整的表現。莊子云:“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藝術創作是通過不斷的處理,厚積薄發。例如,在現實生活中,陽光在不同時段照射的方向是不同的,東升西落是自然的規律。而巴洛克時期的繪畫大師彼得•保羅•魯本斯則在他的一幅風景畫之中打破常規,改變了陽光的照射規律,使光線如同聚光燈一樣從兩個相反的方向照射過來。從物體投射于地上的影子則可以看出太陽位于人物后方,人物投在地上的投影也位于后方,而人物后方的樹叢投影則位于前方,周圍的暗色成功將畫面中心農民的形象襯托出來。魯本斯運用理性的處理方法來進行畫面的表達,感性地表達出背后的寓意,引起觀者的共鳴。因此在繪畫作品之中,創作者往往要表達的是凝練過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更加強烈的情感。(二)痛苦與喜悅的交織。藝術創作過程猶如攀登一座陌生的山峰,在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過程中,前方是美不勝收的風景還是陡峭的巖壁,一切都充滿了未知的驚喜。在藝術家將藝術情思附著于紙上時,需要對表達的方式進行歸納整理,將情感濃縮于畫面之中。痛苦和喜悅伴隨著一件藝術作品的產生而充實于其中,有靈感突現于心中的驚喜,也有構思時一團亂麻的焦灼;有遇到問題時的苦悶,也有作品完成后的酣暢。痛苦與喜悅交織在一起,讓人欲罷不能。我國畫家吳冠中在形容自己的創作心路時表示,繪畫猶如分娩之痛,每一階段之中對藝術的思考和追尋猶如十月懷胎,所以畫畫最困難莫過于構思的過程。如何將現實與感情合理結合,往往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不可避免的難題,在繪畫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山窮水盡”的境地,也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正如吳冠中所說的繪畫猶如十月懷胎,而在一件畫作被“孕育”出來以后,畫家心中充斥著的是無法描述的喜悅和滿足。藝術家將各種情感編織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賦予了作品生機和活力。
二、藝術創作的過程
(一)藝術創作的來源。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除了要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還要具備對社會、自然、生活堅持不懈的探索和追求,將各種因素糅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優秀的作品。只有具備了敏銳的情感,才能在別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尋找出不同尋常的美感,用情感來體驗別人感受不到和發現不了的內容和題材,從而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屬于自己風格的藝術作品。例如,荷蘭畫家彼埃•蒙德里安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會有一段時間隔絕與外界的聯系,讓自己變得“孤獨”。雖然在旁人眼中他的舉止有些反常甚至是病態的,但這也是一種培養自己敏銳情感的方法。(二)藝術創作的中心。對于繪畫藝術創作而言,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成為想象的“動力源”。藝術創作來源于構思,而構思則來源于藝術家的想象。歸根結底,藝術創作的構思是整個藝術創作過程的中心環節。藝術家在生活中受到某一個場景或者某一件事的啟發,產生聯想和想象。當人的想象產生時,構思則負責將藝術家通過想象而產生出來的信息進行合理的篩選、組合、配置,使藝術家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形成具有個人符號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不是“胡思亂想”、沒有章法。清代畫家鄭燮在畫竹時曾經寫道:“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晨間的青竹勾動鄭燮心中的想象,從而激發出創作的情感。而鄭燮并沒有當場描摹,而是“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將心中的想象轉化成構思,將感情的抒發借以理性的控制,最終落于紙上。藝術家在創作動機的指引下,按照其潛在審美需求,進行有目的的想象,把生活中存在的素材以及日常中積累的知識進行穿插組合,變成一種較為完整的一個或者多個形象的延伸。通過構思而產生方案,較為詳細的藝術形象隨之慢慢產生出來。(三)藝術創作的完成。在構思成熟后,藝術家經過豐富的精神活動,將藝術轉化成物質形態的作品。也就是說,藝術創作就是將審美變成了審美活動并付諸物質材料上。在這個過程中,一件藝術品的成功需要考慮到形態、顏色、構圖、意境、創新性、表現性等一系列問題。一件創作的成型并不代表十全十美,而是需要藝術家進行反復的推敲、修改,重新審視,精益求精。藝術家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體驗生活,刷新自己的認知,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水平。
三、藝術創作的特點
(一)主體性。主體性是藝術創作的特征之一。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創作的主體性特征。毫無疑問,藝術來源于現實生活并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創作主體也就是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和追求;欣賞主體則通過觀賞經由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藝術品,與藝術家進行心靈的溝通。明末清初畫家朱耷通過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創作,將筆下的生物賦予人格的特征,使它們看起來充滿人性化,表情冷冷逼人。這其實是朱耷借由藝術創作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因為國破家亡而產生的抑郁憤懣之情。而后人又通過欣賞他的畫作,了解了他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使這些藝術作品的內涵得以解讀,產生了藝術價值。(二)審美性。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創作必須要有以下兩點要素:第一,它必須是在以人類為主要媒介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主觀加工,將人類的精神和情感融入其中而產生的藝術作品;第二,其產生必然要出現價值,而藝術創作的價值,最重要的則是審美性。審美性是人類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發展到現在而成為一種本能。“美”和“丑”在原始時期就有了粗糙的界定,比如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懂得利用各種野獸牙齒及貝殼,將它們打造成特定的形狀來裝飾自己,獲得審美愉悅。人類逐漸產生的審美性使得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也使得藝術美與自然美區分開來。具有豐富的內涵、能夠喚起人內心潛在的情感的作品才能夠稱之為藝術作品,這也是具有一定“美感”的作品。藝術創作是人類除了語言以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與語言表達相比更為細膩。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可以帶給觀賞者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使藝術家所要表達的“美”得以抒發擴展,發揮到最大的程度,這也是一件藝術品的成功之處。(三)創新性。藝術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創新性是其重要特點之一。藝術家們往往具有十分豐富的情感和敏感的情思,他們通過自己的心靈體驗在別人眼中司空見慣的東西,與外物搭建起聯系情感的橋梁,由心發現與眾不同的美感,使用物質材料和創作媒介運用組合,糅合成藝術作品。藝術家本身也就成為這件藝術作品產生、造成社會影響的媒介。科技的不斷進步,也不斷為藝術家帶來了新的創作資源、創作靈感和創作任務。無論在何時,藝術創作都與當時的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新的人物、新的形式、新的主題層出不窮,產生了新穎的表達手法、視角獨特的題材、引人深思的內涵、感人肺腑的情感。
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艱辛而復雜的,其中包括創作成功以后的喜悅、問題解決后的欣慰。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通過藝術家堅韌的精神慢慢糅合在一起,最終產生出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使作品獲得完整的體現。一件藝術作品的誕生不僅需要艱苦的藝術創作過程,也同藝術家本人的思維能力、成長經歷、學習經歷、知識積累、文學素養、精湛扎實的技藝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莊子集解[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
[2]鄭燮.鄭板橋書畫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李澤厚.美的歷程[M].上海:三聯書店,2014.
[4]馬鴻增.20世紀中國地方畫派綜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2003(2).
[5]許蚌.中國油畫民族化的再思考[J].藝術百家,2005(5).
[6]謝金田.中國油畫風景中的山水精神[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8).
[7]徐鳴.色彩寫生與色彩構成的教學藝術[J].教育學術月刊,2008(8).
作者:李宛蒙 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上一篇:茶壺花鳥繪畫藝術創作分析
- 下一篇:播音主持語言藝術探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