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表演藝術創作心理暗示研究
時間:2022-04-14 04:32:08
導語:聲樂表演藝術創作心理暗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表演藝術是一種再創作的藝術。無論是在日常嗓音訓練中,還是在舞臺表演實踐中,這種藝術創作永遠是歌唱者要完成的使命,這種能力的獲得也是聲樂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一首作品的成功演繹,就創作理念來說,主要取決于人的創作意識水平、生活閱歷與專業技術表現的實踐能力,這是創作的必備三要素。這與歌者是否能積極深入地體察現實生活、刻苦鉆研技術、努力付諸實踐存在著密切聯系。具體來說,在創作規律的指導下,從對作品的認識、分析、歌曲意境與情感的捕捉認知,再到畫面感的再現,歌唱肌體組織氣、力、情的運用,這兩種層面中間必須有一個可以溝通的橋梁,這就是——藝術的“心理暗示”。神奇的心理暗示,好似人類高級的“神經元”,這種“神經元”作用于人的潛意識,形成了某種思維方法,激發了我們的創作欲望。當心理暗示累積到一定極限時,便出現了我們日常所說的一種特有的“靈感”,在靈感的觸動下,調動了印象、意念和中樞、肌肉、氣息、聲帶等,整個系統一同開始工作,于是我們美妙的創作開始了,動人的歌聲出現了。
一、聲樂表演藝術創作初始的“心理暗示”
在歌唱創作的最開始,需要歌唱者在一片空白的聽覺物質空間中,用聲音的一磚一瓦建造起一座擁有美妙音響的物資大廈。“歌唱”在整個音樂實踐過程中,實質表現出了將一部作品從精神的表現層面向物質的表現層面轉化的全部過程。黑格爾曾經說過“要煽起真正的靈感,面前就應該先有一種明確的內容,即想象所抓住的,并且要用藝術方式去表現的內容”。實際是由于無意識的或有意識的想象,在暗處煽動靈感的翅膀,實現了靈感與靈感獲得者想象相一致;是創作者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想象中,獲得的“反作用”的創作心理活動。實質上就是把已經存在的“材料”加以有意識地再一次創造,形成了所謂的“靈感”,是一種關于潛在意識表象的再創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創作的“心理暗示”。往往在聲樂學習的初期,“暗示”是最常見、最有效、最易獲得的一種辦法。但在實踐中,往往由于學習者個體的不同,所達到的暗示程度也有所不同,展現出來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暗示”的存在是個體有意識的接受了某種信息,從而做出了相應的創造性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在主觀上要存在積極的心態去捕捉與獲得,它的存在要早于聲音的發起,并指揮之后的一系列歌唱行為。正是由于它細微和能動的屬性,在現實的學習中,人們往往會直接跳過初期的“心理暗示”,甚至不考慮它的存在,直接調動肌肉來控制呼吸和演唱,這樣做短時期看來似乎直接、有效,但是卻讓肌肉的控制沒有了情感來源,歌唱語言沒有了訴說的理由,“理性的肌肉”代替了深藏的情感。長久下來,聲音便出現了“僵硬”、“機械”、“不真實”,而歌唱者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機械的融入情感,接下來便是惡性循環。因為在歌唱的初期,沒有真正的意識到人類聲音的本源,沒有在歌唱藝術創作中將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初期的心理暗示在歌唱創作中起到極其強烈的“效能”。通過調動聯想、意識去激發內心情感,創造出適當的情緒。這種效能對藝術思維、心里動勢是開放的、沒有局限的,雖然形成的化學反應過程是復雜的,但在過程中我們無法感知它來時的變化,一旦心理暗示形成之后,它又在意識水平上以一種新的姿態爆發出來,心理暗示激活了特定的靈感潛意識的想象,為歌唱語言的形成提供了情感的源頭。
二、聲樂表演藝術創作之音響概念的心理暗示
歌唱既要唱聲,更要唱情,如果說用美好的聲唱出美好的情,不如說“用美好的情,去表達美好的聲”,這樣說勢必更加符合人類情感的溝通需求。常言講聲情并茂,情感真摯動人心弦,才能表現藝術的真實感。藝術真實,必須來源于生活,“真實”的歌唱從來就沒有脫離開生活,我們經常會在大海大江之濱,在雄偉壯麗的崇山峻嶺之顛,觸景生情行動于“中”而形于“外”,這里的“中”和“外”就是我們思維運動的過程。“中”與“外”相比較情況下,音樂心理暗示已存在的印象,早已根生于心里潛能意識之中,與放在案頭的具體作品比較中,案頭作品是新的,最近的。心理暗示喚醒了潛意識中思維印象,這種思維潛意識,不只在聲樂表象,聲樂教學上等各方面指導著我們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唱好每一個聲音上,也指導著我們的行動。設想一下,在我們的潛意識階段,在我們的心理暗示中,沒有一個飽滿的溝通需求;沒有一個美好的聲音形象記憶;沒有一個肌肉運動的形象認知;沒有一個氣息力度的形象感覺,只是希望唱出美好的聲音,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心中有“情”,才能唱得出來,有好的音響概念,耳朵才有鑒別嗓子的標準,才能唱出動聽的聲音,并且在實際歌唱中,這種“潛意識表象”,在腦海中想象得越深刻,越具體越好。偉大的交響樂之父貝多芬,一生中曾寫出多部動人的交響樂。眾所周知,貝多芬的后半生是在失聰的狀態下度過的,作為摸不到,看不到的音樂音響,加之耳朵又在無法聽到的情況下,卻能寫出《第九交響曲》不朽的交響樂。事實又一次證明,這正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激發了潛意識中的聲音表象,在暗示中得到與聲音“倒影”的重合,表現了心理暗示的客觀結果。歌唱的創作音響也是如此。筆者認為,心理暗示對于好聲音的獲得是應該有層次之分的,它可以分為低、中、高的不同階段。在聲音訓練的基礎階段,要在頭腦中植入“先情后聲”的理念,避免機械、“無情”的發聲練習,把每一條發聲練習都當作情感的溝通去對待,這樣做可以有效的與之后作品演唱形成無縫銜接。當唱到具體作品時,充分調動基礎階段的基本功,對其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自己的音響特色概念,進入到中級階段。作品演唱成熟后,能夠審視自己在情感和聲音中的美好與瑕疵,可以快速捕捉到作品的情感需求,并且用聲音表達出來,進入聲樂表演的高級階段。在這三個層次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發展過程中,心理暗示對每個層次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效能”,變成了自己的個性所固有的“漂亮”的音響,并牢牢地植根于潛意識的“土壤中”,實時等待下一次暗示的“爆發”和到來。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明確了美好聲音藝術形象的概念時,由“暗示”將創造的音響與美好的聲音記憶表象高度重合,身體的肌肉,力量氣息,按照給出的明確目標去運動和振動,從而達到要求的實際“效能”。
三、聲樂表演藝術創作“感覺”與“審美”的心理暗示
歌唱是歌者自身把對作品和音樂的理解,用優美的歌聲傳達出來,使人們聽道并認為是美的歌聲,聽懂了歌唱作品的主題內容和思想情感。這一過程雖然是一種二度創作,但畢竟有一個復述和創造的雙重任務。復述就是把作曲家的內心意圖與情緒復述出來;確切的說,歌者要通過“自身的、具體的”心理暗示去復述、理解、表達作品的真實意圖。形成歌唱者表現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情感的體驗及想象活動。按照心理暗示——情感體驗——多種想象的順序,向前進行推進,心理暗示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媒介。當感情集中在該作品的韻味上,這就是藝術創作的真正的核心驅動力,在這種驅動的運動中,以個體的、最“可感的”方法,創造出可聽的聲音“符號”。心理暗示過程,是創作的開端和起點,然后“暗示”在想象中不斷得到完善,作用于有關音響的大腦運動神經中樞,再到部位神經和肌肉。歌唱的實質是身體肌肉,氣體,運動振動的有機運動過程。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硬功夫”。歌唱音響表現中,心理暗示對于聽覺表象的聯想及肌肉活動,是歌唱“技巧”得以實施的內在依據。與之相比,歌唱審美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是歌唱者創作的“試金石”。歌唱藝術創作的心理暗示,存在多種品味,不同“品位”的高、低、好、壞,決定著歌唱的質量,“品位”是在長時間的生活積累中形成的,并與建筑、繪畫等多種藝術門類相聯系和融合,使得歌唱藝術創作的心理暗示“效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一)演唱時“力量”的作用和“感覺”。藝術創作中的心理暗示,作用于大腦的中樞神經,并調動肌肉“氣力”的運動配合歌唱的一系列動作。一方面,它是可以感知的。在聲樂教學中,經常遇有這樣的情形,老師總是提示學生要“興奮”起來,或者是讓學生再“深沉些”等等,這是通過一種情緒,情感,音樂語言的心理暗示調整和控制學生大腦的活力,進而調動肌肉的運動。有一句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叫做“望梅止渴”,“望梅”是一種心理暗示,“止渴”是運動的結果。由于心理活動的作用,大腦中樞神經調動腦垂體的“分泌”運動神經,在客觀和意識中達到了解渴的目標。另一方面,心理暗示又有多種表現樣式。可以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平庸的心理暗示。積極的暗示帶來的是積極向上、充滿激情的聲音。消極的暗示,帶來的是低沉的、悲傷的情緒。平庸的暗示,帶來的則是平淡與內斂。由此,我們得知心理暗示,對歌唱時生理肌肉運動的協調配合有著的重要作用。歌唱發聲所用的力,實質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支持”,它首先是由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是力決定了氣,而不是氣決定力,這種關系永遠不可以顛倒。經驗告訴我們,對聲音所用的力經過了三個過程:第一是產生力的情感來源;第二是力對呼吸的作用;第三是在前兩個過程的基礎上,認識身體肌肉的運動、振動方向感覺的規律。訓練或解析技巧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對身體肌肉、運動震動的認識和掌握的過程。歌唱是一種聲音訓練的踐行,聲效是對聲音的感性認識,而認識身體肌肉運動和振動規律,是我們對聲音的理性認識。人類的溝通需求是產生一切情感的始源,這種情感的產生是第一位的。由此,我們知道肌肉本身在發聲訓練過程中不應是第一位的,而是第二位,甚至第三位的。第一位的東西應該是人的主觀感受和情感,有了這些主觀感受和情感,才能為下一步的力量做好鋪墊,單單靠肌肉去調節力量和呼吸,是反其道而行,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當我們認識和把握了歌唱的第一位——技巧,我們的聲音聽起來便不再是空洞的、沒有思想的。在教學中,常遇到一種有趣兒的情形。有的學生前一節課準備的很好,問他為什么?他可以談出很多正向的感覺。幾天后又一次上課,感覺就力不從心,再問他為什么?他回答,“這是照上節課的感覺唱的”。前節課有唱得好的一種感覺,后節課還用這種感覺唱,為什么就唱不好了呢?這里使他沒有唱好的真正原因,究其根本,是呼吸控制沒有從有意識的肌肉動作轉移到無意識的神經沖動中去,他只記住了身體肌肉運動震動的感覺,卻忽視了首先要控制的是想象和情緒。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沒有正確認識和掌握“第一位”的東西;只是單單一味地使用身體肌肉,光憑“力量”得到想要的聲音和情感,這是不可靠的。由此可見,什么是過硬的功夫?——技巧。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掌握一種技巧,絕非僅僅是我們一般理解那種純粹的“肌肉運動”。實踐不止一次的告訴我們,在音樂旋律、歌唱語言的心理暗示“效能”中,激活或勾起了我們潛意識中的想象,盡管這種潛意識中的想象可以是短暫的,或者是延長的,但它一定是廣泛的,極其豐富的,可以調動你的情緒,而且不斷的使你為之感動,由此我們說一種“技巧規律”,它一部分來自于具體的個體的心理因素,一部分來自于生理肌肉運動因素,兩者是統一的也是不可分的,合成了一種接受心理暗示的美感,并支配潛意識表象生成的藝術活動。(二)、歌唱“藝術”的心理暗示“效能”取決于審美觀。人的心理暗示的豐富性、廣泛性,來自于廣博的社會生活積累與實踐,作為一種心理暗示,包括有音樂暗示,語言暗示,食物暗示,情景暗示等多種,心理暗示是可以開發、選擇和創造的。心理暗示的形成也不單單是個人主觀努力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才能不斷的強化特定的心理暗示方法,我們學會心理暗示,利用心理暗示,對人聲美感音響的揭示,實際上取得了個體欣賞水平的提高。我們知道后天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三觀”,從而也形成了人們的審美觀。審美觀念,實際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反應,是人們理性的一種表現。有什么樣的思想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藝術審美觀,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是人們鑒別聲音的試金石,是人們衡量藝術作品的準則。人們都是用自己的審美去評價事理的,符合他的審美觀的聲音或者藝術作品,自然認為是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由于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水平不一,視野的寬窄,審美觀念也自然不同,存在高低之差。誠然,審美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人們的生活環境改變了,當人們接觸到新的更好的事物時,審美觀也會跟著慢慢產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究自己的審美觀,符合科學的、客觀的實際要求,緊跟時代不斷修正審美觀念,擺正審美價值取向。在音樂欣賞審美的過程中一般表現為,理性與感覺的統一,欣賞水平與審美取向相一致。總是有兩種情形,其一是觀眾憑直覺接收到音響中所包含的美感,無須用理性的方式去對音響進行分析,單憑直覺完成對音樂審美判斷。其二是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通過曲調和歌詞聯系起來,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人聲結構中所包含的審美價值,得到審美體驗。上述兩種情形在審美中總是結合在一起的,形成了完整的音響審美結構。使觀眾真正聽到或者似曾聽到熟悉的歌唱音響,似乎在哪里聽過?并被這音響所感動,這就是我們經常俗稱的“接地氣兒”,更接近了廣大的受眾群。在欣賞中的直覺可以沖破舊有概念的束縛,把美麗多彩的音樂帶到觀眾的心底,欣賞中“直覺方式”和“理性分析方式”同時進入愉悅的狀態,體現了“直覺”與“理性”的統一。實踐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歌唱的藝術創造與審美的形成有著極其驚人的一致性。我們必須強調,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歌唱理性技巧的掌握不可否認是非常重要或者說是具有決定性的。但相比“理性技巧”更重要的是,歌唱音響創作中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歌唱無法感動人、教育人、愉悅人。成功的歌唱者必須使他的作品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在自己的心中喚起一種使命感,在人聲音響與歌詞、旋律的融合中,充滿藝術使命感的歌唱意識和細膩、豐富的整體感覺正是歌唱表現中的靈魂。“靈魂”在歌唱音響表現中往往都是下意識的,它首先是通過音響的直覺來感動欣賞者,然后告訴人們如何將樂思聯成一個整體。細膩地表現出如何處理樂句字眼兒的輕重、快慢,如何延長某個音符,以及停頓。然而,這些表現上的處理記號,是不能或者說無法完全在紙上標注的,因為它們是活性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具備審美觀的歌唱創作,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對心理暗示的激發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英】克里斯廷•林克萊特.釋放天然嗓音[M].彭莉佳,譯.文化發展出版社,2017.
[2]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3]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6.
[4]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聲樂教研室.聲樂表演基礎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作者:韓麗書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戲劇影視學院
- 上一篇:東北方言在表演創作的藝術感染力
- 下一篇:川劇表演音響效果語言藝術處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