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易藝術歌曲的特點

時間:2022-04-13 09:22:44

導語:陸在易藝術歌曲的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陸在易藝術歌曲的特點

摘要:陸在易是一名當代杰出的作曲家。他借鑒傳統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樂的精華,創作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藝術歌曲,在中國樂壇享有盛譽。陸在易的藝術歌曲,歌詞平實、含蓄深刻、流暢,具有濃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質。同時,還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魅力,是美學與音樂結合的典型,有很高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思想;伴奏藝術

1陸在易簡介

陸在易(1943年—)是我國當代作曲家,在合唱和藝術歌曲領域的創作尤為卓越。在新時期2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持之以恒的關注和哲理審視,成為他為之不倦的主題。其創作風格也完成了由充滿青春浪漫氣息的陽光歌者向著具有深沉悲劇意識的憂患詩人的歷史性轉型。作為對藝術歌曲和合唱創作矢志不移的孤獨行者,他在各種世俗誘惑面前始終保持高潔心態和執著追求,默默而頑強地走自己寂寞的路。他又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創作事業永懷一顆虔誠的心,強烈的精品意識催發他用嚴苛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每個作品。這就是陸在易,一個胸懷偉大的音樂詩人。

2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創作過程

對陸在易先生的藝術歌曲創作進行研究與探討,如他在藝術歌曲集《我愛這土地》的后記中所言:“目的只有一個,即與熱愛演唱我國藝術歌曲的歌唱家們交流,并接受反饋,以總結經驗,繼續嘗試和努力,為藝術歌曲這一聲樂題材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獻出我的微薄之力。”同時,對促進和繁榮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具有積極的意義。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情感豐富、內涵深刻,且具有濃郁的民族性格和抒情氣質,特別是他的藝術歌曲更是獨具一格。

3陸在易藝術歌曲的音樂分析與創作特色

3.1詞的選擇

歌詞的選擇是體現作曲家審美傾向的標志。陸在易在藝術歌曲歌詞的選擇上,都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大眾化的、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淺顯易懂的歌詞,并充分利用“文學性語言可解性優勢,在音樂語言和風格范疇內引進易解性概念”。例如,《祖國,慈祥的母親》選自我國著名詞人張鴻西的詞,這首歌的歌詞通俗易懂,感情真摯醇厚,曾經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眷戀與熱愛。又如,《我愛這土地》,這首歌的歌詞是艾青的詩作。艾青的詩歌常常把個人的悲歡與時代的悲歡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比較鮮明有力地傳達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詞中發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感人傾訴,更證明詩人是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融為一體的。

3.2旋律的特征

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在整體上追求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完美結合,在借鑒傳統作曲技法(特別是后期浪漫派)的基礎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風格。(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濃烈的抒情性。藝術歌曲的旋律寫作著力揭示歌詞的詩情畫意、委婉起伏、刻畫入微,無論是抒情性的或敘事性的旋律都傾注了作曲家的感情體驗,強調內心世界的表現。在聲調、韻律、換氣等方面力求體現詩歌的美感,起承轉合,抑揚頓挫,層層鋪展樂思,恰當處理高潮,使結構顯得頗為嚴謹,既不單調又不煩冗,達到動人心弦的藝術效果。音樂藝術的情景交融,無疑是作曲家主觀情思與客觀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結果。例如,《橋》中“水鄉的小橋姿態多,石頭縫里長藤蘿”,“姑娘挑藕橋頭歇,老漢送糧橋下過。”這每一句都是一幅風景畫。其看似寫景,其實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詩意綿綿,無論是抒情性或敘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體驗和他對音樂中的文學歷史和審美境界的深刻理解與追求。(2)音樂的地域性特色。《橋》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聲調式骨干音的運用,形成了婉轉的旋律。《橋》的旋律具有濃郁的地方民謠風格,江南民歌的韻味濃厚。曲作者受上海地域性民俗文化影響,特別是江南吳語地域的方言系統,生活習俗,民間“俗樂”(民歌小調、器樂、說唱、戲曲)等因素。民間“俗樂”的地域性特色,同樣也呈現在上海的道教音樂之中,如旋律的進行婉轉曲折,旋律沿著五聲音階婉轉地級進。下行級進的la-sol-mi-re,sol-mi-re-do,mi-re-do-la等;跳躍性的mi-do-la-so等。滬書東鄉調是上海道樂的一種,東鄉道樂的器樂以細樂為主。《橋》這首歌曲有上海地區的調子,某些音調上加上江南的調子。(3)旋律中裝飾音的運用。歌曲中常用的裝飾音有倚音、波音、滑音等,在一些樂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樂更有光彩和韻味。《橋》中有7處裝飾音,這7處都是倚音。第1,3,5,7處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輔助型復倚音裝飾,第2處是小三度的裝飾潤腔,第4,6處是大二度的裝飾潤腔。江南民歌講究倚音裝飾潤腔,《橋》中裝飾音的運用在江南民歌中經常可見,就結尾處的倚音使曲調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圓滑、上口。《盼》中有兩處用了波音,起到強調的作用。《我愛這土地》里多處用了下滑音,在歌詞“愛”“得”兩個字之間用了下滑音,充分表現作曲家對土地深沉的“愛”及發自肺腑的濃烈情感。裝飾音在我們的民族聲樂作品中運用廣泛,其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

4鋼琴伴奏特點分析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有人稱為“鋼琴與歌聲的二重唱”。鋼琴伴奏與歌者從同一基點出發,對演繹的藝術歌曲進行對話,把握詩詞的內涵、歷史背景、語言規律、美學定位、音色特點等,取得一致認識,達到內心的融合,共同攜手進行表現完美的藝術。陸在易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織體非常講究,他藝術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時思維并寫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構思嚴謹,嚴格遵循藝術歌曲伴奏的美學規律,將器樂和聲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下面以《橋》《我愛這土地》的伴奏為例來分析。《橋》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連續的幾個琶奏,共11小節,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畫面,仿佛讓我們置身于小橋流水的畫景中。人聲進入伴奏很簡單,旋律長音時,鋼琴伴奏給了一個補充。結尾處的伴奏也格外新穎,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聲部附加三連音,連續三連音的使用,給人一種意味深長、意猶未盡的感覺。人聲雖然結束了,但伴奏并沒有匆匆結束,像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江南墨水畫。陸在易的藝術歌曲伴奏手法細膩、和弦運用多樣化、完美的音型與張弛有度節奏,真正體現出伴奏與人聲的完美融合。《我愛這土地》該曲容量大,情感表現豐富,內涵深刻,鋼琴伴奏非常講究。前奏用了9小節,開始是和弦的運用,猶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六連音的運用。六連音的連續使用,營造了一種連綿、如流水的視聽感覺。

5結語

對藝術有著執著追求的陸在易,在藝術歌曲領域辛勤勞作,其藝術歌曲完美地與中西音樂融合。其作品始終表現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他的藝術歌曲體現了強烈的個人印記及時代精神。

作者:張建華 單位: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135.

[2]李晨.路在易藝術歌曲《橋》的鋼琴伴奏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05):1-5.

[3]王慧琴,李彥榮.談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創作[J].中國音樂,2007(05):1-3.

[4]崔錦蘭.鄉土情誼濃,真情感人心——析《我愛這土地》陸在易意思歌曲選[J].人民音樂期刊,2007(02):1-2.

[5]許自強.歌詞創作美學[M].首都師范出版社,2000:6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