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作品《小背簍》藝術風格分析
時間:2022-07-31 04:00:42
導語:聲樂作品《小背簍》藝術風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背簍》是一首典型的新時期經典民歌,具有濃厚的湘西風格,作為湘妹子的宋祖英以湘西人的身份完美首次演繹了《小背簍》,并一直被人們所廣為傳唱,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通過對《小背簍》藝術風格的分析,將進一步了解湘西文化,從而更好地弘揚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特質。
一群在湘西大山里把冰棒放在背簍里的土家族苗族大媽、背簍、吊腳樓、深山、溪水、趕場、河灘……這一連串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幅典型的湘西“邊城”風光景象,這也正是《小背簍》所呈現的清純畫面。由歐陽常林先生作詞、我國著名作曲家白誠仁先生作曲,1990年由宋祖英把這首散發著濃郁湘西氣息的原創聲樂作品帶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并深深打動了全國觀眾的心。
一、《小背簍》的創作背景簡析
詞作者歐陽常林先生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創作的《小背簍》歌詞樸實無華、親切動人、形象鮮明。體現出歐陽常林先生創作思路的藝術獨特性,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切熱愛之情,他深深喜愛著這片土地,且對湘西人民生活現狀了解細微,對童年幸福生活的歌頌和美好回憶。曲作者是我國著名作曲家白誠仁先生,四川成都人。自從1955年10月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團工作起便扎根湖南這塊具有濃郁民族音樂的土地,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全身心地投入這片熱土,進行創作,深入侗鄉、苗寨采集音樂素材,踏遍三湘四水,在充分吸收民間歌曲豐富養分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投入到創作之中,創作出一首又一首唱響全國的湖南民歌。在他五十余年的創作藝術生涯中,白誠仁先生更以“伯樂”的眼光挖掘培養了何紀光、宋祖英、吳碧霞等一大批湘籍歌唱家。他是第一個開采出湖南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富礦創始者,《小背簍》就是他其中的一部經典原創作品。進入1990年初,正是中國飛速發展的時代,音樂的傳播媒介在這種大驅勢的浪潮中得到不斷提升和壯大,從當時單一的卡帶、錄音機、磁帶、錄像帶到有聲影像的黑白電視機、直至現在普及千家萬戶的彩色電視機、CD、DVD等的出現,促使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創作作品實現全屏效果。由湖南湘西大山走出來的鄉妹子宋祖英,以一曲《小背簍》使人們對民族風格歌曲開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新的認識,又重新回望過去的田野生活,重溫對親人的情感記憶。正式進入90年代后,廣大的歌曲創作工作者,多以歌頌黨、歌頌偉大祖國,以及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念為主要題材,它一直為我們偉大的黨精神文化傳遞的形式之一,同時激勵著廣大人民懷著一顆赤熱的心投入到火熱的現代化建設之中。它也是民族精神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隨之進入高速發展的多元化交織時代,廣大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大步提升,除了陽春雪的“西洋貨”、當時時髦的輕音樂、流行音樂,更需要民歌的“民族精髓”。《小背簍》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時代背景下創作而成的,它是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小背簍》借助動人形象的歌詞,描繪出湘西人民的生活的美好景象,媽媽的小背簍是貫穿全曲的主導線,小背簍是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小小的背簍啊裝的是滿滿的愛與情,這是一首典型的民歌風歌曲,風趣生動、具有兒童般的語言特征。用第一人稱的手法,真實、生動形象地敘述了童年時期幸福快樂的生活,抒發了對家鄉及母親無限的思念。旋律特點是典型的湘西山歌風格,曲調清新、起伏流暢、委婉悅耳,詞曲的完美結合是山歌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呈現了最美湘西的壯麗景色。
二、《小背簍》的曲式結構分析與演繹詮釋
首先從曲式結構方面來分析:是由“呈示、對比、再現”三段體結構而完成。全曲描述了一段樸實純靜的童年美好回憶場景。在作品引子部分采用了以柱式、和弦、分解和弦音型的級進入為前奏,并在加有輕快活潑的和聲主旋律線條中,表現出極為溫婉幸福而愉快輕盈的音樂形象。充分展示出整個作品在創作體裁上的音樂發展動力。在每個樂段中基本采用了非等長與非完整的音型結構的樂句及樂節組成。形成作品的豐富內在張力和深度內涵的場景再現。在曲式結構上即靈活又平衡舒展,凸顯出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即作品本身散發出的文化品位和藝術魅力。第二是從調式上來分析:它是屬帶前奏加尾聲的三段體曲式結構構成。采用了我國民族調式中的#F羽調式,優美動聽的旋律中,滲透出勤勞的湘西土家族、苗族媽媽身背“小背簍”的“晃悠悠”甜美幸福之感。當聽到這個音響效果時,會自然的聯想到一位背著背簍的苗族媽媽正在彎延的山坡上徒步跋涉的喘息情景,從容而自然。在音樂中自然地引入裝飾音、變化音,調性轉換十分豐富,充分表達了主人翁復雜變化的內心世界,對音樂的進一步展開達到了預期的藝術效果。第三從旋律上分析:有著極為淳樸甜美,凈化心靈之感,音樂情感表達的手段采用得當,恰如其分,音樂線條發展中描寫出小小背簍世界的勤勞與樂觀,淳樸與善良,此曲通過采用了我國民族五聲羽調式特點,同時還借鑒了湖南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中的變化音運用并多處加入了較強的色彩變化音:“#1、#5、#4”,使得旋律線條,在甜美、純樸、親切動人的基礎上,顯得更加委婉流暢、多姿多彩。最后從作品的節奏上來分析,創作者為了充分表現出自己的創作意境,表現出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巧妙地運用了各種不同節奏時值的休止符,音樂情境中恰到好處的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奇妙意境效果。節奏明快舒展,表現了童年幸福甜靜的歡樂時光。無認從音型設計、調式調性、節奏運用,還是曲式結構,旋律線條等方面來看,都能深深感受到這部具有濃郁土鄉氣息的藝術創作作品,它的完美設計與精湛技藝,無論是藝術風格、音樂形象,還是審美感受,都給我們廣大觀眾以清新脫俗的感受。作品《小背簍》作為一首經典的創作作品被很多演唱者所傳唱,在對《小背簍》進行二度創作中,以湘西苗族人民大山生活背景為出發點,以其審美屬性為基本點,讓聽眾通過對苗族藝術描寫的視聽感受,通過運用聲樂演唱進行情感層面的解讀。《小背簍》在演唱處理上對演唱風格的把握要求:聲音明亮、真實,自然、淳樸。第一段演唱時要求力度不需太強,保持中速。第二段在整首歌曲當中的一個小高潮,在這段演唱中聲音的流動性需要自然平穩。緊接著兩個襯詞“喲”的出現表現出一種對母親的感激回味之情,此時無法用言語表達,隨之引發出了全曲的音樂主題思想,也是抒發感情的關鍵樂句,要求對情感的表現處理把握非常重要。第三段重復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唱時以情托聲、聲情并茂地表達歌中意境,當演唱到高音處“媽媽”這句時是全曲的最高潮處,應運用豫劇中的抖腔,保持圓潤甜美的音色,力度上從弱到強,從遠到近,唱出心中的思念和深情。
三、《小背簍》的曲調韻律與意蘊
所謂湖南風格的作品創作,是需要詞曲創作者通過充分吸收湖南傳統民歌歌詞和音樂素材或借鑒湖南民間曲藝及戲曲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再利用現代作曲理論專業技巧將傳統民歌詞曲加以改編創作和發展,才能體現出賦予其新時代的特點而創造出的一種新型的聲樂作品。這些創作作品在曲調上既保持了湖南傳統民歌的特色和韻味,又融入了當下現代音樂元素,使得音樂結構形式、音樂形象、意境表現等方面才具有更新的創意。一首曲調的風格決定賦予曲調怎樣的靈魂,將歌詞所需表達的意義包含的豐富情感和曲調的韻味準確地通過感性的聲音表現傳達出來,是曲調風格所要追尋的。中國民歌風格各異,千姿百態,其中湖南民歌獨占一方,湖南風格民歌的特點時而高亢、時而婉轉、時而詼諧、時而潑辣,曲調清新脫俗、別具一格。渾厚嘹亮的山歌,優美抒情的小調等等,其曲調風格曲體多種多樣,百花齊放。《小背簍》是一首具有典型的湖南湘西風格的原創聲樂作品,曲調清純甜美、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湘西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山巒重疊,溪流眾多,居住著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特有的地域形態創造了《小背簍》的獨特音樂曲調韻律。作品《小背簍》樸實無華,形象鮮明,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具有作曲家自身的創作意圖,它是民族與時代的結合。第一樂段旋律優美,節奏張弛有力,形象生動的刻畫出童年的我,天真地坐在“媽媽”“小背簍”“晃悠悠”的調皮、可愛、美好的愉快情景;第二樂段是對童年幸福生活的贊美,讓人沉靜在甜靜的幸福童年回味之中。《小背簍》它作為體驗與祈愿的表達藝術,自然而然的從原本意義上聯系著自己的“鄉土”,有著獨具內涵的鄉土情結。歌曲結束句中巧妙運用的襯詞:“噢!噢!”,仿佛是將沒有說完的童年趣事用一種特殊的最原始的感嘆抒發出來,那是對故鄉的無限眷戀,對母愛的無比贊頌。
四、《小背簍》的演唱藝術內涵
作為湘西土生土長的宋祖英,在演唱《小背簍》的藝術處理上,無疑表現出她對家鄉的無限贊美之情,她的歌聲富有湘西特有的靈性,情感的表達真實而質樸,不但準確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內涵,而且能鮮明地表達出濃郁的湘西民族風格的地方特色。她用心感受、用情揣摩,把心中的親情、鄉情融入到演唱之中,在技巧上宋祖英做到了聲斷氣不斷,以情托聲,美妙動聽,充分展示出她獨特的演唱魅力。在作品中有多處巧妙運用了代表湘西特色的裝飾音,使作品更具有湘西民歌的特色韻味和魅力,也是這首歌的難點之處。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它將歌曲中“嘗呀野果呦”中“呦”的下滑音唱得圓潤連貫,輕巧自如,悅耳中透露著絲絲調皮,還有“溪水邊”、“小手呦”、“逛了”、“大世界”等詞句中的下滑音均演唱得無衣無縫,恰到好處,讓人聽了舒心悅耳。“頭一回趕場”中“趕場”兩個音運用了跳音,表現出無比愉悅的心情。“看了賽龍舟”的“看”字,這里是一個六度的大跳,宋祖英在演唱中演得準而穩,表現出她扎實的演唱功底,這與她這個湘妹子天然的嗓音條件也是分不開的。宋祖英把握住了歌曲整體的情緒走向,聲音韻味悠長、真實自然、明亮清脆、聲情并茂。最后那句“甜在我心頭,噢噢!噢!”尤其是高八度的地方是全曲的結束句,宋祖英此時的聲音清晰而明亮,仿佛在緩慢地訴說著純樸的母愛。音樂漸漸接近尾聲,她的歌聲悠然回蕩在幽靜的山谷里,是對童年的回憶,對母親綿延不斷的思念。宋祖英與《小背簍》淋漓盡致的完美結合,使《小背簍》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宋祖英成為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民族歌唱家。《小背簍》這首作品是詞曲作者傾心創作,通過演唱者精心二度創作,共同呈現的一部經典藝術作品。音韻格律、遣詞造句方面造詣精湛,演唱技巧上也獨具特色,鄉土氣息和民族風味濃郁,使該作品獨特性得到完美呈現。對于音樂藝術的表達,作品所要呈現的風格與意韻,都需要我們用心去揣摩,用心去歌唱。演唱一首作品,首先需了解該作品的背景及表達的藝術風格,要全身心的融入其中,感受歌詞意義,加強自己對作品的解讀,才能聲情并茂的進行演唱,表現出其藝術內涵,是每一位聲樂演唱者所追求的,也是我們今后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作者:陳哲 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 上一篇:“古韻壺”的設計美感與藝術風格
- 下一篇:數碼創意攝影藝術的意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