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劇唱腔藝術風格研究
時間:2022-06-19 03:56:38
導語:瓊劇唱腔藝術風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掌握雙音腔、三音腔、多音腔、裝飾音、倚音以及虛字襯韻等是美化唱腔旋律的手段。這個要素的掌握和使用,有些是有章可循的(唱腔曲譜上標明的),有些則是靈活掌握和個性突顯的。如曲譜上標明的,就要按其音程和旋律的路線圖完整地沿線行腔。而對唱腔曲譜上沒有標明的,則要根據字詞聲調的調值和尾韻音予以貼切的順延,或根據自己聲音的特點和特色予以“裝飾”和“墊韻”。如:︱753︱24—︱,大人喂如純粹按照曲譜上的音高去演唱,聽起來就成了“懶人喂”,這就錯表了唱詞的原意。故演唱者應該根據“大”字的聲調調值,分別在“7”音前加上裝飾音“6”,在高音“2”音前加裝飾音“7”,這樣唱起來不但給人聽清楚和明白了唱詞的準確意思,也美化了唱腔的旋律。再如:︱5753︱243244︱1244767︱5—︱,原是小姐到啰嚇書房如完全按照曲譜上演唱就顯得單調古板,且有些字詞還容易被人誤解或聽不清楚。這樣的情況就要依靠演唱者根據字詞的調值對其進行或上或下的倚音襯墊,并運用雙音腔、三音腔、多音腔的美化。故上述譜例在實際演唱中應作如下完善:將單音腔變成多音腔,再將“到”字音符的上加倚音以墊飾,并在其后面的多音腔用上虛字“啰”音,接在用上虛字“嚇”音行腔,這樣演唱出來不僅讓人完全聽明白唱詞的意思,而且旋律更有色彩、美好動聽了。在一般的情況下,其拉腔大多使用字詞的韻音過渡和銜接。
二、瓊劇唱腔的伴奏特色
戲曲的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這早有定論。這也說明了戲曲表演中“歌”是處于首要地位的,而“歌”者,在于“唱”。從戲曲音樂上來講,舞臺上人物形象的塑造,鮮明性格的刻畫,故事情節的發展,矛盾沖突的展開,劇情高潮的推進,都是通過優美的唱腔去體現、去展示的。所以說,地方戲曲音樂的伴奏主要在于唱腔伴奏。唱腔伴奏也即伴腔,其手法也比較多,如包腔、跟腔、托腔、墊腔、襯腔、帶腔、簡腔、保腔、色腔、追腔、重腔,以及包中有帶,帶中有跟,跟中有托,追上又襯,先棄后重,重后再包等。托腔。一般地說,演員的唱腔與伴奏的音樂線條是不同的,但每句最終的落音卻必定要相同。處理好托腔的要求,是伴奏時要緊跟著演員的唱,奏出抑、揚、頓、挫的準確節奏,營造強、弱、緩、急的情緒氛圍。保腔。戲曲界有句行話:“臺上失誤臺下幫,演員有錯樂隊保。”由此可見,這個“保”字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出中,時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特殊情況,如演員忘腔脫板、忘記臺詞等。這就要求在演出中每個樂手都要全神貫注,在伴奏中注意配合好演員演唱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一旦出現此類情況,樂隊的每位樂手都必須能夠隨機應變,如在伴奏中根據不同的情形,或用跟腔連帶,或用過門音樂彌補,或重復某個上句或下句的旋律挽救,或用鼓介提醒,使演員不至于因偶然的一點失誤而影響情緒,避免出現更大的失誤,迅速地把已出錯的局面挽回來。襯腔。從傳統的伴奏來說,因瓊劇藝術是一個以唱為主的劇種,因此每當演員行腔較為簡煉之時,樂手伴奏旋律時往往會增加一些華彩的裝飾音符,以達到唱簡伴繁的效果。墊腔。墊腔的目的,一是在于使樂句更為流暢,二是填補演員在演唱中呼吸處和句末處的空檔。因此,于唱腔的短暫間歇時,在上下句之間及句末處,伴奏應就勢介入簡單的小插句作輔墊,既起到將相間的詞、情緒的連續性和情感的交流融合連綴起來,使得樂句更為流暢,又達到裝飾性的效果。簡腔。對于速度較快、情緒激越、一字一腔的唱段,樂隊伴奏只按唱腔的骨架音,用分解和弦式樣的音型來加以表現即可。這種伴奏,旨在講求音樂旋律上色彩性的效果,以達到唱腔上的豐富性。帶腔。一出劇目中,不僅會有重場戲、高潮戲的出現,通常還會有幾個小高潮。一場戲中,也大多會有幾個小層次的處理。每到這個時侯,演員的情緒也會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醞釀得比較飽滿。也就在演員開唱前,樂隊以簡潔有力的形式一下子帶出唱腔,或者是在鑼鼓過門之后,緊接著用幾個音符推出隨后的唱腔。帶腔所占的時值不長,大都在一兩拍之間,但要求精、準。包腔。這種手法主要用在樂句的頓逗之處,以及樂句的句結之處,使唱腔的起伏層次更加分明。一般地說,包腔所占的時值都比較短,一般不超過兩拍,而且包腔的結束音與它所包承的唱腔落音必須相同,以示句段清楚。跟腔。領奏樂器緊貼唱腔,要求平正嚴謹,不帶華彩,輕重徐疾相一致,與人聲交融在一起,著意于用樂器的音色潤澤唱腔。其余的樂器,即按各自的性能稍作發揮,但絕不能有喧賓奪主之處。這種手法運用得當,可以讓觀眾充分地領略到演員的演唱風格和演唱特點。棄腔。演員先行用清音開唱行腔(即干起),樂隊隨后才在適當地方插入伴腔或奏過門。追腔。多數是后于唱腔一拍,用追循的手法跟上唱腔以增加情趣。重腔。在演員行腔之后,樂隊緊接著重復唱腔一次,可以依樣重復,也可以變化重復,如壓縮、延伸或加華彩等。在伴奏中,重腔手法應用較廣,隨處可見。
綜上所述,要唱好瓊劇板腔,就必須掌握海南話的語音,熟悉雙音腔、三音腔和多音腔的運用,并且要把握好音準、節奏、強弱、情感的處理以及樂隊伴奏的基本手法和規律。只有這樣,演唱“瓊劇板腔”才會出口成曲、字正腔圓、優美感人。“唱戲不貼調,害人難吹簫,琴弦斷完了,鼓槌打翹翹。”這是流傳在海南民間的海南話諺語,意為唱戲音調如不準確,就會給人以很難配合與協助的尷尬。又有道“不知長短輕重,胡攪蠻纏亂碰”,說的是唱戲如踩不準節奏和不分強弱,就像人走路或跳舞一樣缺乏規則,就會給人產生胡蹦亂跳的“逆反碰撞”感覺而難以接受。唱戲如不理解和領會唱詞意思、人物性格及腔調的風格與特點,就不能準確地傳情達意,給人以美的感受。因此,瓊劇演員要重視和加強視唱練耳的訓練,多聽音樂并帶樂伴唱,依托節拍器或多走正步訓練節奏感,并加強語文知識的學習,提高文化水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領會唱詞的意思和情感。
參考文獻:
[1]梁明江.海南方言說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作者:鄧群堅 單位: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
- 上一篇:詠嘆調藝術風格和演唱解析
- 下一篇:梅山紙馬藝術風格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