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詩歌與書法藝術分析
時間:2022-08-29 04:33:04
導語:文徵明詩歌與書法藝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徵明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書畫詩文方面無一不精,人們都稱其是“四絕”中的全才。其詩效仿白居易、蘇軾二人,文章跟隨吳寬學習,書法早期學師李應禎,后又廣泛學習前朝的名跡,篆、隸、楷、行、草等方面都有深入,尤擅小楷。在詩文上,同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文徵明詩歌與書法藝術對后世來說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值得后人研究學習。
關鍵詞:文徵明;家學淵源;詩歌;小楷書法
一、文徵明的家學淵源
在中國文學中,家學淵源一直都是非常重要且直接的繼承關系。對于文徵明來說,他的父親和祖父對他的人生道路,書法道路,文學道路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文徵明是在一個武官家庭中出生的,父親文林在當時高中進士,成為家族中的首位進士,擔任永嘉縣縣令一職。在任期間,他關心百姓勞苦,為官清正廉潔,真心實意為百姓服務,有“卻金亭”的美名。文徵明在小的時候除了有些反應遲鈍外,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忠厚老實的形象。7歲時,文徵明還不能說話,但文林一直認為他是大器晚成;11歲時,文徵明開始說話,就讀外塾。在文徵明小時候,父親出外為官,他就一直跟在身旁,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方方面面都潛移默化地受到父親的影響。同時,文林所結識的吳中友人,基本上都是文徵明后來跟隨的老師,比如劉玨、沈周等,這些人都對文徵明的成長起到了或大或小的作用。在文徵明的教育方面,他的父親文林起到了很重要的啟蒙影響。再來說文徵明的祖父文洪,在成化元年期間中了舉人,后又上禮部中乙榜,授淶水縣學教諭。文洪精通易學,愛好歌詠,擅長詩文,受他的影響,子輩文林二人也好文擅書,自然孫輩的文徵明亦是如此,故而奠定了深厚的家學淵源。
二、明中期文徵明詩歌研究
(一)文徵明詩歌于吳中詩壇的地位。文徵明的詩文效法宋朝及唐朝中晚期,融合了數家所長,比如陸游詩文的工整、蘇軾詩文的文人意趣、白居易詩文的高雅、柳宗元詩文的幽靜等。除此之外,還有文徵明個人的情趣融合于詩中,形成了“雅飭之中,時饒逸韻”的詩風,這些足夠證明了明中期文徵明在吳中詩壇的地位。《行略》云:“朱公希周與公先后歸,又同里闬,時吳中前輩多已凋謝,遂以二公之德望、文學并稱者垂三十年”。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首先,文徵明辭掉官職后返回家鄉,成為了吳中的領袖人物。當文徵明辭官之時已經五十七歲了,能做出這樣的選擇,不留戀官場,讓大家對他尤其敬重。其強烈的歸去之心,在人們看來是高義的表現,人們無不贊揚他的致仕。其次是文徵明的年高壽長,當吳門諸家相繼謝世之時,他獨掌吳門牛耳。在當時的吳中,文豪輩出,文徵明同輩的,或者比他長一輩的,都相繼去世。如李應禎在弘治六年去世;著名的唐伯虎于嘉靖二年去世;蔡羽于嘉靖二十年去世;祝允明于嘉靖五年去世等等。這些在當時有名望的人,每一個人都才華橫溢,但卻英年早逝,文徴明和蔡羽相比,雖然去世的比較早,但是文徴明的威望卻大于蔡羽。文徴明在1526年辭官回到吳中,當時的文士已然不多,在輩分方面文徴明算是很長壽的。然后是文徵明清廉豁達,從不與顯貴之人、外夷之士結交,卻愿意給“里巷小人”作詩文書畫。不近女色、不茍且諂媚來保證自己官場得意,因此王世貞稱他為“誠吾吳杰出者也”,因為文徵明的不諳世事,所以他可以抵住身邊的各種誘惑。文徵明早前回絕了寧王的請求,后來寧王想要篡位,因此才得以避免自己的不幸,而唐寅裝瘋賣傻也躲過去這場殺身之禍,可以說文徵明有著卓越的遠見以及可以堅守自己的本心信念。其四是文徵明的才華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在文學上獲得肯定,成為東南地區文學的泰斗級人物。文徵明不僅自身才華橫溢,還喜歡培養學生,可以說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就這幾點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在那個時期,文徵明的地位是“主風雅數十年”,對比同時代的朱希周,文徵明的成就遠高于他。文徵明以文學交流和創造的方式,影響不斷擴大,從時人對他的評價來看,當時作為“東莊十友”之一,和吳中文人結社,作詩詞贈與他人,考問品德學識,參講技藝賦詞詠詩,這些都鞏固了他在吳中詩壇的卓越地位。后來文徵明擁有“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稱號,才學上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之后又“主風雅數十年”,在吳中詩壇中擔任領導者的地位。(二)文徵明詩歌的影響。明朝中期文徵明吳中詩壇的領袖地位是眾所周知的,文徵明的品行和創作的能力讓眾多文人前來進行詩詞交流,遂形成“文門風流”。王稚登是文徵明較為驕傲的弟子,繼文徵明后成為了吳中詩壇的文學領袖,明史中記載過“從吳中自文徵明后,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文徵明,遙接其風,主詞翰之席者三十余年”這樣一句話。說明明朝中后期后,文徵明的雅飭詩風在當時對文學領袖的王稚登有著深遠的影響,經過師徒倆的傳續,使吳地風格開始轉向高雅的一面,而吳地詩壇也在平穩的向前、持續的發展下去。
三、文徵明書法藝術研究
文徵明的書法早期學師李應禎,后又廣泛學習前朝的名跡,篆、隸、楷、行、草等方面都有深入,而文徵明尤其擅長行書和小楷。小楷書法從開始產生到日漸完善,經歷了幾個發展高峰:一是由鐘繇和王羲之等書家推動形成的魏晉初創高峰,將小楷書法正式帶到書法藝術的大家庭中,從此小楷書法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二是由大唐一些書家和擅長抄經的高手形成的唐代比較成熟的高峰,做到了“法”的完善。三是由元代趙孟頫等一些書家形成的元代中興高峰。四是由明朝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書家形成的明代復興、承傳高峰時期。在小楷的技藝上,這幾個書家相對來說都寫的不錯,但要論誰寫的最好,就是文徵明了。朱和羹《臨池心解》中說:“明楷以文衡山第一”,事實如此,文徵明的小楷是繼承了元代趙孟頫復古書風,并能越其藩籬,與此同時發揚了魏晉、隋唐小楷的天真古樸及法度謹嚴。在文徵明以后的時期,他的小楷書風和書家風范一直影響著其門生和吳中的諸子弟,直到現在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徵明的小楷書法看起來溫和勁挺,字形斜奇,古拙中見穩重,法度嚴謹且意趣盎然。其書沒有雄渾的氣勢,卻具有晉唐書法的超脫象外的風姿,也有個人的些許風貌。文徵明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他的書法風格少有火氣味兒,在其酣暢淋漓的書寫中,通常會不自然地透露出溫和的儒雅風味,或許是仕途上坎坷的遭遇消磨掉了他的年少意氣,大器晚成致使他的書寫風格日漸穩重。(一)文徵明小楷書法特征。1.早期:文徵明廣泛學習諸家書風,雖然接觸到的比較多樣化但是卻嚴守法度,不越雷池一步。在用筆方面,呈現較多的尖角,鋒芒必露,棱角分明。剛開始他學習鐘繇的《薦季直表》,對唐代歐陽詢的楷書用筆下了很深的功夫,又受到當時李應禎的影響,開始深入學習宋元的筆法。我們從文徵明早年的作品可以看出,歐陽詢的書法面貌展現地比較多,從這一時期的小楷書法中,可看出大量作品起筆露鋒,結字呈現扁態,較為規范整齊,唯一遺憾的是整體風格不統一,所以表現的不是很靈動自然。2.中期:是文徵明的風格開始逐漸形成的時候,已有個人的藝術特點,少了些波挑,多了些溫潤之氣。這是因為在當時其書風一面受到“臺閣”體風格的滲入表現的得以整齊,而另一面又受到歐陽詢楷書的影響,表現為法度謹嚴,不那么呆板緊密。文徵明從一開始取法宋、元到最后轉為師法晉、唐中人,他學習的人中惟有智永、歐陽詢等人最能見其用功至深。3.晚期:是文徵明書風日漸成熟的時候,書寫風格已經穩定,回歸到了晉唐時期,主要開始師法二王,在當時對尚“法”的實踐認識中得到提高。在用筆方面從開始的板滯工整變得靈動灑脫,在章法布局上由峻峭緊密變得柔和舒展,求在平穩方正中能夠多一些體勢上的變化,以至于柔潤精妙的文氏書風由此展現地更為成熟與獨特。(二)文徵明小楷書法藝術對后世的影響。文徵明的小楷書法在中國的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前面我們也說過,他的書法從學之路遠追晉唐,近學宋元。小楷風格早期比較多樣化,且重視法度、較為勁挺。中期時開始變得柔美、嚴密精巧。尤其到晚期時,更趨向成熟穩重、鐘靈明秀、柔和舒展。文徵明品德高尚,后世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而他的書法主要體現為其嚴守法度的價值,堅持書品與人品的和諧統一,正所謂“書如其人”。江南一帶遍布其書風,這對后世書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值得后人研究學習。
參考文獻
[1]向彬.文徵明與吳門書派[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黃曉琳.文徵明書法藝術[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3]王麗.簡淡為美,蕭散虛和[D].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
作者:韓華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上一篇:設計美學公共藝術教育分析
- 下一篇:中職班主任情感管理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