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林風眠藝術觀念
時間:2022-09-27 02:41:35
導語:淺析林風眠藝術觀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林風眠生活了將近一個世紀(1900~1991),他的藝術生涯是20世紀中國藝術發展的一面銅鏡,他的藝術呼吁、藝術主張、創作實踐都是時代的印記。
關鍵詞:振興藝術;中西調和;素描;色彩
林風眠是一位既有創造精神又有理論修養的新興藝術家,兼顧了理論修養和創作實踐。最后他用藝術實踐證明了他的藝術主張的可實施性。日常生活中林風眠是安靜的、耐得住寂寞和孤獨的人,他作品中的寂寞和孤獨是優美的、富于詩意的,對于藝術他充滿狂熱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體現了他倔強、自足的個性??v觀林風眠跌宕起伏的藝術生涯,他就是盤旋在藝術界的一只孤鴻,任其翱翔在藝術長空之中。少年時期的林風眠就對繪畫情有獨鐘,對色彩有著濃厚的興趣。19歲留學法國,在那個時期深受莫奈、畢加索、塞尚等藝術大師的影響。1923年同好友游學德國,1924年通過藝術作品《摸索》在藝術上初露光芒,次年他回到中國,被保薦為國立??茖W校校長,此后便是他多舛命運的開始。林風眠多樣的性格是受到東西文化相互的影響,不管是藝術創作、開展藝術運動,或者是美術教育都熱情洋溢。中國繪畫的基礎是什么?與西畫有什么不同之處?中國繪畫振興的方向在哪里?這些問題是促成林風眠藝術觀念形成的關鍵。
1主張振興中國藝術
林風眠時期中國藝術界的現狀:第一,藝術評價的匱乏。中國藝術不進步是因為缺乏理論作為指導,但是只有理論,而沒有作品之間的對照,那藝術就不會有進步。第二,不發達的藝術教育事業。師者應該以藝術觀念來激發學生,這種方法優于傳統教學,并能把繪畫引向更高的精神層面。第三,從事藝術工作者的態度問題。遠離功名利祿,熱愛自然生活,精確的觀察,勤于繪畫。第四,沒有一個新的藝術集合點。所謂集結點,就是定期的、大規模的展會。林風眠主張以振興中國藝術為起點;順應歷史的發展,主張以東西藝術相互取長補短來促進藝術的復興;向藝術界的人們吶喊,團結起來為創作出不辜負時代的藝術作品而不懈努力。藝術界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承擔起藝術工作,產生大量的藝術作品,形成很多精粹的藝術理論,加上大規模的藝術展覽會。藝術的振興需要藝術界的同胞們團結一致,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完成向藝術運動靠近。藝術運動有兩個重要的要求:首先,從觀眾的實際出發,怎樣使觀眾了解藝術,得到情感陶冶;其次,從創作者出發,怎樣使藝術有新的動向,不要被舊的藝術形式所牽絆。林風眠提出以創辦美術學校、開展藝術運動來呼吁全中國的藝術家們團結一致,雖結果不盡人意,但為他以后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積攢了經驗。他提出中國需要新的繪畫理論,一是從社會藝術事業出發,如美術館,美術展覽等;二是從藝術教育出發,如建立美術學校。應該朝那個方向努力呢?首先應該以自然作為基礎進行簡單化的描寫;其次相應地改進繪畫方法、原料、技巧等,對于繪畫的描寫方向也不能一味地限定約束;最后以對象的自然形態進行基礎的繪畫練習和科學的方式方法使對象重新出現。林風眠曾經下鄉勞動,啟發了他對農民畫的創作。農民畫是直接的表達形式,創造了美術上的新繪畫,中國有自己的民族風格和表達手法,我們的民間美術也有自己的特征。
2調和東西藝術
東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大概是因為如下幾點:不同的繪畫材料、書法的影響、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學的影響。西洋藝術直接沖擊中國藝術的時候,我們需要打破一切舊藝術的束縛,讓中國藝術恢復生機。描寫想象是東方藝術的表達形式,呈現的結果傾向于表現意識,表露意向,體現情感。模仿自然是西方藝術的表達形式,呈現的結果傾向于參照現實,表現現實,高于現實。東方藝術的形式構成呈現出主觀思維性,西方藝術的形式構成呈現出客觀思維邏輯性。前者是追尋表達形式之內,后者是追尋表達形式之外。簡而言之,東西方藝術互補了各自的優缺點。在成立國立藝術院之際,林風眠就提出國畫和西畫合并,這體現了他在東西方藝術本質上的深刻理解,雖然不能立即實現,但邁出了“中西調和”的第一步。經過理性的思考,用經驗來完成形式構成,是感性與理性的調和。畫家達•芬奇的巨作《蒙娜麗莎》就是理智與情感的均衡。林風眠曾受楓丹白露的影響,他認為藝術應該崇尚自然,不要變成學院派,更不應該受到學院派的束縛和限制。林風眠在留法期間,與各派大師以及他們的學生都有學術交流,迅速了解學院派,這便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風眠吸收了塞尚靜物中對理想本質耐心的追求,也吸收了莫奈隨光的變化所表現的不同情趣,但是對他影響最直接的是馬蒂斯,因為對他色彩的影響是從實踐出發的。林風眠在留法期間并沒有直接接近任何畫家,他始終認為認識畫家不是首要的,了解他們的藝術才是至關重要的。林風眠非常青睞大師的作品,但他從來不參與臨摹,只吸收大師們的表現形式語言,對于隱藏的激情需要心領意會,不是模仿就能滿足的。簡單地說,學習的是藝術精神而不是表面所呈現的東西。由此可見,林風眠選擇性地學習西方繪畫,而不是盲目地生搬硬套,東方水墨與西方色彩融為一體,創造出了一種獨具一格的藝術形態。
3藝術觀念
林風眠給繪畫藝術作了定義:之所以推斷出藝術是一種人類相互表達的方法,首先不要把藝術看作是快樂的開始,應該把它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藝術對情感不發生任何作用,那么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藝術是情緒沖動的表現,但表現的方法需要一定的形式,形式的遞變與藝術者的經驗息息相關。“美”是藝術的第一魅力,“力”是藝術的第二魅力。藝術可以是所有苦難的調劑品,調和生活上的矛盾,傳達某種情感。藝術的價值是由感知所體現的,而不是由知覺體現的。林風眠認為藝術既需要色彩和線條,又需要一定的素描基礎,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說色彩來自感官世界,那么素描就來自精神世界,要想指引色彩走向感官世界,就必須把精神先培育出來。一旦有了想象力,就可以用色彩形式進行思維活動。在以后的美術教育中,他把在“柯羅蒙”色彩理論中受到的影響變成了他自己的藝術實踐,再授以學生。
20世紀中國的繪畫在探索形式語言的時候,難免遇到困難,充滿困惑。林風眠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有的人指出他的畫違背了傳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畫,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觀念。最后在貧困、痛苦、孤獨、寂寞中誕生了林風眠風格,簡稱“風眠體”。不可否認,新的繪畫材料的出現對畫風的影響和改變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形成了林風眠前的中國畫和林風眠后的中國畫,是因為新風格的形成和他藝術中的鮮明的個性。林風眠深知要想有所得,必須有所棄。對于中國藝術,舍棄的是文人畫的筆墨形式;對于西方藝術,舍棄的是學院派僵硬的法則。林風眠完全告別中國傳統文人畫是從“方紙布陣”開始的,這是他藝術的轉折點。林風眠對藝術的心態也發生了改變,他巧妙地把西方的色彩和東方的水墨結合在一起。林風眠的藝術道路不是直線,他從東方到西方,然后再從西方回歸東方。竭力精煉地描繪對象,并且放棄繪畫客體的細節而著重表現“意象”。林風眠是能從記憶中汲取靈感的畫家,憑著對家鄉的記憶,畫了很多以此為題材的創作,通過符號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是一種靈感、天才的創作。
作者:李麗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鄭重.林風眠傳[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
[2]朱樸.林風眠藝術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 上一篇:城鎮化下公共藝術創作研究
- 下一篇:曲藝表演與藝術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