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論文:傳承團風精神打造校園文化平臺

時間:2022-02-03 09:54:11

導語:校園文化論文:傳承團風精神打造校園文化平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論文:傳承團風精神打造校園文化平臺

本文作者:鄭永奎張洪昭

在“團風”活動中,我們以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道德修養、政治意識為目的,定期開展“青馬工程”培訓班,以報告、講座、論壇等多種形式,積極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抓好大學生骨干、共青團干部、青年知識分子等重點群體,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我們還積極發揮共青團實踐育人的優勢,組織引導各類優秀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認識。我們還注意突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的連續性,既針對各類優秀青年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階段性培訓,又堅持貫穿始終,從選拔、培養、使用、舉薦等各個環節對他們進行培養。

以“團風”為鮮明特色,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精心打造集“團風”精神傳承和學習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的智育平臺

牢牢抓住“團風精神這一特有資源,根據青年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圍繞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為載體,提高青年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堅持把學“團風”活動與大學生學術活動有機地結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節和校園文化列車等活動平臺,搭建大學生專業學習與素質提高相統一的活動載體。學校開展“青年科技文化節”、“校園文化列車”活動,就是以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專業技能,活躍課余生活為原則,以專業性、學習性、娛樂性、傳承性為特點,結合各學科特點,加強專業學習,傳承“團風”精神,提高大學綜合素質。在數理文化節、網絡文化節、社團文化節和外語節等不同特色的活動中,全校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每個學生的特長都能夠得到發揮。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豐富了課余文化生活,而且還能使文化藝術的氣息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參與的新局面,成為青年學生學習知識、鍛煉才智、提高素質的有效平臺。二是將“團風”精神教育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以及志愿者服務活動中,推進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的深入開展,提升大學生適應社會和實踐動手能力。多年來,我們充分運用“團風”故鄉的資源優勢,確立了暑期“三下鄉”、寒假社會調查、“團風”志愿服務等寒暑假和平時節假日結合的實踐活動體系。在這一實踐活動體系中,我們要求每位學生在上大學期間至少要“看一次團風事跡錄像,參與一次志愿服務,體驗一次‘三下鄉’,寫一次調查報告”,并將其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寫入素質拓展證書。“團風”精神具有“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豐富內涵,具有特定的物質載體和價值取向,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徑。在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將選拔“團風”志愿者和宣傳“團風”事跡作為活動的必然要求,樹立正確的導向,營造輿論氛圍,增進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進而達到鍛煉能力和凈化心靈的有機統一。三是以“團風”精神所刻畫的核心內涵“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源動力,開展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挑戰杯”競賽等系列科技創新活動,對于推進創新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產學研結合有著重要作用。學校注重通過這樣的活動,傳承大學生在學“團風”活動中所激發的“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念與意識。我們先后制定了學生參加“挑戰杯”競賽的若干規定,為學生參與科技學術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全校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金點子”創意設計大賽,提高了創新意識,增進了創業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心理品質和綜合能力。

以“團風”為主要元素,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精心打造藝術引領、內涵豐富、廣泛參與、形成格局的美育平臺

一是依托音樂學院師生組織開展星期音樂會,堅持發揮高雅藝術的引領和熏陶作用,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星期音樂會以“團風”主題歌曲創作、高雅藝術熏陶為主要內容,圍繞三個方面開展:一方面緊緊抓住重大節日、紀念日等時機,開展愛國主義專場“星期音樂會”,使全校師生在高雅藝術的氛圍中,瞻仰歷史,聆聽歷史,增強藝術教育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對黨、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情。一方面把握時代脈搏,站在時尚前沿,將不同風格的表演形式在“星期音樂會”中展現出來,貼近普通學生,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堅持先進文化為導向,以中外藝術領域的經典作品為內容,開展以大型交響樂為主題的“星期音樂會”。這種形式有別于社會流行文化和時尚娛樂文化,在不斷提升活動藝術品質的同時,引導青年學生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念,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二是依托各級團、學組織開展大學生藝術展演大賽,以加強美育為目標,以弘揚“團風”精神為主旨,深入挖掘大學生的創作潛能,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精品意識和文化品位。圍繞建國、建黨、建團、“一二九”運動、“五四”運動等重要紀念日為契機,以“團風”為主要創作元素,以歌曲表演、舞蹈表演、詩歌朗誦、話劇小品、書畫作品為創作形式,推進藝術展演活動的開展。從大學生藝術展演大賽開展以來,我們分別組織了“傳承團風,成才報國”、“頌團風,愛中華”等主題展演活動,推出了《團風之歌》、《綠野》、《生命誓言》等一批在國家、省市頗有影響的文藝品牌,在彰顯愛國情懷和弘揚“團風”精神的同時,進一步加速了健康有序、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設步伐,構筑了良好的育人環境。三是依托各級社團組織開展大學生才藝展示大賽,以文化普及為目標,以自娛自樂的展現形式,搭建大學生個性張揚、風采展示的有效平臺。為弘揚“團風”精神,打造“團風”文化,利用大學生才藝展示這一影響大、普及面廣的載體,積極探索“團風傳承與文化普及”這一新課題。大學生才藝展示大賽以個人才藝為表演形式,以“團風”精神內涵為表演內容,以弘揚團風、張揚個性為主旨,突出了藝術的普及性、大眾性和娛樂性。大學生以歌曲、舞蹈、武術、魔術、書畫等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傳遞“團風”精神,張揚青春風采,成為大學校園加強美育的重要力量。育人是大學的根本旨歸,大學要把營造文化育人的環境作為重要任務,從校情出發推進文化創新,提煉有個性特色的文化元素,適時地進行培養和滲透。只有掌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權,在創新中探索規律,才能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我們將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繼續傳承“團風”精神,凸顯育人特色,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更富有個性特征,更有吸引力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