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藝術歌曲探索
時間:2022-04-08 04:02:41
導語:冼星海的藝術歌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星海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多產的作曲家。他繼承和發展了“五四”運動以來的新音樂傳統,運用豐富多樣的音樂體裁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偉大現實,創造了許多具有強烈時代精神和民族氣派的優秀作品。冼星海的名字許多人并不陌生。他的名字常常同《黃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來》等抗日救亡歌曲聯系一起。而他的一些藝術歌曲卻很少為世人所知,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上世紀四十年代,黨組織委派星海去當時的蘇聯學習與工作。由于國民黨當局的阻撓,他在西安停留了一段時間,直至當年的十二月份才到達莫斯科。在西安逗留期間,他根據古典詩詞譜寫了四首藝術歌曲。這四首古詩詞都是寫離情別緒的。據冼星海的《創作扎紀》中記載“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一日,離別了韻玲,在西安逗留了幾個月,閑暇無事寫這四首以志別離之情。一九四O年才完成和聲。”由于短時間離開了戰爭的環境,冼星海開始靜下心來,認真考慮和探究藝術問題,并嘗試用民族音調進行藝術歌曲的創作。筆者認為:研究冼星海的藝術歌曲應當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音樂創作中民族化音樂語言的運用。藝術歌曲是舶來品,其靈魂就是旋律,如果不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那么,我們的藝術歌曲只能是西方音樂的復制品,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
二、民族音樂對其作品的滲透影響。從冼星海的藝術歌曲中你不難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民族音樂的鄉土氣息,這一點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系。
三、創造性地把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因素用于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大膽地融入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因素,這在當時是非常有創造性的舉動,不拘一格、開拓創新的理念是冼星海留給我們后人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借鑒民族音樂樂音帶腔的特點,在詞曲的結合上,采用一字多音的處理方法手法。
五、歌曲中拖腔與甩腔的處理手法。
六、在和聲的使用上以傳統和聲為基礎,并大膽地進行現代技法的嘗試。冼星海不但是藝術歌曲民族化的積極倡導者,而且是現代音樂的先行者。這一點彌足珍貴。他于1936年在上海創作的由卞之琳作詞的《斷章》是一首無調性、探索性的作品,為我們研究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我們今天的音樂生活中,對于歷史、特別是對于星海的評論和估價應當采取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應把他做為一名革命的、人民的藝術家來看待,要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研究他。只有這樣做才不至于割斷歷史,才能對這一歷史時期的音樂生活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我們要學習星海走民族化創作道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學習他寶貴的創作經驗。在我們今天的創作中,不僅要立足于民族的土壤,而且要在技巧上趕上或超過前人,使作品在表現形式和思想內容上都有所突破。這些便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冼星海、研究冼星海的根本目的。
本文作者:叢龍工作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幼兒體育游戲教學思路
- 下一篇:幼兒教學中玩教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