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藝術歌曲《想親娘》

時間:2022-11-28 10:52:24

導語:探析藝術歌曲《想親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想親娘》是一首由作曲家丁善德改編的云南民歌。這首民歌在改編的過程中結合了西洋作曲技法,在和聲以及調性布局方面也進行了精心地加工和安排。歌曲中的鋼琴伴奏與作品高度結合,使歌曲的曲調優美流暢,意境更加深刻而富有層次。本文將從歌曲的作者簡介、創作背景、創作技法和演唱分析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希望給予演唱者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想親娘;背景;技法;演唱

一、作者簡介

丁善德先生是中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1911年11月出生于江蘇昆山,年少時熱愛音樂并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熏陶,對民間音樂有著深深的認識。1928年考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琵琶,后又改為主修鋼琴和作曲理論。1947年赴法國巴黎學習作曲,兩年后回國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于1995年12月逝于上海。

二、創作背景介紹

《想親娘》是由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在1955年根據云南民歌改編而成的一首聲樂獨唱歌曲。歌曲的主題表現的是因生活所迫,遠離家鄉的兒女帶著對故鄉和母親的思念之情,跋山涉水,眼看就要回到自己的家鄉看到自己的母親時,卻因湖水高漲,所乘的小船不能靠岸,肝腸寸斷,萬念俱灰,表達了異地漂泊的兒女盼望回到故鄉和母親身邊的真摯感情。這首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也是丁善德先生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丁善德先生當時所處的年代正處于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動蕩,學習音樂的過程十分的艱辛,在這個時期藝術家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丁善德先生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在外漂泊。作曲家想通過這首作品來表達對自己的母親以及自己的家鄉的懷念之情。

三、創作技法

《想親娘》這首作品采用單三部曲式結構,經丁善德先生改編,歌曲在保留中國傳統民族音調的前提下,適當結合了西洋的作曲技法,簡單的音樂素材,促進旋律的自然發展,使得歌曲在音樂表現力方面變得更為豐滿。該作品的引子部分(1-4小節),歌曲的節奏為四四拍、速度每分鐘76拍,調式調性為降e羽,右手的鋼琴伴奏音型選擇了十六分音符,表現出流動的江水,左手采用了柱式和弦,空五度或空四度進行,引子部分描繪了漂泊在異鄉的兒女對母親的想念,同時也詮釋了整首作品的音樂風格。該作品中的第一樂段A樂段(5-13小節),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的非方整性樂段,第一樂句5小節,第二樂句4小節,在第一樂句的句尾,鋼琴伴奏的音樂素材引用了引子部分中的最后一小節的材料,運用高八度模進譜寫而成,其中第二樂句是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采用了嚴格重復的寫作手法,使得兩個樂句在旋律材料方面相同。歌曲的第二句“娘想兒來想呀想到老,兒想親娘哭斷(呀)腸”,中通過音量的強弱對比,體現了母子的依戀之情。作品中的間奏部分(14-22小節),右手的鋼琴伴奏音型仍延用十六分音符,左手柱式和弦,間奏部分從15小節開始由降E羽調式轉向增二度的升F羽調式,隨著右手旋律的不斷推進,將身在異鄉的兒女對母親和故鄉的思念推向了音樂的高峰,18小節調式又進入了F羽調式,整個調往上移高了一個大二度。表現了漂泊在外的兒女內心的苦楚以及迫切想要見到母親的激動心情。作品中的第二樂段B段(23-31小節),由兩個并列樂句構成的非方整性樂段,第一樂句有4個小節,除了在調性上往上升高了一個大二度外,音樂材料基本和A樂段相同。右手的伴奏音型也繼續延用了間奏部分的材料。該樂段中的第二樂句由5個小節組成,音樂素材明顯和第一樂句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隨著旋律的不斷推進,音高上到達了整首作品中的最高音小字二組的降a,歌曲的情境從而也被推到了全曲的高峰。表現出兒子迫切想要見到自己的母親以及內心深處的痛苦。

作品中的間奏第二部分(32-39小節),間奏的第二部分延用了間奏第一部分的局部材料,兩者之間在刻畫音樂形象上也有所不同,間奏的第一部分通過使用大量的不和協的變化音來刻畫游子焦灼的內心,在樂曲的間奏第二部分并沒有使用大量的變化音,在34小節的地方完成了由F羽調式轉到降E羽調式上。作品中的再現A樂段(40-45小節),在A樂段的第一樂句的基礎上擴充了1小節,構成了一個由6小節組成的樂句,縮減再現段,降E羽調式,旋律逐漸趨于平靜,船只最終沒有攏岸,兒子還是沒有見到自己的親娘,猶如夢一場,樂曲的背后同時批判了舊社會給人民帶來的妻離子散的痛苦。作品中的尾聲(46-48小節),尾聲部分的伴奏音型引用了歌曲引子部分中的材料,從而達到了寫作手法中“首尾呼應”的效果,使人感受到兒子最終未能見到母親的那種心灰意冷,以及深深陷入回到母親身邊的苦想之中。

四、演唱處理

作為一名聲樂學習者,深入了解歌曲的意境和創作背景是演唱好該作品的基礎。這同樣也為更好地進行二度創作打下牢固的根基。對于云南民歌改編曲《想親娘》的演唱處理,筆者將對歌曲的語言的處理、歌曲意境的把握兩個方面來闡述。

(一)語言的處理

語言的處理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具體指的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吐字與咬字,吐字與咬字是歌唱的基礎,清晰的咬字有利于良好的歌唱和表達歌曲的意境,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特別重視對語言的學習和研究,因此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聲樂理論,所以在科學的演唱方法上結合對語言的特點,以及結構規律,逐字逐句的錘煉,做到“聲情并茂”才能把作品的整體思想傳達出來。作品《想親娘》的開頭的第一句“胡桃開呀花吊(哦)吊長呀,遠離家鄉想親(羅)娘”。中要注意花“hua”字頭要咬清楚,“長”字頭ch要吐清楚,最后歸韻到ang上,以及“遠”yuan、“家”jia、“娘”niang咬字的時候氣息要沉下來,字頭要咬清楚,字腹拉長,分別歸韻于“an”、“a”、“ang”。第二句“娘想兒來想呀想到老,兒想親娘哭斷(呀)腸”。中注意“老”、“腸”字,注意要把字頭咬住,聲帶閉合,用氣息連貫起來,聲音拉長,分別歸韻到“ao”、“ang”上。歌曲B段的第一句“山高也有人(呀)行路,水深還有渡船(羅)人”曲調提高了一個大二度,在唱這一段的時候氣息要沉下去,聲帶在歌唱的過程中要和氣息結合起來,以情帶聲,注意開口的第一個“山”字要吐出去,“高”、“路”“羅”字的歸韻。B段中的第二句“渡船哥哥先渡我,渡我回家看親娘,看親娘!”中尤其要注意“先”xian這個字,由于這個音位于小字二組的降la上,音偏高,不好咬字,所以在唱這個字之前要做好準備,下巴放松,氣息下沉,字頭要咬出去,同時字腹拉寬拉長,頭腔共鳴多些,最后把聲音歸韻到“an”上。再現段“船到江心,不(哪)攏岸,眼望青山哭一(喲)場,眼望青山哭一(喲)場”。注意樂句中的“船”、“攏”、“哭”字分別歸韻于“ang”、“ong”、“u”中。這是一首云南民歌,歌曲中加入了很多襯詞如“呀”、“哦”、“羅”、“哪”、“喲”,在唱這些襯詞的時候要保持前后詞的銜接,保持樂句的連貫性。避免出現斷句的現象。

(二)歌曲意境的把握

一部聲樂作品是由歌詞和旋律兩部分組成,也是文學語言和音樂語言的密切結合的產物。演唱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歌唱技巧外,還要注意演唱中對作品情感的理解以及整體把握。這樣才能使音樂更具有表現力。因此歌唱者在日常中不僅要培養良好的歌唱意識,還要在演唱中平衡歌唱技巧與演唱情感兩者的關系。

《想親娘》的感情基調主要建立在“想”的基礎上,A段運用四四拍,節奏自由舒緩,親切、渴望的,通過對自然景象“胡桃開花”的描寫,將歌曲的“思念”引出,B段中同樣也借用了山高、水深,闡釋了無論環境多么艱難險阻,我都要回到我的家鄉見到我的母親,把兒子對母親的迫切想念表現得更為形象動人。再現段隨著歌曲的轉調,速度放慢,表達了有家不能回,惆悵、無助的內心掙扎的心情,在歌唱中也可以適當加入點哭腔。

參考文獻

[1]丁善德.丁善德藝術歌曲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2]張虎.丁善德民歌改編曲分析[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

作者:魏 丹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